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战友风采/

刘胜——后铁道兵时代的歌者

作者:姜书范 发布时间:2022-10-31 点击数: 稿件来源:徐国伟 责任编辑:飞扬

“什么是战友?我问走向训练场的战士,他们相视一笑,并不开口。 什么是战友?我问从战场凯旋归来的英雄,他们牙关紧闭,热泪长流。 什么是战友?林荫道上,我问还没当过兵的情侣,他们继续秀着恩爱,连连摇头。 什么是战友?老兵欢聚,我问久别重逢的邻座,他高高地举起酒杯,咕噜就是一大口……” 以上所引是长诗《战友颂》开篇的精彩诗句。这首感情浓烈、气势磅礴的军旅作

    “什么是战友?我问走向训练场的战士,他们相视一笑,并不开口。

      什么是战友?我问从战场凯旋归来的英雄,他们牙关紧闭,热泪长流。

      什么是战友?林荫道上,我问还没当过兵的情侣,他们继续秀着恩爱,连连摇头。

      什么是战友?老兵欢聚,我问久别重逢的邻座,他高高地举起酒杯,咕噜就是一大口……”

      以上所引是长诗《战友颂》开篇的精彩诗句。这首感情浓烈、气势磅礴的军旅作品,曾以各种不同版本在网络媒体上广为传诵,感染着无数曾经当过兵的人,一度成为众多战友聚会时的热门朗诵篇目,曾有喜欢这首诗的素不相识的战友,还专门赋诗向作者致敬。这首诗的作者,就是铁道兵诗人远方,实名刘胜。

后铁道兵时代的歌者  ——读远方和他的诗作(图1)

       刘胜1973年入伍,服役铁道兵8师,后兵该工集体转业,供职中铁十八局集团公司,先后任战士,排长,宣传干事,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局总工会宣教部部长,局党委组织部部长等。在部队和企业期间,因工作表现突出,先后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退休后,他保持军人本色,不忘党员责任,积极发挥所长,坚持业余写作。特别是加入铁道兵战友网系统的写作群之后,创作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在突出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指导原则下,创作了大量以军旅题材为主的“铁味”诗歌作品,包括由著名朗诵家雨音朗诵的许多音频视频作品,在《新华网》、《人民网》、《中国诗歌网》、腾讯》、《网易》、《搜狐》、《铁道兵》公众号、《铁道兵文化网》、《铁道兵战友网》等公众媒体平台及报刊电台发表,受到了普遍的喜爱和好评。其代表作有:《战友颂》、《铁道兵,我的最爱》、《铁道兵组歌》(执笔)、《永恒的丰碑》、组诗《大道行天下》三部曲《初心》、《江山》、《赶考》等。

      应该说,作为诗歌爱好者和业余诗作者,刘胜的诗歌创作是不同于“贵族圈层”的专业路线的,而是走了一条“草根诗人”的大众化路子。一方面,尽管他曾经长期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并通过刻苦自学,取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证书,有较扎实的写作功底,但毕竟没有经过诗歌创作的正规训练,与某些新诗的时尚潮流有一定距离;但另一方面,他又有过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战斗经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那诗一样的火热生活,是他取之不尽的诗歌创作源泉,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日子已成为过去,但当年的精神情怀,仍然激励着他努力写出新时代的新作品。

      因此,他的创作在注意遵循文学创作基本规律和学习把握诗歌创作必要技巧的同时,信奉和践行“艺术来源于生活”、“作诗情最重”和“功夫在诗外”的创作理念,对每一篇作品都倾注真挚、饱满、浓烈的激情,坚持有感而发,不搞无病呻吟,凡没有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单纯追求新奇虚华的东西,宁可暂时搁笔也从不浪费笔墨,

      以一个老兵的使命担当,高唱后铁道兵时代弘扬铁道兵精神的正气歌,使作品形成了“重技更重情、为文亦为人”的显著特色。这也许就是他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重要原因吧。

     在淬炼中孕育不忘的军旅情。刘胜军旅诗歌业余创作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即兴。那是他当兵的第一年,在大巴山下的新兵连里过春节,别人家里都寄来了家书,唯独他没收到任何音讯(后来得知是信被寄丢了)。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连排领导担心他的情绪,特地找他谈话,热心安慰开导,使他亲身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大年初一,别人在排房里娱乐,他一个人来到连队的三用堂,坐在餐桌任思绪信马由缰。兴起之时,就动手写起诗来,且一气写了三首。就在这时,连队通讯员推门进来,发现了他写的诗稿,二话没说就全部拿走,说要替他向报社投稿。其实,是在去团机关取信拿报纸时,把他写的诗送到了宣传股。这也就成了新训结束分到老连队后,他很快就被调到团报道组的缘由。

      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当他再度提笔写诗时,眼前还是当年的铁马关山。那里有大巴山上,他下连队采访写稿时,从山路上滚落到山下,将白色衬衣染绿也染红留下的痕迹;那里有伊逊河边,他冬夜急赴工地,趟着齐腰深的冰冷河水过河,至今双腿留下风湿病痛的记忆;那里有他在修建大桥时,从汽车上卸水泥每次都是肩扛两袋,卸完后汗水和着水泥,头发竟打了混凝土的神奇经历;那里还有他在隧道洞口,目睹隧道大塌方后,伤亡人员还没有全部抢救出来,下一工班的战士就冲进隧道的惊人之举,等等。铁道兵的艰苦岁月,铁道兵的牺牲奉献,让他终生难忘,也让他对这支部队,对这些战友,充满了深厚的情感,而他又把这种至诚之情和至亲之情,自然地融入到他的生活和作品中,《铁道兵,我的最爱》、《永恒的丰碑》、《风枪手走了》等作品,就是他饱含着这种真情挥泪写就的。

      在奋斗中激励不变的家国情。19841月,铁道兵集体转业兵该工,军装虽然脱了,但队伍的本色未变,刘胜继续为国筑路的家国情也没变。当大秦铁路开工建设时,他受局党委委派,一度负责局前指党群工作,为了更好地鼓舞士气,他组织指导各级大力开展现场宣传鼓动,并亲自撰稿摄制了反映队伍精神风采的多部电视专题片,在营区和现场播放,其中电视片《创造纪录的人们》,在各级的多次评奖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还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当铁道部派出沈阳铁路局列车文工团到现场巡回慰问演出时,他还应文工团男高音独唱演员、当今中国三大男高音之一的魏松之约,写了一首名为《筑路工的家》的歌,由魏松谱曲和演唱,自东向西在大秦沿线工地一路唱下去。 

后铁道兵时代的歌者  ——读远方和他的诗作(图2)

                                                                                与铁道兵著名诗人周纲在一起

      在施工大战高潮的时候,铁道兵著名诗人周纲也来到大秦线采访写作。刘胜和局宣传部的同志陪同着每天跑工地,每一次进入隧道,每一次现场座谈,那种火热场面,那种会战气氛,都让周纲感到十分震撼,有时听采访对象讲述战友工友的感人事迹,动情之时竟抑制不住地号啕大哭,久久不能自已。那篇激情澎湃地展示了这支队伍铁军风采的长篇报告文学《昨天的军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用诗意的语言写成的,这给刘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前辈身上强烈地感受到了优秀诗人的气质和情怀,也领悟到了诗如何打动人的要义和真谛。

     1998年,长期蹲机关的刘胜主动申请到施工一线工作,先后任局内昆指、渝怀指党工委书记和中原公司、重庆公司董事长。内昆铁路是祖国大西南的重要通道,也是当年修建成昆铁路时,三个选线方案中的东线方案,其地质条件恶劣和施工难度之大,绝不亚于最终选定的西线方案。其中,全长5217米的朱嘎隧道是瓦斯隧道,也是全线控制工期的重点工程。为了早日打通它,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候,他就住在隧道洞门口,与突击队员一起上阵。为了解决炮根残留过高、影响快速作业循环的问题,他带领有关技术人员,盯死在掌子面,从布孔、打眼、装药,逐道工序查找原因。有一次,因在洞内时间过长,低血糖发作瘫倒在地上,被工友发现,连忙用出渣车拉出了隧道。

      渝怀铁路本局管段是由五座隧道组成的隧道群,最长的彭水隧道全长9028米,也是全线控制工期的重点工程,分进出口和平导、斜井多个工作面推进。当隧道剩下最后几米岩层就要贯通时,分头相向开挖的两个掘进队,为谁放最后一排炮互不相让,都想夺得最终获胜者的荣誉。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也为了保护大家的积极性,他和局指总工程师不顾个人安危,分别进入两个掌子面,让所有人员退到安全距离后,拿着事先校对好时间的手机,按约定的时刻同时下令点炮。当最后的炮声响过,未等硝烟散去,贯通点两边的人员就一拥而上,高叫着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这些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体现了他和战友们对祖国的热血衷肠,也成为他诗歌创作中的重要素材来源,如《铁魂颂》、《铁道兵万岁》、《中国故事》、《长路如诗向远方》、《我们这群人》等,都展现着这种可贵的激情和风采。

      在信仰中追寻不尽的人民情。铁道兵的历史是为民造福的历史,所做的牺牲奉献都是为了人民幸福。进入新时代,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正成为上下的共识,这也成为刘胜今年诗歌创作的突出主题。

      当年,城市籍战士龚德安退伍不回城市主动去农村,成为铁道兵的先进典型,为做好安置和宣传工作,刘胜随同军地有关人员,先后两次前往湖南酃县井冈山革命老区,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亲身经历了当地极度的闭塞和贫穷。后来,在内昆线和渝怀线工作,分别地处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而且指挥部所在地的贵州威宁县和重庆彭水县,当时都是国家级的贫困县,那里的群众生活之苦超乎想象。虽然,如今国家已实现全面小康,贫困人口也已全部脱贫,但不负人民的初心使命不能丢,他要用诗歌呼唤共产党人更加尊奉人民、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社会的到来。为此,他以一个老党员的对党对人民的炽热深情,先后创作了以人民为主题的多篇诗作,如重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读为人民服务》、怀念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革命先烈江姐的《咏梅》、歌颂党的好干部、人民公仆焦裕禄的《不朽》等,特别是潜心创作了满怀人民情感和具有时代精神的组诗《大道行天下》三部曲《初心》、《江山》和《赶考》。

后铁道兵时代的歌者  ——读远方和他的诗作(图3)

      为了写好这部组诗作品,正确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基调,他深入思考,认真构思,根据自己对这些命题的感悟理解,在理论和知识储备中搜寻依据和素材,汲取在此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历史和现实联系对比中丰富和提升作品的内涵。同时,注重艺术化处理,更多采用诗化的语言,创造意象化的情境。为了酝酿真实情感和调动创作激情,在写作过程中,尤其遇到“瓶颈”时,他还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听唱红色音乐史诗《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著名京剧演员丁晓君含泪演唱的那支经典歌曲《天下乡亲》:“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天下乡亲,亲如爹娘。养育之恩不能忘,高天厚土永不忘!”沉浸在这样的情绪背景中,他的心里就像燃烧着一团火,他的胸膛就像鼓荡着一股气,感觉一行行的诗句就像滚烫的热血从笔下缓缓流出……

     铁道兵战友杨庆华在读过《大道行天下》三部曲最后一部《赶考》时热情评论道:“拜读远方战友的《赶考》,掩卷遐思,有一种荡气回肠,胸中自有百万兵的感觉,诗作吸收了古代辞赋中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短句长排、诗行整齐,大量使用夸张、重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在结构、词藻、音韵节奏等方面都有细致的考究,那绮丽华美的辞赋,雄浑有力的节奏,声韵铿锵的旋律,极具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那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述,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读了不止发生暂短的激动,而且能引起长久的深思。”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王夫之也说:“诗之所至,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刘胜的业余诗歌创作之路,正是遵循此道而奋力前行。他自己在回顾几年来的诗歌创作历程时,也对所走之路有清醒而独到的认知,并谦逊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诗者志向:

   “什么是诗?我不知道。只听《尚书》里说,歌永言,诗言志。

     什么是诗人?我也不知道。只在《诗经》里看到,诗人不乏义士,更有情痴。

     从来没见过,心无所向的人,累累赋诗;也从来没见过,情无所依的人,苦苦作词。

     只不过,铁旅诗坛上,诗人的情,是情漫山河之情;诗言的志,是志在四方之志。

     我不是诗人,也不会写诗,但那如诗如歌的岁月,总让我的心底,不时地流淌出铁色的文字。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诗吧,印证着虽不会但熟读也会的说辞,那就让我这样走向诗和远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后铁道兵时代的歌者  ——读远方和他的诗作(图4)

        姜书范,男,19581月生,大本文化程度,197612月参加铁道兵部队,1984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曾任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党委宣传部(企业策划部、企业文化部)部长、《中国铁道建筑报》驻局记者站站长多年,后任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主任记者职称、高级摄影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全国铁路文艺工作者协会会员、天津市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通讯社、《中国摄影在线》签约摄影师。


(责任编辑:飞扬)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