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友情来稿/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作者:陈南君(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 发布时间:2023-10-07 点击数: 稿件来源:站长推荐 责任编辑:郑建军

为了解和收集成昆铁路建设的珍贵史料,学习和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铁道兵精神,2023年7月5日至2023年7月10日,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老铁道兵蔡方鹿教授组织带领下,四川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共计25名师生进行了第十四次“重走成昆铁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截至现在,活动累计已有180余人次参与,足迹遍布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德昌县、西昌市、冕宁县及乐山市金口河区等地,活动曾被中央电视台

为了解和收集成昆铁路建设的珍贵史料,学习和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铁道兵精神,2023年7月5日至2023年7月10日,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老铁道兵蔡方鹿教授组织带领下,四川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共计25名师生进行了第十四重走成昆铁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截至现在,活动累计已有180人次参与,足迹遍布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德昌县、西昌市、冕宁县及乐山市金口河区等地,活动曾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报道,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参观德昌南山实验学校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1)

蔡方鹿教授在德昌南山实验学校演讲

此次重走成昆线活动共历时6天,2023年7月5日上午,实践团队从成都南站出发,乘坐动车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沿途的景色和德昌县城的建设,让团队成员们直观感受到了成昆铁路的建设给沿线地区带来的发展和改变。下午,团队来到德昌教育事业的先驱——德昌南山实验学校,给小朋友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红色教育公开课。蔡方鹿教授给大家讲述了他参与修建成昆铁路时的艰苦岁月,分享了自己及战友遇到的困难险阻,他们在修建成昆铁路期间遭遇了塌方、落石等险况,蔡教授也曾多次在坑道中意外负伤,最严重的一次甚至被扎穿了脚掌。在讲述自己战友牺牲的经历时,蔡教授不禁潸然泪下,蔡老师提到一位铁道兵不幸牺牲,牺牲英雄的家长作为老红军,四川省民政厅厅长,说道:“老百姓的孩子也是孩子,我们的孩子为国家建设牺牲了也是应该的。”这一幕幕真实的场景,让大家看到了一段鲜活的成昆铁路建设史,对铁道兵精神和成昆铁路建设的时代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在小朋友们心中播下了一颗红色种子。蔡教授总结到,铁道兵精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教育孩子们要努力学习,不要怕苦怕累。最后,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合唱了《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和《卡莎莎》两首在当地脍炙人口的歌曲,课堂在铿锵悠扬的歌声中进入尾声。

二、祭扫德昌烈士陵园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2)

德昌烈士陵园合影(左二为本文作者陈南君)

7月6日上午8时许,团队赴德昌县烈士陵园祭扫铁道兵烈士。全体成员手拿鲜花,缓缓拾级而上,身旁的一座座石碑昭示着每位烈士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不朽精神。祭奠活动的第一项是向全体烈士默哀一分钟。默哀完毕,德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赵文祥副局长向大家介绍德昌县烈士陵园的基本情况。德昌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1979年从县城迁移至如今的园址,该陵园占地面积43.5亩,目前安葬有108名有名烈士,45名无名烈士。主要安葬的是解放初期剿匪平叛、修建成昆铁路、和平年代追捕逃犯保卫国家财产牺牲的烈士,陵园中最小的烈士仅有12岁。赵局长表示,新修的烈士陵园占地面积58亩,预计在2023年9月30号前完成陵园现有墓位迁入新园。

介绍完陵园基本情况后,铁道兵战士的老战友蔡方鹿讲话,“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想当年,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亲爱的战友,你们把生命融进了祖国的山河,把光辉融进了祖国的历史,山知道你们,江河知道你们,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你们用自己的流血牺牲,在铁路沿线人民心中筑起了我们铁道兵精神永远不倒的光荣形象,特别是那些牺牲在隧道里、泥石流下的战友。”说到动情处,蔡教授几度哽咽。“今天为纪念成昆铁路建成通车53周年,我们四川师范大学部分师生第14次重返成昆线,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参观考察、缅怀牺牲的烈士,追忆生命的价值。……经历了五十年的沧桑岁月,时光流逝,不变的是永不磨灭的英魂,铁道兵的崇高精神,所有牺牲的战友与活着的战友共同创造的事迹将与世长存,永远存在于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永不磨灭。”蔡教授字字珠玑,句句话里都凝练着对战友的深厚情感和哀思,这种深厚的战友情和铁道兵的崇高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随后,学生代表赵韬就新时代青年如何赓续铁道兵精神作发言,“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到德昌烈士陵园,深切怀念长眠在成昆铁路沿线的铁道兵先烈,缅怀你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始终牢记祖国艰辛历史,缅怀革命烈士,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将其深入血液,融入骨髓,以实际行动来告慰先辈、告慰历史。铁道兵烈士,永垂不朽!”

随后,全体同学进行宣誓: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继承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发扬铁道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严于律己、勤于做事、从点滴出发、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积极进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活动最后,大家饱含激情、铿锵有力地合唱了《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歌声回荡陵园,是全体成员对铁道兵致以的崇高敬意。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3)

蔡方鹿教授讲述梁国仁烈士英勇事迹

曲罢,蔡教授带领大家来到梁国仁烈士的墓碑前,为梁国仁烈士献上鲜花并讲述其光荣事迹。从蔡教授口中得知,梁国仁烈士和蔡教授于1968年3月一起入伍,他曾在连队担任卫生员,在护送伤员的途中,因车辆刹车失灵侧翻,货箱中的钢轨脱落压在了他的腰上,肝部受到致命伤,于1969年9月6日在德昌牺牲。在梁国仁烈士墓前,蔡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学们,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在逐渐上升,但幸福是奋斗来的,所以我们不该坐享其成,要靠自己,今后才会有更好的前途。同学们听到后都表示受益匪浅。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4)

新德昌烈士陵园合影

上午的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还在赵局长带领下参观了德昌烈士陵园新址。此次祭扫烈士陵园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铁道兵战士形象,他们英勇无畏,在祖国建设和奉献社会中挥洒青春;他们铁血柔情,对驻地,对老乡,对战友都怀着深切的情感,而这样真挚的情谊对同学们而言是最深切的不言之教。

三、徒步考察金沙隧道和锦川铁路石拱桥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5)

金沙隧道口合影

同日,祭扫烈士陵园活动结束后,团队乘车前往金沙隧道进行徒步考察。蔡教授在前领队,带着同学们排成一列有序进入隧道。一路上蔡教授对铁路的修建如数家珍,在隧道口还指着铁轨下方的枕木说道:“过去我们用的都是木头枕木,现在都换成水泥的了。”同学们也饶有兴趣地听着这些未曾涉及过的知识。由于金沙隧道目前仍有货运列车通行,蔡老师再三叮嘱安全问题,同学们也都自觉地遵守安全规范,还有两位同学一前一后观察火车的动向,以便及时提醒同学们避让火车。进入漆黑的隧道,同学们纷纷打起手机手电筒照明,在进入隧道口约60米处,大家看到了一个拱形壁洞,蔡教授说这是隧道中的避人洞,用来让隧道中维护铁路的工作人员避让火车,每一个避人洞能够容纳五六个人。

为了保障安全,在参观完第一个避人洞后,大家便退出隧道口,在隧道口,蔡教授讲述了他当时修建金沙隧道时的亲身经历。他说道,隧道修建的基本工序可以概括为“打眼放炮,出渣倒料”,而隧道修建过程中最常见的险情就是塌方。“当时四连负责洞内施工,金沙隧道的大塌方导致四连直接伤亡了6名战士。每次部队有铁道兵牺牲,我们都会为牺牲的战友开追悼会。大家心情很低落,都不说话,得一个星期才能缓过来。伤心之余,大家还要继续抢险……”听完蔡老师的讲述,大家都肃然起敬,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铁道兵,才有了成昆铁路的顺利通车,铁路沿线地区才有了发展机遇。大家也都暗下决心,向铁道兵学习,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祖国、回报社会。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6)

蔡方鹿教授讲述修建金沙隧道经历

徒步完金沙江隧道,团队成员们来到当年的亚洲第二大跨度的石拱桥——锦川铁路石拱桥。锦川铁路石拱桥全长67.31米,跨度48米,它是成昆线上11座石拱桥中仅有的两座空腹桥之一,两侧连接的是高耸的崖壁,下面是湍急的河流,成昆铁路贯穿桥上。蔡老师讲解道:“锦川铁路桥于1969年完工,这是当年亚洲第二大跨度的铁路石拱桥,由我们铁道兵46团施工完成。”在桥下仰视石拱桥,十分宏伟壮观,大家都惊叹于这样一个人工奇迹,都拿出手机相机拍照留念。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7)

锦川铁路石拱桥前合影

四、采访金沙大队村民

7月6日中午,实践团队来到离金沙隧道不远处的村子采访当年参与修建成昆铁路的村民。在多方努力下,找到了刁尚福、徐志顺两位村民,两位村民在成昆铁路建设时期是金沙大队的社员。采访中了解到,当年刁尚福还帮助过铁道兵砍备用木材,用于支撑坑道,还用拉土机帮忙打过土方,是切切实实参与成昆铁路建设的建设者。刁尚福说,当时铁道兵运材料进来没有路,只能坐船,等材料运进来后几个月就修起了桥。村民徐志顺就是当年为铁道兵划船的船工,蔡教授问道他当年是否有过翻船事故时,他说那是铁道兵还没来之前的事情,铁道兵修好桥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翻船和人员伤亡的事故。在聊到铁道兵帮他们修铁路的时候,徐志顺真诚地说道:“铁道兵他们来,(他们)包括我们农民生活都很差的,一天有时候只有一顿,只有一个汤菜,一个素菜,有时候两三天才吃得到蛋。铁道兵修铁路,这么艰苦还要来支援我们农民,帮我们农民摘秧子,打谷子,还来支农。”刁尚福也激动地说:“共产党是大方向,他有这个政策,派他们来修铁路。……他(们)知道怎么修,把所有东西都做起,实际上他们才是最艰苦的。”“还帮我们摘秧子呀,打谷子啊。”村民们朴实的语言流露出了他们最真挚的感情,铁道兵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生活和交通上的改善,他们对铁道兵也都充满着敬佩和感激。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8)

采访村民刁尚福(右四)、徐志顺(左三)

通过这一次采访,大家也仿佛看到了成昆铁路修建时军民鱼水、热火朝天的感人场景,正是有了铁道兵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及沿线地区人民的支持,成昆铁路施工才能顺利进行,当地人民也才有了现在富足美好的生活。“春天帮我们来播种,秋天帮我们收庄稼……”《卡莎莎》中的歌词是当时军民关系的真实写照,铁道兵和成昆铁路沿线居民也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军爱民,民拥军”的真实典范。

五、采访老铁道兵

7月6日下午,团队成员对参与成昆铁路建设的五位老铁道兵进行了采访,这些老铁道兵最小的已经77岁,最大的有88岁。采访开始,蔡老师让老铁道兵们轮流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哪一年才出生、哪一年入伍、哪一个部队、在成昆铁路修哪一个路段,施工的情况怎么样。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9)

采访韩刚大爷(中间)

首先是韩刚大爷先发言,他介绍道自己是一名老民兵,也跟着铁道兵一起修铁路。在分享经历时,他强调了当一名铁道兵班长的不易,一个班长要带十几个人,当时流行一句话:“走一走看一看,看看班长咋个干。”任何事情班长都要打前站、作典范,作为班长应该身先士卒。他说:“在当时的蔡教授是最辛苦的班长,作为一个合格的班长来说,第一件首先是十几个人一个班,班长你不带头干,那就没有人在前头干,所以说蔡教授是最艰苦的一个人,为什么最艰苦?不管你吹风下雨,不管你在哪个地方,班长弄了,你还没弄,你就不行,你落后了,赶快冲上去。”从韩刚大爷的话中,同学们也了解到了蔡老师当年作为一名铁道兵班长的不容易,这种积极承担责任,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10)

采访秦德富大爷(中间)

第二位发言的是77岁的秦德富大爷。据其所述,他当时是铁道兵第十师48团二营八连的新兵,1965年开始就在巴东乡(现巴东镇)修建峨边县三角石隧道,在那一共工作了两年半。秦大爷首先跟同学们分享到他们当时打风枪震动太大,甚至会导致施工人员小便失禁。随后,他分享了自己在蔡家山隧道施工的经历,七天七夜都吃住在隧道中,由于太过劳累,就在在隧道中睡着了,谁曾想电闸箱翻了,砸在了边墙,掉到下方,然后把脑袋砸了三个大洞,但是还是没有醒,最后还是医生抢救了4个小时才苏醒过来。秦大爷的故事让在场同学们感到深深震撼,也让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铁道兵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困难和危险,无不被铁道兵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11)

采访王兴贵大爷(右一)

77岁的王兴贵大爷第三位发言。他说道:“我们那时候消息闭塞不灵通,我们也不晓得什么铁道兵,只知道到了部队。到了新兵连之后,就开始讲抗美援朝时铁道兵涌现出的那些英雄好汉。讲铁道兵抗美援朝,三线建设,成昆线作为三线工程,要把这个工程修好,三线修不通的话,毛主席也睡不好。 所以说我们要学习铁道兵建设的那些英雄事迹。”王大爷刚入伍时主要负责建营房和倒石渣,回忆起建营房的经历时,他说:“自己去割茅草,搭草房,没搭之前住帐篷。……大家都穿的胶鞋,他们脚也是很臭的,气味很难闻,晚上也睡不着,稍微有点气温就睡不着,热得很。”由此可见当时施工环境之恶劣。采访中得知,王大爷还曾因为在隧道中施工三天三夜没合眼而立过三等功。最后他说到,铁道兵很艰苦,但是这份艰苦是值得的,因为成昆铁路修通了,造福了德昌人民。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12)

采访吴启义大爷

1964年入伍的吴启义大爷第四位发言。吴大爷跟大家分享了1967年自己在米易隧道施工时遭遇塌方的惊险经历,“有一个晚上,我们一个班都进洞子里面去了,去挑石渣,我们在里面,我们一直在干活,隔我们20米远,“轰”的一声,石头掉下来,把洞子堵死了,幸好有一个通风管,能够通风进来,不然要把我们憋死在里面,那个铲沙机铲了三个小时才铲出来一个很小的洞洞。”回想起这次胆战心惊的经历,吴大爷也不禁后怕。还有一次,一块手掌大小的石头砸到了脑袋上,顿时晕厥了过去,最后还是排长将其背出隧道,所幸并无大碍。可见当时隧道施工危险重重,甚至经常与死神擦肩而过。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13)

采访罗志明大爷(左一)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罗志明大爷,他给大家分享了当年修铁路的艰苦性。他说:“那个时候真的是各种条件都差,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机械化半机械化,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激情鼓舞我们?多大的干劲?当时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这是首要的。还有一个就是《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当时是背,背得溜溜转。……因为这种继承,他随时鼓舞我们为国家做贡献。”正是在为人们服务的精神引领下,铁道兵们发挥了顽强的意志力,为建设铁路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在退伍转业后到地方,罗大爷依旧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还帮助地方政府抓捕过犯人。随后,罗大爷说到牺牲战友的故事,“我们刚好进洞口走了一两百米左右,里面的人奔向地出来,我们班长说一定出事了。他们还没有进去看,我说我就敢上,我就进去了。进去看了以后,塌方下来有个战士的脑壳就砸扁了,脑浆砸的到处都是。还有一个战友,六连的,跟我一起把他抬出来。”听到这位战士壮烈牺牲事迹,在场的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韩刚大爷接着补充了当时铁道兵的一个口号“大桥不过月,小桥不过夜”。其意思是大的桥梁一个月内修好,小的桥24之内要完成,这是为了应对当时国内外局势的战略要求。接着蔡教授也说当时为了赶进度,打风枪就不接水管,用的干风枪,整个隧道都是粉尘,粉尘吸入过多就会导致矽肺病,当时矽肺病死的人可能比塌方死的人还多。

聆听完各位老兵以及蔡教授的分享,同学们知道了成昆铁路建设者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的英勇事迹,也进一步认识到成昆铁路的建成对沿线地区交通运输、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发展,中国当今的快速发展,都建立在铁道兵们修建的诸多钢铁大动脉的基础之上。

六、参观邛海“梦回成昆”景点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14)

邛海“梦回成昆”景点合影(右五为赵红校长、右二为本文作者)

7月7日上午9时许,在西昌月城学校赵红校长带领下,团队一行前往参观西昌市邛海景区“梦回成昆”景点。景区保存了铁轨遗迹及火车头,设立成昆铁路路线示意图及纪念碑,纪念碑上刻着“梦回成昆”四个大字,旁边木牌上静静记录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残留的铁轨遗迹,静静伏卧的火车头,见证了“成昆铁路”建设史。成昆铁路全长1100公里,因其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设计难度之大和工程之艰巨,可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40万筑路大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突破“筑路禁区”,共修建各种桥梁991座,隧道427座,构成了蔚为奇观的“空中铁路”和“地下铁路”,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同学们跟随蔡教授的脚步细细观览,对成昆线建设及铁道兵精神有了更深一步的体会。随后,大家徒步新修成的琼海湖滨步道,领略了邛海的湖光山色,蔡教授跟同学们说,过去邛海里面还有血吸虫,是不能下水的,现在已经全部消灭了。邛海边上骑行的发烧友和戏水的游客都在提醒着我们,现在的西昌已然是一个风景秀丽,生活富足的旅游城市,而这一切都是通过铁道兵们的艰苦奋斗带来的。

八、“新老成昆铁路与铁道兵精神”讨论会

 

7月7日下午,团队全体成员出席了由四川省朱熹研究会、西昌朱熹文化研究会与西昌市政协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学习委员会主办,凉山州青年联合会、九三学社凉山州暨西昌市委员会文体委、凉山州顺丰驾校协办的“新老成昆铁路与铁道兵精神”讨论会。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15)

“新老成昆铁路与铁道兵精神”讨论会合影

会上,蔡方鹿教授作题为“永远的铁道兵精神”主题报告,强调铁道兵精神于当今时代的重要现实意义。蔡教授首先回忆当年修建铁路的峥嵘岁月,用自己修筑成昆铁路时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向大家传递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并对自己光荣牺牲的战友再次表达深切怀念。接着介绍十四年来带领学生团队重走成昆路的实践历程,以及学生从中学习和收获的感受,同时介绍了实践活动在立德树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最后,深刻阐述铁道兵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号召大家继续弘扬铁道兵精神,将铁道兵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凉山州政协副主席王明雯女士出席会议并结合自身经历发表了热情讲话。她感慨到修建成昆铁路的艰难和取得的成就,认为铁道兵在铁路建设中不怕艰险、不畏牺牲、勇于挑战的大无畏精神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宝贵资源,并向为凉山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铁道兵表示了崇高的敬意。

其他参会人员与团队全体成员就铁道兵精神建设及实践活动感悟分别作报告发言,表达了对传承铁道兵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重任的坚定历史信念。最后,团队成员与会议嘉宾一同合唱《铁道兵志在四方》与《卡沙沙》。

九、参观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7月8日上午,团队参观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及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家参观了火箭卫星发射场及卫星发射中心博物馆。据解说员介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称“西昌卫星城”,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航天发射基地,始建于 1970 年,于1982年交付使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是中国目前对外开放中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卫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同时,它也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的主要发射基地。此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还积极开展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国际客户提供可靠的卫星发射服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科技实力。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16)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合影

在火箭发射场,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几座高耸的钢架结构建筑,解说员说到,这是这是被专家称为“通往宇宙大门”的二号发射塔和三号发射塔,也是目前亚洲最高的发射塔。发射塔旁的山坡上,写着几个大字——“嫦娥奔月的地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是我国探月工程的主要发射场,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来飞天奔月的浪漫理想,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它已经一步步地成为了现实。

当天下午,团队成员们参观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参观途中,同学们了解到距今六七十年前,凉山彝族仍然保持着完整的奴隶社会制度,大量的奴隶生活在被奴隶主剥削压迫的水深火热中,直到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后,这个古老的民族才一跃千年,一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同学们随着蔡教授的脚步了解古代彝族奴隶社会等级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家庭等基本情况,以及民主改革前后彝族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17)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合影

蔡老师在介绍彝族风情时侃侃而谈,对当地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事实上,在成昆铁路建设过程中,铁道兵战士与彝族同胞早已心手相连,在这片承载着青春热血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军民鱼水的感人故事。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建设、凉山彝族的飞速发展,都离不开铁道兵的辛苦付出以及成昆铁路的顺利通车。蔡教授强调,面对如今的繁荣昌盛,切莫忘记曾经的艰苦付出,要铭记铁道兵峥嵘历史。

十、参观红军长征礼州会议陈列馆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18)

礼州会议陈列馆前合影

7月8日下午,实践团队在蔡方鹿教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的礼州会议陈列馆,追寻红色足迹,寻访红色印记。

一行人在讲解员的指引下来到礼州会议会址。经导游讲解,大家了解到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战会理、取德昌,机智绕过西昌城,挥师北上进驻礼州。5月21日,中革军委在礼州镇土官庄边家祠堂召开了军事会议,史称“礼州会议”。会议部署了下一步的行军路线,为红军成功强渡大渡河进而继续北上,争取了宝贵时间,而礼州也成为红军在西昌境内驻军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

参观完会址,大家跟着讲解员来到当年毛主席在此地的住所——边家大院旧址,在这,同学们听到一个关于毛主席的感人故事。当年红军离开礼州前村民边仕光的爷爷边玉昆特地为毛主席备了几串辣椒和一捆草烟,亲自送到毛主席手里,毛主席一直推辞,说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爷爷的坚持下,毛主席高兴地收下了辣椒和草烟,并从口袋里掏出银元来给爷爷。但在爷爷坚持推辞下,毛主席也没有再说什么。第二天一早,爷爷起床后发现家里安安静静,到处整洁干净。在毛主席用过的办公桌上,爷爷发现了一枚银元,银元下面压着一张纸条,但爷爷不认识上面的字,心想那枚银元可能是给昨晚的那几串辣椒和那一捆烟的钱。从此之后,边家一直保留着这枚银元,哪怕是兵荒马乱的年代都没有将其花掉,目前这枚银元仍保存在边仕光老爷爷的手中。

一枚银元,让同学们见证了红军与百姓之间的军民鱼水情,它记录着红军长征途径、居住在礼州镇的历史,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感谢之意及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谁曾想,多年后来到西昌的铁道兵们,也继承了红军的优良传统,在建设成昆铁路的过程中与当地百姓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十一、参观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

7月9日中午,团队踏上从西昌西站到峨边南的高铁,后又经过一个多小时车程,最终来到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博物馆位于金口河大峡谷景区内,是全国唯一一座以铁道兵为纪念主题的博物馆。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19)

在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前合影

博物馆生动还原铁道兵修建铁路时凿石头、推斗车、打风枪的真实场景,共有“领导关怀、鼓舞人心”“枪林弹雨、建功沙场”“开山凿路、功勋卓著”“永志不忘、继往开来”四个展厅,里面陈列了与铁道兵相关的历史文物、影像资料和珍贵文献。馆长王帮华带领大家参观浏览,详细讲解了铁道兵的历史和博物馆建设的情况。看着展馆里的展品,蔡教授也跟我们分享起修建成昆铁路时的种种经历,他跟大家说到,当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在休息之余都会捧着毛主席语录学习。正是这样的精神意志和思想引领,激励着铁道兵战士奋勇向前,不断攻坚克难。

聆听完王馆长的介绍和蔡教授的分享,同学们了解了铁道兵的独特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看到了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铁路建设事业的重视和对铁道兵工作的肯定,铁道兵的精神也激励着同学们不断奋发向上、努力学习,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

十二、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前纪念活动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20)

铁道兵纪念碑前合影(中间为老铁道兵蒋继明、左九为刁成林副教授、左十为蔡方鹿教授

7月10日上午,团队于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前庄严举行缅怀铁道兵纪念活动。王帮华馆长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提到了修建成昆铁路的过程中,有许多同志都长眠在了崇山峻岭中,这块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正是为了纪念缅怀他们而设立的,铁道兵战士为了使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奉献力量,作出牺牲,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感恩,使铁道兵的精神薪火相传。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21)

王帮华馆长对同学们发言

随后,蔡方鹿教授发言,说道铁道兵战士做出了重大牺牲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蔡教授向学生们寄予殷切冀望,号召年轻一代学习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以及“钻研技术、精通业务”的科学精神,他例举了历年重走成昆线的同学所获得的的成就,强调学习铁道兵精神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呼吁学生将个人理想投入到祖国河山的伟大建设中去。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22)

蔡方鹿教授接受同学们的采访

在活动途中偶遇的老铁道兵蒋继明大爷也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他说自己人生的最大愿望就是回到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眼,能与蔡教授和同学们相遇十分幸运。他分享到当时当兵出于社会影响,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铁路前线需要人,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部队在部队的锻炼中他自己也获得了成长,从在家衣服扔给家长洗会洗衣做饭,他以自己的经历此劝诫同学们要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23)

蒋继明大爷对同学们发言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刁成林副教授致辞,她强调要将成昆铁路建设内涵置于“三线”建设的全国战略背景下深刻体会,充分认识铁道兵精神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价值。此外,还要了解成昆铁路建设背后“筑路人”,以及那些建成通车后的“护路人”“守路人”。最后,她认为同学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在成昆铁路建设、运营和维护中形成的铁道兵精神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24)

刁成林副教授对同学们发言


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译丹对蔡教授举办本次实践活动表达了感谢,她说到铁道兵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重要的红色资源,希望同学们在此次行程中认真体会,有所收获,更好地把专业结合到实践中去,形成更多更好的成果。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生罗海军回顾了多年来跟随蔡教授重走成昆线的历程,表示自己在一次次学习的过程中收获良多,阐明了重走成昆线、学习铁道兵精神对于个人发展而言的重要意义。

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图25)

张译丹副院长对同学们发言

学生代表孙慧卓、李南勋、李由也就学习铁道兵精神作发言,他们讲述了跟随蔡老师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所想,对铁道兵及铁路建设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切实感受到了修建成昆铁路的不易,纷纷表示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要发扬铁道兵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随后,主持人龙颜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庄严宣誓,表达了在今后学习生活继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发扬铁道兵精神的决心。声声誓词回荡山谷,这是铁道兵精神在青年学子中的薪火相传,也是对铁道兵和成昆铁路建设者们的崇高敬意。最后,大家一起合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和《卡莎莎》,高昂的歌声表达了对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英灵的缅怀,也标志着本次活动的正式结束。

结  语

回顾六天的行程,团队成员们跟随蔡方鹿教授翻山越岭而来,聆听了英雄的事迹,寻找着历史的遗珠,从老兵和老村民的口中了解修建成昆铁路的真实历史,看到了铁路修建过程中一幅幅感人画面,成昆铁路是由许许多多有名或无名英雄们用鲜血甚至是生命修筑起来的钢铁动脉,那些生离死别、险象环生、军民鱼水的感人故事,不仅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源泉,也将成为伴随同学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铁道兵们有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披星戴月、栉风沐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融汇于山河之中,以山为榻,以云为褥,志在四方,这才换来成昆铁路的正式通车,为沿线地区开辟了一条生命线。时代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建设成昆铁路而付出青春和生命的英雄,他们的精神正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如蔡教授所说,新成昆铁路已于2022年年末全线贯通,成昆铁路也正焕发着新的生机,或许这是对牺牲的烈士和老成昆铁路建设者们最大的告慰。


(责任编辑:郑建军)
上一篇: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前活动报告
下一篇:暂无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