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国内建设/

"大三线”建设 让人刻骨铭心的回忆

作者:刘林林 发布时间:2018-02-18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国家记忆大三线让人回忆, 那刻骨铭心的火红时代 50 年后,00619部队铁兵子弟又回到了 父辈 建设的四川汶川映秀湾水电站 中央电视台四套最近播映的国家记忆大三线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在当年参加大三线的职工、子弟和家属,以及当年参加大三线建设的的铁道兵
—— “国家记忆大三线”让人回忆,那刻骨铭心的火红时代
 

"大三线”建设 让人刻骨铭心的回忆(图1)
             50年后,00619部队铁兵子弟又回到了父辈建设的四川汶川映秀湾水电站

     中央电视台四套最近播映的“国家记忆大三线”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在当年参加大三线的职工、子弟和家属,以及当年参加大三线建设的的铁道兵、基建工程兵中引起巨大反响!
    当年的大三线建设,在现在的青年人当中可能是陌生的 ,但在当年参加建设大三线的人当中确实永生难忘的!
    当年“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是不见于报端的。即使当时的人们说起,也十分神秘。今天的年轻人,更是少有所闻。
     这是一段中国人创造的历史,这是一段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岁月。在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上,曾经进行过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建设,它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回忆和艰辛,还有无尽的力量和希望!这就是源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展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建设,其中涵盖了国防、科技、工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交通等雄厚的基础设施,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现在回想那让人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国家用整个国家之力,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大搬迁,迁移的工厂、人员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史无前例。几百万东部沿海的工人拖儿带女,离开了他们熟悉的家乡,来到了陌生的 、偏僻的大三线。
     回望历史,我们不得不说,如果历史不赋予中国那样的机会,今天这个局面是断然不可能形成的。因为只有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特殊的历史人物,才有那样特殊的历史能量,撬动历史的杠杆,改变历史的走向,重写一个民族与一个文明的未来。
     四川都江堰宁江机床厂就是那个年代从南京机床厂内迁过来的,迁过来南京机床厂的三分之一。我的丈人周才贵就是1965年随厂内迁过来的。那时人的觉悟高,老丈人又是共产党员,抛下刚生下1个月的小女儿、3岁的儿子和妻子,带着9岁大女儿、8岁的儿子先来到四川都江堰。现在想起来,当时的人们真是“献了青春献子孙”,几十年一晃而过,老丈人已去世10多年,骨灰安放在都江堰青城后山,他的后代都已经在都江堰生根发芽。我在宁江机床厂时,深深感到厂里江苏人(包括南京人、无锡人、镇江等地)思乡之情。他们怀念家乡,我的老伴离开南京时才9岁,她现在回忆起来,清楚地记得她家住在南京大观路多少号,三年级的她每天背上书包,走上半个小时去学校上学。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小孩,每天都要父母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护送。我老伴经常怀念南京,觉得南京多好啊!厂里的江苏人,千方百计地想回南京,思乡之情从他们的谈话中时时流露出来。这些内迁工人为了祖国的大三线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昔日的上海人、南京人、东北人、江苏人,变成了四川人、贵州人、陕西人、湖北人,他们不仅去世后埋葬在本地,他们的儿女也永远留在了本地,三线建设改变了一家的命运和成千上万同样家庭的命运,让人感叹不已!
     我的父辈们是铁道兵五师师的军队干部,为了三线建设于1958年来到云南和贵州的建设铁路沿线。国家记忆大三线第三集秘筑铁路有铁道兵五师建设打通梅花山隧道的内容。1970年代初国家完成了了气壮山河、震惊世界的千里成昆线。而此前的贵昆铁路实际成为成昆线建设的重要基础。有人说,成昆线的光辉掩盖了早先通车的贵昆铁路的光彩,这的确不无道理。
    原铁五师副政委蒋占鹏说:要叫我说鉄5师最大的贡献和亮点是什么?就是贵昆铁路的梅花山隧道和天生桥大桥。
    先说梅花山隧道吧,那可是是西南地区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也是贵昆线上最长的隧道,全长3986米的隧道从海拔2700多米的梅花山腹中穿过,被称为贵昆铁路的咽喉要道。
     当年铁道兵五师师长罗崇富带领着自己的部队进驻梅花山,以四十多位铁兵战士的牺牲,凭着自己的双手、钢钎和大锤,打通了这条长达四公里的隧道。而罗崇富,这位1931年就参加工农红军的老战士,也因病三次被抬下梅花山,之后又一次次重返战斗岗位。
     童年和少年时,我们跟随父辈们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地区,目睹了父辈们为了大三线建设付出的艰巨努力。 他们那一代军人用超凡的眼光,超人的勇气,付出了超人的牺牲,他们表现出来的忘我的精神和激情,这或许就是被人们称为信仰的东西,一种精神的力量。一想起这些往事,我这名革命的后代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会忘记父亲经历过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6年5月铁道兵五师调了400名干部到四川都江堰组建基建工程兵61支队,修建映秀湾水电站。61支队一万多官兵战斗在映秀湾地区的高山峡谷之中,靠山傍水搭起木竹为墙、油毡为顶的住房,冬天雪花飞飘,寒风刺骨,他们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当年冬季就将岷江水流拦断,在岷江上建起大坝,高峡出了平湖。他们从岷江左岸山脚开挖一条引水隧道,一直通到修建在山腹里的发电厂房,它距江边约有280米,埋深有170米。这别具一格的水电站,经过61支队广大官兵的艰苦奋战,并克服了重重难关,四个春秋的奋斗终于完成了建站任务,1971年第一台和第二台4.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相继运行发电。1972年又接着安装了第三台。于是岷江干流上第一处水电站就顺利诞生,总装机容量是13.5万干瓦。它除了每年漂送木材50万立方米外,每年可以为成都地区提供7.1亿干瓦小时的电力。这就是我们的父辈和61支队广大官兵为三线建设立下的又一座丰碑!
     1970年我参军到四川江油,这支队伍是基建工程兵01支队,修建长城钢厂,这个钢厂是冶炼特殊钢的,也是大三线建设的一部分。我记得部队争分夺秒,修建长城钢厂。我是修理营车工,工作三班倒,早七点到中午三点,三点到晚上12点,12点到早上七点。最瞌睡的是深夜班,我的师傅看见我打瞌睡,就递香烟给我。于是我学会了抽烟。下了班还不能睡觉还要学习一小时,所以工作很辛苦,但也磨炼了我的意志。
我复员后分配到四川都江堰宁江机床厂,这个厂是是1965年从南京内迁到四川的三线工厂,我在这个厂里工作了八年,1981年回到我父母弟妹所在的山西太原、
    我父亲1958年来到云南贵州修建贵昆铁路时正好三十岁。两代人我和我的父辈都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大三线建设,所以我对大三线建设刻骨铭心。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大三线引起我的回忆,激起我们那段激起燃烧的岁月,永远忘不了!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