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铁兵精神/

一张抗美援朝老照片 背后的烽火岁月 ——纪念铁道兵成立75周年

作者:铁二代 彭丽昆 发布时间:2023-06-30 点击数: 稿件来源:钟佩君推送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这是父亲彭耐久生前保存下来,一张抗美援朝时期的老照片,背面有父亲手写照片拍摄时间、地点,还有战友的名字。照片拍摄时间是1951年底,地点在朝鲜价川纺织厂驻地。

【辉煌成就,灿烂征程】

一张抗美援朝老照片 背后的烽火岁月  ——纪念铁道兵成立75周年(图1)

这是父亲彭耐久生前保存下来,一张抗美援朝时期的老照片,背面有父亲手写照片拍摄时间、地点,还有战友的名字。

照片拍摄时间是1951年底,地点在朝鲜价川纺织厂驻地。

随着岁月的流失,虽经过多次搬家,抛弃过很多陈年旧物,但朝鲜战场上仅存的几张照片和有关资料却保留下来。

这张照片是父亲和战友在铁一师二十一线路团,经过艰苦卓绝的“29公里”处抢修战斗间隙,胸戴大红花召开庆功会后留下的,非常珍贵。


父亲1947年2月在齐齐哈尔市参加东北民主联军:西满护路军七团,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1月1日随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护路军。

1948年7月5日以东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护路军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铁道纵队。

1949年5月16日,又随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直属中央军委。


从护路军到铁道兵团,父亲彭耐久不仅经历了硝烟战场考验,多次立功受奖。更是见证了铁道兵发展壮大过程。



 这张照片中的父亲当时年龄只有24岁,与战友们在胸前大红花的衬托下个个英姿勃发,威武雄壮。因连续抢修线路,面容憔悴、眼窝凹陷,但却精神抖擞,一双双坚毅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

一张抗美援朝老照片 背后的烽火岁月  ——纪念铁道兵成立75周年(图2)

照片第一排从左起依次是彭耐久、欧德刚、李云龙、刘长岭。后面有李万华、简群,丁也等。

照片中胸戴大红花功臣英模里,我只有对李云龙叔叔熟悉,小时候经常见到,他是父亲老战友,在朝鲜抗美援朝抢修铁路时,一起经历了生死考验,感情特别深,还有李万华伯伯常听父亲提起。他们用无悔的青春,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出应有贡献,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父亲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让我们永远铭记他和战友们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贡献。

记得小时候,父亲对孩子们家教比较严,只有在偶尔喝点酒后话语多点,于是对战争年代经历的一些事以及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参加功臣模范人物代表大会娓娓的讲述,真可惜我那时并不感兴趣,似听非听,现在想想很后悔!


1950年10月父亲和战友们随铁道兵团一师进入朝鲜,遂行道路保障、前进抢修等任务。他们属于最早进入朝鲜的铁道兵。


1951年11月,美军在对朝鲜北部几条铁路交叉点展开狂轰滥炸,实行全面封锁、寸寸切断的阴谋失败以后,改变了战法:妄图集中力量,用密集的炮弹在一点上“绞杀”我们的钢铁运输线,阻挡志愿军前进的步伐。


危急时刻,铁一师二十一线路团在团长李万华带领下,奉命抢修打通价川一龙源里“29公里”这个交叉点重要路段。


此时敌机昼夜疯狂轰炸“29公里”处,修复被炸铁路困难重重。前线反击战进入最激烈阶段,急需弹药、食品、医疗物品补给。上级要求抢修部队顽强战斗,做到随炸随修,确保夜间线路安全畅通。


父亲和战友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炮火连天中浴血奋战。他们冒着严寒和冰雪,不畏艰险,攻坚克难,一次又一次抢修被炸路段,让一列列军车顺利通过危险路段,驶向抗美援朝战场。


为提高抢修速度,确保线路在敌机轰炸下畅通无阻。父亲和战友们苦干加巧干,群策群力想出很多有效办法提高抢修速度。父亲彭耐久研制发明了“活动螺丝搬”,使夜间铁路抢修工效提高了数倍。刘长岭创造了“直轨床”解决了直弯轨的难题。李云龙创造了“巧拆定时炸弹法”,确保了施工安全。

英勇的铁道兵官兵就是这样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奋勇拼搏,创造了“炸不烂,打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了赫赫战功。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折射的是父亲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的烽火岁月,展示出铁道兵的军威雄风,突显了不畏艰险,敢打必胜的铁道兵精神,记载着老一辈铁道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今天在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仍要发扬铁道兵的精神,以英雄老前辈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再创新的辉耀。


英雄的铁道兵与山河共存,铁道兵精神永放光芒!


        2023年6月28日


(原创首发,欢迎转载,转发请注明"转自铁道兵战友网",谢谢。)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