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战友风采/

【致敬134】黄明朗:名副其实的文化志士

作者:二指宣传处王贤 发布时间:2019-07-11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致敬134】黄明朗:名副其实的文化志士 理明。语朗。吐衷曲 礼赞黄明朗和他的《言必由衷》 2017年初春时节,我在等待之中,欣喜收到老战友黄明朗从宁波寄来的其时评、杂文选编集《言必由衷》和《采莲》。通读之后,深感文如其人,未改初衷,油然而生致敬之

【致敬134】黄明朗:名副其实的文化志士(图1)

【致敬134】黄明朗:名副其实的文化志士

  

理明。语朗。吐衷曲
  

——礼赞黄明朗和他的《言必由衷》

 
  2017年初春时节,我在等待之中,欣喜收到老战友黄明朗从宁波寄来的其时评、杂文选编集《言必由衷》和《采莲》。通读之后,深感文如其人,未改初衷,油然而生致敬之意。

  【致敬134】黄明朗:名副其实的文化志士(图2)侠肝义胆的巴山汉子

  黄明朗君,是我在新疆铁二指时的老战友。他于1968年,头顶“老三届”“知青”之称谓,自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入伍。
  平昌地处大巴山麓,是土地革命时期川陕红军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将领刘伯坚,即系平昌人;原铁道兵南疆铁路指挥部(铁二指)的王万祥司令员,也是1933年参军的平昌籍老红军。
  黄明朗常以“山民”自称。他不忘出生的小山村,不忘风雪弥漫的兴安岭,更难忘天山腹地的奎先隧道。他对毛泽东以《山》标题的三首《十六字令》十分欣赏: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笔者心目中的黄明朗,确有山民的淳朴、山体的坚挺和高山景行的道德情操。我十分钦佩他那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他高中毕业的一个文弱书生,入伍后到铁41团14连所在的黑龙江大兴安岭塔河县附近的塔尔根林区,在零下40多度的林海雪原,每天两餐高粱米,上班不是抡镐头、挑箩筐和冻土顽石打交道,就是扛枕木、抬钢轨等重复单调的重体力劳动。个小体弱的黄明朗不甘示弱,他抢先拣重,深得大家的赞賞、好评。工作之余,他发挥自己的文化专长,将自身的感受和所见所闻,写成文稿,报道宣传。不久,他被选调到团报道组,并以出众的表现,先后被调到铁9师宣传科和东北指挥部宣传处。他为京通线通车而编辑的通讯集《通向北京的路》,受到领导的首肯和所属部队指战员的喜爱。部队进驻新疆后,他多次到海拔3000多米的奎先隧道,调查了解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先进经验。后来到最艰苦的奎先隧道施工连队挂职锻炼;为了不耽误工期,他带领战士们,不惧风霜,披星戴月,白天一身泥,夜里一身冰,连续8个月奋战在奎先达坂附近的一座桥梁工地,直到桥梁完工,受到团嘉奖。
  黄明朗是一位从善如流、嫉恶如仇、侠义柔肠的性情中人。有战友认为,他曾因对部队不正之风的指斥,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早已云淡风清:“任何认真的经历都不会白费,那段往事让我学会了许多”。值得欣慰的是,在南疆线上,他淘到了一块“和田美玉”,即在而立之年,与自愿到和田地区墨玉县团场支边任教的宁波姑娘徐晓鸣女士牵手姻缘,喜结连理。

  步履坚实的退役军人
【致敬134】黄明朗:名副其实的文化志士(图3)
  在1984年“兵改工”的浪潮中,黄明朗从南疆铁路新管处宣传股长的岗位上,转业到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委宣传部。为适应新环境、新工作,他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多下基层,熟悉环境;二是勤奋学习,加紧“充电”。转业上班不久,他被派往慈城镇协助搞选举。选民们对选举工作的认真和热情,使他深受感动。他在身临其境中写成的稿件《在登记站里》,被《宁波日报》及时刊发。从此,他和千年古镇慈城结下不解之缘。1985年10月,他在慈城镇了解到残疾乡镇企业家王康林的感人事迹,经过深入采访,写成《拄拐创业的企业家》,被《人民日报》刊发(见1985年10月30日二版)。
  在江北区委期间,他报名参加了两个自学考试:一是中央党校的党政干部基础理论专业;二是《人民日报》社的新闻函授专业。他白天忙工作,晚上做功课。临考之时,常常挑灯夜战,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经过3年努力,他拿到了两个大专文凭,既圆了自己夙有的大学梦,也为贯彻党政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作出了努力,更为复转军人增添了光彩。1987年,他被调到宁波市委办公厅,历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副巡视员等职,一步一个脚印,步履坚实地走过了从政务文的20多个春秋。退休后,竟然有8个单位竞相邀请他去发挥余热,使他感受到“幸福的烦恼”。权衡之后,他选择为《宁波通讯》“采莲”专栏撰稿。

  【致敬134】黄明朗:名副其实的文化志士(图4)笔耕不辍的文化志士

  我称黄明朗为文化志士,基于两个方面的因由:一是他对从文的初心和坚持;二是他所为文的真知灼见和气节。
  黄明朗君在一篇《笔耕不辍永葆初心》的征文中,开宗明义地表白道:“人皆有初心。我的初心是成为一个'文人'。这很大程度是受到我爷爷的影响。幼时爷爷常念叨:书要念活,不能茶壶里煮汤圆——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悟变成文字表达出来,让社会共享。这,成为我的奋斗目标。”他从大兴安岭时的连队墙报员,到退休后仍主持编辑《宁波通讯。天一茶屋》,为《采莲》专栏撰稿。50余年在文坛打拼,以蜀生、兰草、鹿山等笔名,常年撰写新闻、时评、杂文、随笔;先后有800余篇稿件在《宁波日报》《宁波通讯》《钱江晚报》《浙江日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有30余篇文章获奖,并出版《言必由衷》和《采莲》杂文、时评集,另有《采莲(二)》即将付梓。现为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言必由衷》,收录了黄明朗君的129篇时评、杂文,分为《投枪篇》《警钟篇》《针砭篇》《开怀篇》《新风篇》《启迪篇》《建言篇》《探索篇》《景仰篇》9个篇目。黄明朗君在《后记》中写道:“书名《言必由衷》,是反'言不由衷'之意而用。”他认为:“言不由衷”的文章,原因有两个,即奉命为文和强求“新意”。他述说自己“言必由衷”的缘由:“而在我,作为业余作者,恰恰具有避开这两种情况的'优势'。一来,我在农村长大,长期接触纯朴的庄稼人,秉承山民耿直的天性,说话、办事、为文不善转弯抹角。二来,极少'奉命'写作,通常是读到一条新闻,或感人至深,或怒火中烧,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样,笔下的文字往往是直书胸臆,一针见血。三来,我始终认为,写作时评,实际上是作者在观察、分析、处理社会问题,倘若见诸报刊,特别是刊登在党报上,还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不可稍有疏忽。因此,时常告诫自己,你可以抨击伪善,但不可以褻渎良知;你可以藐视权势,但不可以目无法纪;你可以怀疑结论,但不可以挑战公理;你应该同情弱者,但不可以庇护恶人。因此,尽量把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决不能为了见报,为了取悦编辑或某些特定读者,是非混淆,黒白颠倒。”遵循这一为文之道,他所写文论独有见地。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政府为了减少会议报道,曾采取不让记者与会的做法,赢得众多好评;《人民日报》也以《市长“撵”记者》为题,发了报道。黄明朗君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媒体对会议报道多,说到底还是因为会议太多。领导者的功夫应下在缩减不必要的会议上,这才是减少会议报道的根本办法。于是,他写了《撵总不是办法》的言论稿,并在《宁波日报》举办的《明州论坛》征文中获奖。2009年春,《宁波日报》的一位高级编辑,在为《言必由衷》作序时,也提及此事。他写道:“评奖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稿子,隐去作者姓名送到上海,请《解放日报》、《文汇报》的评论专家评定。他们一致建议,黄明朗的《撵总不是办法》为一等奖。此后至今20多年,黄明朗一直是宁波日报评论的'台柱子'之一。他的评论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广泛,爱憎分明,文风泼辣,深受读者的喜爱,编辑们对他的文章也一直看好。”

  志在四方的家国情怀

  黄明朗君在花甲之年,写有一篇对其足迹历程的概括性文章《“环游”祖国六十春》。首段为:“说来也巧,我工作和生活时间较长的地方,分别是四川(西南)、大兴安岭(东北)、新疆(西北)、宁波(东南),把我的足迹连接起来,恰好是个圆环。蓦然回首,我六十多年的人生之路,是在祖国的'环游'中度过的。”笔者将其简结为:西南出生,东北迈步,西北成家,东南立业;奔驰对角线,中间不停留。黄明朗君憧憬着在近年和家人一道,循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再环游一遭;饱览祖国的巨大变化,启迪晚辈们继往开来。
  2019年春节,我和老伴去宁波拜望黄明朗君。在其98岁的老岳父(曾任宁波市政协主席)家聚餐、聊天、留影。黄明朗君冒雨领我们观光游览宁波街市和天一阁、千丈岩、溪口古镇。我目睹其和順之家与文化业绩,甚感欣慰。我礼赞他文如其人,人如其名;明明白白做人,朗朗星光辉映;《采莲》常接地气,为文《言必由衷》。祝愿明朗仁兄晚霞夕照,光彩明媚,健康长寿,功德圆满!
  


 
2019.7.6日于上海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