公告:
全站搜索:
战友风采/

杨米贵:巨幅油画《情系襄渝线》的创作者

作者:吕辉 发布时间:2011-02-27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圆 梦 记一卷长达128米油画的创作者杨 米贵[转载] 作者:吕 辉 2008年8月26日,在北京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联合举办的第十四届大路画展上,一幅长128米,高1.6米的巨幅油画《情系襄渝线》,令许多观众驻足观赏,更有观众面对油画热泪纵横。

                                   圆   梦

                       记一卷长达128米油画的创作者杨米贵                        

                           杨米贵:巨幅油画《情系襄渝线》的创作者(图1)

      2008年8月26日,在北京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联合举办的第十四届大路画展上,一幅长128米,高1.6米的巨幅油画《情系襄渝线》,令许多观众驻足观赏,更有观众面对油画热泪纵横。画面所描绘的是从古城襄樊到山城重庆全长共计895公里的襄渝铁路全貌。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个人独立完成的最长油画。 
      一时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铁道报》《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对此进行报道。让我们惊叹的是这是一个人步行2000多公里,沿着襄渝铁路全程,花费10年时间创作而成的。这个人就是陕西航空硬质合金工具公司职工杨米贵。 
      1954年出生的杨米贵从小喜欢绘画。1970年,年仅16岁的杨米贵作为西安秦川机械厂的一名子弟,和一批同样十五六岁的伙伴一起成为“三线学兵连”中的一员,参与到襄渝铁路的建设大军中,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历史上的特殊一页。 
       襄渝铁路建成后,杨米贵被分配到陕西航空硬质合金工具公司工作。任职工会干部期间,热爱绘画的他被单位派到西安美术学院学习。之后,他创作过多幅美术作品,在多家报刊上发表,并在省内外获奖。 
      说起为什么要创作这幅画时,杨米贵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当年的学兵和铁道兵战士一起,用风机、风枪、斗车,几乎是一寸一寸修建铁路的场景,始终萦绕在杨米贵的心里。挥之不去的“三线”情结绵绵不尽,“三线”精神牢牢扎根于杨米贵心中。 
      从长长的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条贯穿鄂、陕、川、渝四省市的重要交通要道上密布的桥梁、隧道。不难想象当年修建时的困难和危险。他怎么也无法忘记,为了抢进度,曾经三天三夜没有走出隧道;也无法忘记由于当年物质匮乏,襄渝铁路沿线山高路险,他们常常在饥饿状态下坚持重体力劳动。更难以忘记,为了修建襄渝铁路,100多名战友长眠于秦巴大山中。在陕硬公司任销售员期间,每每出差经过襄渝线,列车在桥隧间穿行,看见自己亲自打的洞,亲自参与架的桥,杨米贵的心里总是波澜起伏,无法平静。 
      回忆起往事,杨米贵和战友们常常泪流满面。战友中有的出书,有的拍电视专题片来纪念那段历史。杨米贵也决定利用自己的绘画专长把襄渝线画下来。 
      1998年,杨米贵开始着手准备创作自己心中的那幅画卷——《情系襄渝线》。于是,一个年近五旬的人背着画板、照相机、水壶、干粮开始了圆梦的漫长征途。 
      圆梦的道路上许多实际的困难真真切切地摆在面前。出门在外,吃住都要花钱。为了节省开支,每次住旅馆,他总是挑最便宜的。每天平均走30里路,饿了吃个冷馒头,渴了喝口山泉水,有时到了傍晚只能望着灯火随处投宿。 
      为了使画面真正做到写实,每到一处他都必须爬上铁路边最高的山峰,观察线路的走向,像大地测量的导线点一样,从这个点把视角传递到下一个点,再把这些视点组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画面。有时候为了掌握一个桥的真实构造,他会从桥的东头走到桥的西头,又从桥的下面走到桥的上面。在巴山隧道口,为了寻找最佳视角,捕捉洞口最真实的图像,杨米贵不顾下雨路滑,手脚并用,在泥泞中攀扯着灌木往山上爬。突然,脚下一滑,他摔倒在地,连人带身上的东西滚出了七八米。等他醒来,才发现自己的头离一块石头只有几厘米,万一碰上去,后果不堪设想。这一次,他在雨水和泥泞中休息了近两个小时,才慢慢缓过神来。 
      几年间,他累计走过2000多公里,几次在行进中昏倒,几次摔下山坡险些丧命。一次次摔倒再站起来,醒过来继续前行。 
       就是这样,他拍下了襄渝铁路所有的洞口、桥梁照片,完成了大量写生稿。在创作期间,他一个人在单位三楼的画室里,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很多时候,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觉。除了吃饭、回家睡觉,几乎足不出户。 
       从1998年初开始到2008年5月。十年寒暑,油画长卷《情系襄渝线》终于得以完稿。画面上山水环绕,宏伟的结构,精细的刻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襄渝铁路沿线的沧桑巨变都统统被他的画笔纳入其中。
      大路美协邀请杨米贵赴京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大路画展。画卷展出后引起极大轰动,美术界以及中国铁建领导对这幅百米画卷也给予极高评价。
      当年的老铁道兵们你传我、我传你,纷纷前来观看,每个人都能从画面上寻找到当年生活、战斗的位置,他们握着杨米贵的手,哽咽着一遍遍地说:“感谢你,感谢你,你为我们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工程。” 
      当激扬的青春渐渐远去,淳厚朴实的杨米贵凭着执着的信念和燃烧的激情又走出了一条灿烂辉煌的道路。当年的花季少年,如今秋霜初染,岁月远去,英气还在,那样悲壮的青春又岂能随风逝去?今天,未经沧桑的青年一代通过画面,感受到的岂能只有耸立的群山、萦绕的江河,纵横交错的铁路? 
                                                             2009-08-12 09   作者:吕 辉  来源:中国航空报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