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援越抗美/

《我的连队我的连长》连载一

作者:二师高机连陈绍斌 发布时间:2019-12-13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不是序的序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有这么一批人群,听从领袖、党和国家的号令,走出国门,来到异国他乡。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在前前后后五年的时间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帮助这个东南亚邻国建立健全了家园。这个群体总共有三十二万人之多。为了
          《我的连队我的连长》连载一(图1)不是序的序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有这么一批人群,听从领袖、党和国家的号令,走出国门,来到异国他乡。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在前前后后五年的时间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帮助这个东南亚邻国建立健全了家园。这个群体总共有三十二万人之多。为了这个邻国家园,这批人群中共有一千三百余人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长眠在那里,至今五十余年,有些逝者甚至都没有亲人能够去为之扫墓祭奠一次。而这个数量不算少数的一批人,在不算短暂的五年多的时间里所作出的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在民间,在人们的口头传说中被称为;援越抗美。这是可以媲美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新中国史诗的壮举历程。现在这段历史目前还没有被公之于众,没有被媒体公开。在这个群体中也有不少的人也书写了些长长短短的回忆文章,而这许多的回忆纪念文章与文字常常仅见诸于网络自媒体或者内部刊物,我能见到的是《人民网》党史研究刊载的文章,尚未见到文字文章发文出版。
          其实,还远远不止这些人群。在此之前的十多年间及在此之后的数年间,还有不少的中国人民也参与了这个邻国的各种建设。我曾经读过一篇记述陈赓将军的文章,文章内有一段文字简要讲述了在五十年代这个国家进行的抗法战争“奠边府战役”中,陈赓将军及其他人员比如韦国清等人所起到的极其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使得这个邻国他们如何能够取得抗法斗争的胜利。(
  左图:铁道兵学院毕业时的黄鄂双
        在七十年代初截止到一九七三年八月,有中国人民如何帮助这个邻国扫除越战期间敌军布在其国港口水域的水雷的故事。更有甚者,有一支由中国人民受命组建的一百多人的自行车队,用改装后的一百多辆中国天津生产的“飞鸽”牌载重自行车,每天艰难地穿行在邻国的崇山峻岭间的羊肠小道上,载负着邻国急需的各种战略物资,历尽艰辛,在一年多的时间,供应保障了邻国前线战场的战争物资需求。
       在那个年代,中国政府成立的“国务院支持越南小组”涉及的单位就有外交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物资部、经委、计委、外经委、总政治部、海军、空军、铁道兵、工程兵、总参作战部、军交部、军务部、装备部、通讯部、情报部林林总总。
如此等等,这么多的单位部门参与这个工作,历时这么多年,
       其间一定有许许多多的闻所未闻的传奇故事发生。在创造这些传奇故事的时候,我想一定会有许多的英雄模范人物产生和传奇事迹,这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中的英雄模范和普通群众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然而,我们还不知道这些正能量的传奇。
         这些传奇故事抅成了历史。这些历史故事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历史,在这些经历了、参与了这段历史的人渐渐老去并离开这个世界后,就将永久封存,不被外人所知。
         我不具备专业的能力去讲述那些高深的理论和伟大的义意。我以为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曾经发生的事情和曾经参与到这些事情中的人们,只不过是段曾经发生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涟漪。而作为历史,我们应该以各种方式把它记载下来,以免今后失传于世。我们应当把这段历史留给后人,让他们今后有兴趣时可以有一个可供研究的文史资料。哦!我们的历史上原来还有这样一些有趣非有趣的事情发生过。在我们中国的历史和世界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这样的一朵涟漪曾经是那么的美丽。
         我小时读过许多历史故事书籍,其中,也有大量的是现代革命历史故事。比如像《星火燎原》、《自愿军一日》这些革命历史故事让我们知道了革命战争时代的革命者的艰辛和不易。习近平主席说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小平同志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后人要知道我们这个民族历经的各种苦难与艰辛,历史可以起到一面镜子的作用。可以告诉我们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
          本文的主人翁们就是曾经参与到那段历史中的人们当中的一员。虽然他们的经历仅仅只是这历史其中小小的一部分,仅仅涉及到铁道兵二师的一个小小的作战单位。在参与到这段历史的铁道兵二师队伍中,与那么多的英雄事迹、荣立一等功的集体和个人比起来,算不得什么,但那是这个连队的经历,是值得书写的经历。由于这段历史距离如今已经五十四年有余,仅靠回忆是难免有偏差的,所幸的是文章中的主人翁在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简陋的战场环境下坚持作了许多笔记并保留到了现在,使得我能够在文章中比较准确的记述这段历史。如果哪位战友读者看过此文后与您的经历记忆有偏差,我能够理解。
         这是一篇记实体裁的文章,真实的时间,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迹、无论你读过后感动不感动,他们的经历故事值得留给后人鉴赏。


        《我的连队我的连长》连载一(图2)《引 言》
 
           我于一九六八年三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正在位于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境内进行援越抗美作战的部队——当时称为中国后勤部队的一支队四十二分队,这个分队的真实名称;师直属12.7毫米对空作战高射机枪连,俗称师直高机连。(
 左图:在越南战场上的黄鄂双
          这是一个光荣的连队、是一个英雄的连队,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连队,是一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队。
这个英雄的战斗集体,从连队组建到连队名称撤消,只有短短五年的时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部队序列中,你甚至都查不到,可能也没有记載。但这支临时组建的连队和人民解放军其他的许许多多英模部队相比,却毫不逊色,战功卓著,猎猎的战旗闪耀着光芒,在人民解放军的队列中高高的飘扬。
          一支队四十二分队(师直高机连),是为适应我军入越后应对美军机对北越各战略目标进行轰炸;保障我部队在战时能进行抢修抢建施工;对我部队人员安全、施工区域目标、物资进行保卫,特别是对师首长和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三大机关的安全进行保卫,经中央军委、铁道兵部批准,而临时组建的一支高射机枪防空保卫战斗连队。
         一支队四十二分队全连配备对空作战武器有12.7毫米单管仿苏式高射机槍九挺,编制为三个排,九个班,一个炊事班及连部人员等,入越两个月后,为适应作战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加配了一个汽车班,配备了六台解放牌卡车及驾驶员,全连干部战士九十八人。
           一支队四十二分队(高机连),从1965年6月25日深夜入越,到1970年6月25日随司、政、后机关回国,共计在越南战斗了整整五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而黄鄂双连长和他的连队及战友们始终如一的坚守在战斗岗位上,一步不离。
          在这整整五年的时间里,黄鄂双率领全连参加了近百次战斗,全连至始至终无一人伤亡,在现代战爭史上创造了零伤亡奇迹。黄连长堪称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一个优秀的战术指挥员。他带领着他的连队和战友们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在大大小小的近百次战斗中,取得击落美军机七架,击伤十一架的战續;全连荣立集体二等功七次。连队有二人荣立个人二等功、五十五人荣立三等功、二十八人获师、团级嘉奖。在1966年底,由于师直高机连队战绩卓著,连队被越南胡志明主席授于越南民主共和国三级军功勋章,黄连长代表连队接授了这枚代表越南国家最高荣誉的军功勋章。他所带领的连队还被授予越南民主共和国“猎鹰英雄连”称号。
         受命入越作战的一支队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二师为主干,并抽调铁道兵其他师属团和高炮部队配属后组建的。1965年6月刚组建时共有一、二、三、四、五、六,总共六个大队(团),兵力达三万二千余人。1965年6月入越时对外称呼为中国志願工程队一支队,1965年底,根据总参指示改称为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至1968年8月时根据形势发展,增加了三十二、三十三、四十四大队(三个团),撤回了六大队(高炮628团),此时共计有八个团,总兵力达三万七千余人。支队下属各团一级称为大队,营一级称为中队,连一级称为分队。
        一支队除最初组建有师直属高射机枪连外,一九六六年五月,根据战场形势需要和师直属高机连所取得的战續的示范效应,经铁道兵部批复同意,每个大队和中队也各组建了一个高射机枪连,番号统称为42分队。为区分各高机连分队,在各分队前冠以支队42分队、某大队42分队、某大队某某中队42分队以示区别,全支队共组建对空作战高射机枪连队33个。《我的连队我的连长》连载一(图3)
        一支队从六大队,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三日最先入越(部分先遣人员四月底即入越考察),到三大队四中队,一九七零年七月十二日最后回国,历时五年余,园满完成了毛主席、党中央,中央军委交予的战斗任务。园满地完成了中越两国政府的101项协议项目的铁路施工建设,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铁路工程,创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条轨”铁路线,在援助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期间再次传承了在朝鲜战场上“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传奇故事,有力的支援和保障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在硝烟弥漫的越南战场上,一支队全体指战员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在完成艰巨的铁路运输线路保障的同时,一支队33个高射机枪连队共对空作战668次,取得击落美军机119架,击伤135架,活捉美军飞行员8人,击毙4人的战绩。全支队有615个单位集体受奖,2个中队,2个分队被中央军委通令嘉奖,3个连队,4名个人被树立为铁道兵标兵,54个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559个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12人荣立个人一等功,46人荣立二等功,10751人荣立三等功。全支队牺牲干部战士297人,有1634人负伤。全体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作者简介:陈绍斌,男,一九五零年一月出生,湖北武汉市人。先后就读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专业、湖北医学院心理学专业、武汉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一九六八年三月入伍,在一支队四十二分队任战士,六八年十月参加师医院卫生员培训班学习,担任连队卫生员。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六八、六九、七零连读三年“五好战士”、两次营嘉奖。一九七一年退伍后分配到武汉市汉阳钢厂职工医院,后划归武钢(集团)公司。历任医生、医务科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为武钢(集团)公司模范共产党员、劳动标兵、十面红旗之一、"感动武钢"十大后选人之一。

校对:舒湘华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