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学兵战友/

《丰碑》背后的故事

作者:李义芳(学兵) 发布时间:2023-04-21 点击数: 稿件来源:徐国伟推送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丰碑》是一部纪实性报告文学,作者李春芝是一位中年作家。《丰碑》主要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襄渝铁路修建中,发生在铁道兵、民兵、以及学兵身边的故事。

《丰碑》背后的故事(图1)

《丰碑》是一部纪实性报告文学,作者李春芝是一位中年作家。《丰碑》主要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襄渝铁路修建中,发生在铁道兵、民兵、以及学兵身边的故事。全书真实的记录了那个时期基层劳动者的历史状态,是一部值得阅读和收藏的书籍。1970年,陕西省政府在西安、包括西安周边一些县、市抽调了两万五千多名初中毕业生,支援襄渝铁路的修建,我就在其中 ,所以我们也是襄渝铁路修建的亲历者。虽不是铁道兵,但隶属铁道兵管理,连队被统称为“学生连”。因这条铁路在当时称为“三线建设”自然而然我们就被统称为了“三线人”。

 

与春芝相识也有好些年头了,那是春芝刚开始着手写《丰碑》在收集素材时,她听说我写了不少有关三线题材的文章,于是托战友张有安打听我。通过多次接触,我们便从陌生到相识,又从相识到相知,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用春芝的话说“我们是情趣相投,三观相同”。当然,其中不乏我们共同有着浓浓的三线情节。前不久,我踏春到旬阳,之后又游览了蜀河古镇,最后决定到安康走一趟,旅游探友两者兼顾。去安康的前夜,我给春芝打了电话,告诉她我要到安康去。电话中传来春芝热情的回应“欢迎!欢迎!非常欢迎!”接风宴春芝安排在了安康小北街有名的“顾氏民居”,这是座古香古色的院落,经营者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的后裔。当我抬头向上看到门楣上“顾氏民居”四个大字,脑海中不由的想起了顾炎武振聋发聩的经典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突然一阵暖流涌上心头,真真体会到了春芝的用心良苦。那天,春芝专程请来了当年的铁三师老兵、安康地方志专家方琛先生和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名誉会长、三线民兵王文林先生作陪。席间,方琛先生朗诵了自己写的诗歌:

铁道兵之歌

秦巴开怀迎铁军,

开山架桥子弟兵。

安得铁路连广宇,

箪食壶浆送亲人。

 

 民兵之歌

辞新娘,別高堂,

血性男儿赴战场。

众手开凿幸福路,

火车不叫不还乡。

 

学兵之歌

弱冠书生斥方遒,

少年壮志不言愁。

峥嵘岁月练体魄,

血染风采写春秋。

 

方先生在朗诵这几首诗歌的时候,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在座的所有人眼睛几乎都湿润了。所以说人间的情谊,只要你们共同经历了,便会有同样的感受,便会成为知己朋友,当然《丰碑》的作者春芝例外。襄渝铁路开始修建那年,春芝还未出生,她对襄渝铁路的认知来自于自己的父亲。她的父亲曾经参与过铁路修建的管理工作,在她的成长道路上,只要遇到困难挫折,父亲就会给她讲那些年轻人在铁路修建中艰苦的经历。在父亲对这个群体的述说中,在父亲述说时的感叹声中,春芝对这个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正是有这些才有了今天《丰碑》的出版。那天,在我下榻的酒店我和春芝聊了很久,也知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那便是《丰碑》背后的故事。

 《丰碑》背后的故事(图2)

如果你的眼前呈现这样一幅画面,不知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那是一个个晴朗或者阴晦落雨的日子,一个瘦弱的女子孤身一人,出现在山村的角角落落,那些老坟冷落荒草萋萋的墓地,还有那些让人感到清冷孤寂的烈士陵园。她时而弓身奋力爬坡,时而伏在墓碑前仔细观看,她在寻找当年参加铁路建设时牺牲的铁道兵、民工和学兵的坟茔。还有,在陕西境内的襄渝铁路沿线六百多公里的土地上,春芝用她纤细坚定的脚步,寻找着那些建设者留下的印记,和发生在他们身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传说故事,只要和三线建设有关的活动现场都会出现春芝的身影。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和战友到旬阳烈士陵园扫墓,春芝听说后从安康匆匆赶来。在墓园,我朗诵了一首我特意为牺牲战友写的诗歌《春天的探望》当我读到:

我来了,我想你一定知道我来了,

因为在你耳边有战友难以抑制的哭泣。

我来了!我想你一定高兴我来了,

因为你听到了久违的声音,是那样的熟悉。

已点燃的香烟就在你的手边吸一口吧,

这样可以缓解你心中多年的抑郁。

来吧战友,品品可以使人迸发激情的液体,

来吧战友,体验一下多年前梦里朵颐的惬意。

当读到这里,战友的抽泣变为了嚎啕。春芝就站在我的身边,这时,她双手下垂仰面朝天,不出声的站在那里,任由泪水缓缓顺着她的脸颊滑落。后来,我俩站在旬阳车站广场聊天的时候她告诉我,那时你们才十六七岁啊!许多民兵铁道兵也比你们大不了多少,你们就是我心中的英雄,我要把这些写出来,我要让世人都知道,在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上,就是这些人用年轻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闭塞山区今天这样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芝在创作《丰碑》的阶段中 ,正好父亲病重,春芝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书稿,还要到医院照顾父亲。她对父亲说,爸爸你一定要坚持,一定能够看到我的书籍出版。听了女儿的这番话,父亲在痛苦的折磨中,仍然微笑着向女儿点了点头。老父亲以浓浓的父爱与病魔斗争,终于看到了女儿的书籍出版。春芝说,当父亲把书紧紧地抱在怀里的时候,如同襁褓中的自己在父亲的怀中,她扭过身去哭了!父亲在《丰碑》出版半年后终于坚持不住去世了,给春芝留下了许多遗憾。春芝告诉我,写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想,那些襄渝铁路的修建者,当年是多么的艰苦都挺过来了,我没有理由挺不住。写这个群体是我的一种责任,他们已经被人们忘记,被社会忘记,这对于他们来讲真是太不公平了。这个群体中如今还有多少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而且年事已高,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帮助。书籍出版后春芝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对自己和这些襄渝铁路的修建者也有了一个交代。此次安康之行,我与春芝开玩笑说“书出版了,多多少少能挣些钱吧?”春芝笑了笑,说书正式出版且印刷2000册,费用就得小几万,出版社只给作者区区几百书籍。这还是在200本的基础上自己努力争取得来的。书籍出版后,几乎都送出去了,许多文朋诗友向她求书,甚至人托人让她送,这些书根本不够送,怎么办?她就在网上买些回来。对于春芝来讲写书期间出门采访的所有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参加的一些活动,经费都是自费,包括后期的一些宣传费等。所以说出这本书怎么可能赚钱呢?不过,她说:也值了!因为文字永恒,于我也算是一笔可观的价值收入!

《丰碑》背后的故事(图3)

听了春芝的叙述,看着眼前这个瘦弱的女子,我从心里敬佩这个看似平淡的她。《丰碑》出版已近两年,我希望能够二版印刷,我想这不仅是春芝个人的愿望,也是我们这些“三线人”的愿望,希望好事能够成真。


(校对:张东)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