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学兵战友/

客家土楼印象

作者:吉 农(原铁道兵二师六团三营学生三连) 发布时间:2022-12-19 点击数: 稿件来源:王云祥推荐 责任编辑:郑建军

南靖客家土楼之旅是三年前的事了,一直想把这段时光记录下来,可是回到家里就忙的没有提笔的空了。提起笔来徘徊许久许久,又不知道从哪儿落笔,连自己都不明白,怎么一转眼的时间,南靖土楼的记忆就被浮躁的心态扯成了碎片,今天收拾一下心情,把它连缀到一起。 记得那天乘大巴离开厦门,进入南靖县不久,隔着车窗远远望见一片茶园中耸立的土楼,游客都激动了,有人就象呼唤自己的亲人:“土楼,我来啦!”据我身边

客家土楼印象(图1)

    南靖客家土楼之旅是三年前的事了,一直想把这段时光记录下来,可是回到家里就忙的没有提笔的空了。提起笔来徘徊许久许久,又不知道从哪儿落笔,连自己都不明白,怎么一转眼的时间,南靖土楼的记忆就被浮躁的心态扯成了碎片,今天收拾一下心情,把它连缀到一起。

    记得那天乘大巴离开厦门,进入南靖县不久,隔着车窗远远望见一片茶园中耸立的土楼,游客都激动了,有人就象呼唤自己的亲人:“土楼,我来啦!”据我身边的一位大嫂说:这是进山可以看到的第一座土楼,山里还有很多很多。随着大巴在蜿蜒的山道绕行,众多韵味独特的村落就掩映在这层叠毗连的茶园、蕉园、竹园之中,然而最为抢眼的是摄人魂魄的土楼了。

    班车把我们送到土楼游客服务中心,脚还没有落地,小晖就乐呵呵地来接我们了(小晖是我在土楼网上结识的导游),趁他去售票处购票的空当,我们赶紧拍照。服务中心是随着土楼旅游的开发新建起的,开阔的广场中央立着一座造型别致的石质牌楼,牌楼中间的屋顶是圆形的,两边是方形的,通体散发着福建土楼的风韵。

客家土楼印象(图2)

图为景区入口牌楼

土楼在以前的图片上曾经看到过,今天却如此亲切地贴近土楼。我走近的第一座土楼是“和贵楼”,这个建造在沼泽地上的方形土楼令人惊叹不已,风雨飘摇二百多年,如今依旧固若金汤,楼内还套着一组四合院的建筑,闽语叫“厝”,院子的天井地面是鹅卵石铺就,我踩上去,感觉脚下软绵绵的,据说下面就是淤泥。站在百米开外远观土楼,视觉冲击更为震撼,土楼紧紧依傍着葱茏的山峦,分明就是一艘航船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风乍起,树摇曳,化作波,汇成浪,好似这艘航船在绿色的波浪中缓缓启航。

客家土楼印象(图3)

图为建造在沼泽地上的和贵楼

在南靖星罗棋布的土楼中,圆形的居多,也最有代表性了,楼内围居着好多户人家,岁岁年年,围出了客家人浓浓的人情味,居民们都把一层作为厨房或客厅,有的人家还保留着以前的水井,当然,现在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安装了自来水,正中是族祠,是族人祭祀、婚丧、议事的地方,二层则是存放粮食和杂物的仓房,所有的房间均由环形长廊连接,三层以上便是卧室。卧室有一个不大的窗户,可以说,这不仅仅通风透气,也是最为原始的防御工事了。我们探访的怀远楼,就是一座双环圆形土楼,这在围屋建筑上是最具典型性、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

然而最负盛名的应该算作田螺坑土楼群了,它是福建土楼中的标志性建筑,之所以称为楼群是因为这儿集中了五座土楼,方形的步云楼居中,三座圆形的振昌楼、和昌楼、瑞云楼和一座椭圆形的文昌楼紧紧地围绕它的四周,人们戏称“四菜一汤”。我们就住在其中的文昌楼里,这儿也是导游小晖的家。在夜色将近时分,小晖家的大狗“多多”似乎明白游客的心思,一路撒欢地带着我们登上屋后的观景台,俯瞰夜景,绚丽的光束把土楼照射的如翡翠般的通透,仿佛宁谧的山谷中盛开的朵朵芙蓉,夜色渐浓,它愈发突出。当我们第二天从另一个角度欣赏时才发现,这几座土楼并没有在一个平面上,而是依坡推层建造。小晖指着错落有致的土楼群,非常骄傲地告诉我们:“这是我们闽南的布达拉宫。”最叫绝的是被称作“东倒西歪楼”的裕昌楼,楼高数寻,粗犷伟岸的身姿和其他土楼似乎毫无差别,但是神奇的是土楼里的那些木柱,三楼四楼的回廊支柱朝着一个方向倾斜,五楼的回廊支柱又朝着相反的方向倾斜,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现代人肯定早把它视为危房,可是它有惊无险了600年,成为现存最古老的福建土楼之一。

客家土楼印象(图4)

图为田螺坑土楼群,也称四菜一汤

客家土楼无论方与圆,它的外墙都有一米多厚,全是用土夯成的。据说在土里还加入了蛋清和糯米汁,由此我想起了西安古城墙的夯土,居然神奇地和土楼建造如出一辙。有人说客家土楼象蘑菇,因为它如此贴近大地,拙朴壮实,散发出泥土的芳香,有人又说它象飞碟,因为它如此不可思议,恍惚诡异,流露着神秘的色彩。勤劳质朴的客家人祖祖辈辈就在这儿繁衍生息。

如果说客家土楼是一个刚毅健壮的汉子,那么云水古道就是日夜守候在他身边的女人。踏上云水镇的木质古桥,恍若步入人间仙境,一幅浓墨重彩的田园风景画似乎在眼前徐徐铺开,桥下的长教溪缓缓地流淌,没有一丝喧嚣张扬的痕迹。我看到三三两两的村姑临溪浣洗,陡然间感觉她们在洗涤尘世间的浮华与烦躁,让疲惫的身心放松许多。用鹅卵石铺出的云水古道顺着溪流延伸,既没有云贵高原上的雄浑,也没有江南水乡的细腻,但却显得那样的随和。

客家土楼印象(图5)

图为云水古道

古道上最值得赞美的是古榕群,每棵古榕树都有着千百年的历史,盘根错节,老干虬枝,浓荫蔽日,旁逸斜出,伸到了溪流的对岸,阳光穿过枝叶落入水中,渗透河床照在卵石上,静静地端详,细细去品味,会感觉自己完全沉浸这绿色的爱意之中。路边有一所小学校,就因为古道边上的大榕树而起名叫“大榕树小学”,学校门前斑驳的山墙上早年红漆刷写的毛主席语录还依稀可辨,估计这里的孩子们早已搬进了明亮的校舍,现在的保存只是一种对远去的历史追忆。溪水边一群鸭子被几个孩子拿着树枝追赶着呱呱直叫,扑棱着翅膀跃入水中,泛起一层层涟漪,孩子们也打闹着向上游跑去。上游还有一股清泉流经村子,当地人用简易的石桥、木桥把村落连成一片,最后清泉与溪水在这儿汇合。很多人从公路上下来到这里赶集,都要通过一架“墩桥”,所谓墩桥就是在一道河坝上,等距离地垒起一块块石墩,供人过河,枯水时可拦截蓄水,溢水时可从墩渠间淌出,远看墩桥下飞溅的浪花就象穿梭在溪流中的一条银链,胆小的人在上面如同走钢丝一样,左摇右晃的,惹得游客和当地人一片哄笑。

客家土楼印象(图6)

图为古榕树群

云水古道不仅景致美而且人更美,美就美在淳厚朴实的乡风,美就美在豁达开朗的境界,美就美在随遇而安的心态。

自然形成的集市略显有点儿闹,半条街的铺面旗幡招摇,不外乎是些山货和手工艺品,有竹笋、药材、蜂蜜、乌龙茶、薯干以及手绣鞋垫和竹编箩筛。虽说这里还保持着一些拙朴的交易形态,但在市场经济的潜移默化中也逐渐流露出淡淡的商业气息。我上前打探阿公背篓里的竹笋价格,老人说三十,旁边有人讨价说,二十三卖不卖,阿公爽快地回答:“二十三就二十三,都是自家产的,而且没得挑,差的我们都留着自己吃了。”这时好多游客一拥而上,把阿公的竹笋三下五除二抢购一空。刚要走开,一位坐在地摊的阿婆举着几包用塑料袋装着的薯干叫卖,我蹲下来拿起薯干对着阳光看,象一块块玛瑙红得通透,实在诱人,阿婆说,很便宜的,五块一包,我说:五块钱两包行吗?阿婆说:那就两包吧。当老人家抬起头时,我看到她两鬓飘拂的白发和额头渗出的汗珠,我顿时感到十分羞愧,羞愧得无地自容,赶紧拿起两包,丢下十块钱跑开了,耳边听见阿婆的喊声追来,再拿上一包哟……

绕进集市后面的村子,看到一片老屋,有几位老人聚在一起,一边惬意地喝着自产的铁观音,一边打着长条状的花花牌,看见我走过,乐呵呵地递过小竹凳招呼我来品茶,看着他们这种知足自乐的劲儿,的确让人感动,这儿的人们安贫乐道,对生活没有过高的奢望,但对茶叶却情有独钟,各家的房前屋后都栽着一畦畦茶树,眼前的树叶油亮油亮的,鹅黄色的嫩芽已经顶出来了,毛茸茸的惹人喜爱,等着村姑采摘呢。

第二天上午,我们去了塔下村。这是一个不大的村庄,一条河流从村子中间悠悠淌过,不急不燥,别致的青砖宅院随意地散落在河谷两岸,一座座石桥横跨河上,不骄不狂,婉约而含蓄。导游讲:这儿绝不亚于江南水乡。他所说的并不完全是美妙的景观,主要是提示游客细细品味一下这里处处散发出的书卷之气。山墙飞檐,青瓦照壁,回廊通幽,匾额高悬,眼前的一切感染着我,这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村落呢?最有说服力的当然就是气息浓重雅致的张氏祠堂“德远堂”以及庭院前面冲天而立的23根石龙旗杆了。祠堂傍山而建,隆起的山坡郁郁苍苍,祠堂前筑起了一弯半月形池塘,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祠堂的倒影注入水中。张氏家族和所有的塔下村人,世世代代恪守祖训,笃重文明,崇尚礼仪,通情达理,尊贤重教,敦亲睦族,敬老爱幼,勤劳坚毅,热情好客。石龙旗杆是历代科考中举,功成名就的标志,旗杆用石斗托起,雕龙盘绕,顶部有精致的石狮和石笔装饰,旗杆的铭文记录并彰显了塔下先民的辉煌和文化传承。

客家土楼印象(图7)

图为塔下村张氏祠堂

中午时分,班车开过来了,导游小晖特别忙,跑前跑后,满脸汗水,赶紧招呼着我们上车,大家隔着车窗向小晖挥手告别,小晖用手作喇叭状大声喊:“祝大家新年快乐!”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这天正是2019年元旦。

(文中摄影:吉农)

                             2020年10月13日初稿

                             2022年12月18日二稿


(校对:谨愚)

(责任编辑:郑建军)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