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学兵战友/

人生不可缺少的磨炼

作者:李明(铁道兵八团学生十三连二排) 发布时间:2023-05-08 点击数: 稿件来源:王林山 推荐 责任编辑:郑建军

初经锻炼1970年8月21日早上,我们从西安交大附中坐上了去三线的大卡车。23日下午到达目的地——安康县流水区正义公社大竹园村。下车后,我们都被分派到了当地老乡家腾出来的房子里暂时居住。我和王明正、袁正兴被安排住在一个老乡家的阁楼上。当时天快黑了,我们上楼一看,楼板上的灰尘有一寸多厚,可能从大清王朝至今都没人打扫过吧!由于旅途劳累,急需休息,我们一商量,干脆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就在老乡家屋外的空

人生不可缺少的磨炼(图1)

初经锻炼

1970年8月21日早上,我们从西安交大附中坐上了去三线的大卡车。23日下午到达目的地——安康县流水区正义公社大竹园村。下车后,我们都被分派到了当地老乡家腾出来的房子里暂时居住。我和王明正、袁正兴被安排住在一个老乡家的阁楼上。当时天快黑了,我们上楼一看,楼板上的灰尘有一寸多厚,可能从大清王朝至今都没人打扫过吧!由于旅途劳累,急需休息,我们一商量,干脆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就在老乡家屋外的空地上,打了地铺。一连睡了三个晚上,学用结合嘛!

全连165人,包括三位连领导——连长、指导员、司务长。初期分为三个排,另有一个炊事班,一个连部勤杂班。后来,由于隧道施工需要,全连又改组成了四个排。

到了三线,立足之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自建营房。在当地老百姓的指导和帮助下,大家不会就学着干,开始经受艰苦的劳动和生活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奋战,我们终于在入冬之前,建起了三栋“干打垒”的平房,每个排住一栋。三个排的工作,每天都有分工。有配合建营房的;有轮流出外勤,去背粮、担菜、挑煤的;有为了建房做大梁和搭建大通铺,上山去砍树和芽木条的;有配合洞外的基础建设施工的,如扛电杆、开采石料、打水泥块、刷坡、砌护坡等等。在采石料时,遇见大块的石头时,往往需要抡大锤、扶钢钎、打炮眼,来爆破炸石。

记忆较深的是,有一天一大早,我们班接受了担菜的任务,是从十几里之外的山沟里,每人挑回百余斤的菜。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能够挑的动的,可是越走感觉越重!光一个肩膀去挑,时间长了吃不消,就要换肩挑。可是习惯了右肩挑,左肩又不习惯。不习惯也得咬牙换,每次停下来换肩时,都要休息一会儿。结果越换越想换,越休越想休,时间在很快的过去,行走的速度也越来越慢。而一旦天黑了,山路更不好走,必须抓紧时间。我们就学当地农民,在行走中换肩。但山路一般都很狭窄,只能在转弯处,边走边换肩。这对于我们这群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锻炼。再加上当时的思想教育,就是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促使我激情奋发,努力坚持!终于在天黑之前,将菜挑回了连队伙房。不仅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的任务,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了不可磨灭的收获——脖子后的两肩颈上都长“肉”了。至今,脖子后的肉还是硬的、厚的,但我对自己那时的表现,心里还是很满意的。

 

人生不可缺少的磨炼(图2)     

奋斗与成长 

在从事了半年多的后勤供应劳动、营房设施建设和修路、备砂石料、扛电杆、修电站、施工材料运送等基础建设施工后,我们逐步介入到了铁路隧道的施工中,开始接触到更加艰苦、危险和严峻的考验。

    在大竹园,我们自建营房的同时,还建了一个不太标准的篮球场。进洞之前,任务不是太忙的情况下,在驻连军代表王代表的联系下,我们曾经与邻近的兄弟连队进行了几场篮球友谊赛。记得,还与部队八团一营的机械连,进行过一次乒乓球比赛。后来又与部队在白岩寨隧道共同施工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了友谊。

起初,我们只是配合铁道兵在隧道里干活,只担当“配角”,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连并不考虑工程的组织和计划如何运作。但在此后的几个月里,部队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加上学生们经过一线真刀真枪的实干和积极认真的学习,迅速地成长起来。不仅熟悉了隧道施工的内容和全部工序,知道了工作的危险性和工程的艰巨性,而且掌握了许多隧道施工的原理和各项工种技术。在部队的传帮带下,使我们连很快具备了在隧道中独立施工的能力。

在团首长的调配下,我们转场至大道河。此后,学生十三连无论是进洞施工,还是修建车站,完全是独立承担各项任务。战友们面对艰险,不怕困难,挥洒汗水,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顽强拼搏,奋勇争先。曾经在隧道施工时,我和韦韬两人扛一根支撑木往里送,直径30公分、长2米左右的支撑木,又湿滑又沉重,我硬是咬着牙坚持。待将支撑木扛进洞放下后,我看到他的眼泪也流了下来。我后来一直打风枪,但隧道中所有的活都干过,扒渣,搅拌,支模板等等。我们不仅完成了上级交给我连的任务,还创造了许多骄人的战绩,甚至施工进度超过了部队连队。在三线建设中,大家在艰苦的环境里成长,经受住了考验,许多人得到了表彰,或立功或受到团、营、连不同层级的嘉奖。

由于重视安全,战友们在施工中防患于未然,积极排险,避免了多次较大事故的发生。1973年4月,学生十三连满员退场,结束了两年零八个月的人生起步和不可磨灭的锻炼。

回忆当年的苦与乐,一定要感谢当年的各位军代表、连长、指导员、司务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对我们这些十六七岁,刚刚走出校门的娃娃们,给予的关爱、帮助,使我们都能够平安回家。

同时,对全连还健在的战友们,表示衷心地祝福!对已离世的战友,表示永远的怀念!

 

人生不可缺少的磨炼(图3)

前排左二为作者 

传承与发扬 

五十年代在西迁精神的鼓舞下,我们随父母从黄浦江畔,来到了兴庆湖畔,在各行各业里投身到了建设大西北的洪流中。

在延安精神的照耀下,我们从小学开始读书,学习文化和方言等各种知识。

初中毕业,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三线建设。在铁道兵部队的传帮带下,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艰苦磨炼,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全员安全退场。

从三线退场后,我连的战友们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继续淋漓尽致的传扬着三线精神,使三线精神在三秦大地上得到延续。

如分到富平陕西压延设备厂的陈生平战友,在1993年3月8日,厂里发生的特大伤亡事故中,他口含湿毛巾,只身下到深5米、直径20米的煤气储气罐里,将晕倒在内的工人背上来,挽救了两条生命。

如身残志不残的李金彪战友,在生病动了大手术之后,坚持多年的锻炼,终于成了“肌肉男”。

如爱学习的陈偕民战友,在三线时,就爱看书、记笔记和杂记,后来参加高考后,从西安公路学院毕业,成为了国内桥梁界的知名教授。

我们的老连长,曾经是国内地图测绘界的名人,古图研究专家。如今已是93岁的耄耋老人,还在钻研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学生十三连的征文活动,撰写回忆录,查找资料。

虽说我们在三线吃了两年零八个月的苦,但收益是终身难忘的。

总之,很多战友成为了教授、工程师、经济师、技师和单位领导、管理干部,以及所在行业的技术能手、专业骨干,人才辈出。

战友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把延安精神、西迁精神、三线精神继续发扬,直至退休。


校对:张东

(责任编辑:郑建军)
上一篇:炊事班的鸡丢了
下一篇:一 撮 盐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