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综合资料/

“汉俊之桥”石碑始末

作者:吕 林、许钧华 发布时间:2022-03-11 点击数: 稿件来源: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实业服务委员会提供 责任编辑:元子

编者按:那块竖立在成昆线大田箐特大桥黑井端桥头的桥碑终于移除了。经过12年之久的坚持,终于恢复历史本来面目,这里要感谢铁道兵36团许钧华战友12年之久的坚持、感谢铁道兵战友们的声援、感谢社会各界和地方政府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面把铁道兵实业服务委员会(云南)的工作汇报、许钧华战友尊重事实、移除桥碑——“桥墩烈士”事件终结篇的文章发表,给关心关注本事件的社会各界朋友、铁道兵战友们一个交代。铁道兵实

编者按:那块竖立在成昆线大田箐特大桥黑井端桥头的桥碑终于移除了。经过12年之久的坚持,终于恢复历史本来面目,这里要感谢铁道兵36团许钧华战友12年之久的坚持、感谢铁道兵战友们的声援、感谢社会各界和地方政府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面把铁道兵实业服务委员会(云南)的工作汇报、许钧华战友尊重事实、移除桥碑——“桥墩烈士”事件终结篇的文章发表,给关心关注本事件的社会各界朋友、铁道兵战友们一个交代。

“汉俊之桥”石碑始末(图1)

铁道兵实业服务委员会(云南)的工作汇报

文/吕林

  前些年,一些热心的战友和单位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黑井镇的成昆铁路龙骨甸大桥的一个桥墩旁立了一块“汉俊之桥”石碑。

“汉俊之桥”石碑始末(图2)“汉俊之桥”石碑始末(图3)

“汉俊之桥”石碑

  因为石碑上面刻写着一句“传说一名江西战士牺牲场景最为悲壮……”的文字,之后由此“传说”便陆续衍生出了“一位名叫熊汉俊的烈士不慎掉进正在施工的大桥桥墩里因公牺牲,又因为来不及施救而被浇筑在桥墩里,故凡路过此桥的列车必鸣笛30秒致哀”之类的多种版本的传说。

  有一个凭空想象得非常离谱的版本是“少将师长率领全师官兵在桥旁向那个掩埋了烈士的桥墩敬礼致哀……”

  杜撰这类荒诞至极“传说”的人,非但不了解铁道兵部队施工的情况,也不具备铁路桥梁施工最起码的常识。

  尽管不断有人质疑石碑上虽有“汉俊”二字却并无“熊”姓,且已刻明的是“传说”,表示并无确切的根据,但是出于对铁道兵英勇献身精神的崇敬,加之传说中所描述的悲壮情节,使得人们在听到这个传说后都极易为之动容和感慨。

  由于近几年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微博、微信、快手及抖音等自媒体的普遍应用,一个“感人故事”一旦问世,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确实令人无法想象和难以控制。

  有些读者从自媒体平台上看到了这个传说,便会构想出当时的场景,评论区也时常有人提出“部队为何不马上设法救人”之类的质疑。这些无中生有的场景和言辞不善的评论,都对铁道兵的声誉造成了严重地损害,产生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事实上,铁道兵战友中的确有一位名叫熊汉俊的烈士,牺牲后就被安葬在禄丰市的黑井烈士陵园内。

“汉俊之桥”石碑始末(图4)“汉俊之桥”石碑始末(图5)

原熊汉俊烈士陵墓和墓碑

“汉俊之桥”石碑始末(图6)

近期经提升改造后的熊汉俊烈士陵墓

  虽然包括熊汉俊烈士生前战友等人多次发文辟谣,但是终究敌不过自媒体强大的传播能量。

  以讹传讹,越传越广,以至于某些学者甚至国内顶级的电视频道也曾予以采信和报道过。

  此“传说”如果继续放任流传,后果则不堪设想。

  2013年6月27日民政部令第47号公布,2022年1月24日退役军人事务部令第6号修订后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在第十五条中明确规定:“……对于反映同一历史人物、同一历史事件,已建烈士纪念设施的,原则上不得重复建设。”

  为了严肃维护铁道兵部队和铁道兵烈士的声誉,依法规范对烈士的纪念行为,杜绝无事实根据的“传说”继续发酵和传播,受中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铁道兵实业服务委员会的委托,铁委会(云南)于2021年10月27日专赴禄丰市,会同禄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就“汉俊之桥”石碑的舆情影响和处置方式进行商榷。

  最终双方本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确定了将“汉俊之桥”石碑依法拆除后妥善封存的方案。

  近日铁委会(云南)接到禄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通报,该石碑已经按照上述方案处置完毕。

  “汉俊之桥”石碑始末(图7)

石碑已经拆除。

  清明节将至。凡有悼念熊汉俊烈士的人士,敬请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黑井铁道兵烈士陵园祭奠。

“汉俊之桥”石碑始末(图8)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黑井铁道兵烈士陵园。

  以上情况谨望各界周知,以正视听。

  中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

  铁道兵实业服务委员会(云南)

  2022年3月3日

“汉俊之桥”石碑始末(图9)

尊重事实 移除桥碑  ——“桥墩烈士”事件终结篇

  文/许钧华

  虎年伊始传来好消息,那块竖立在大田箐特大桥黑井端桥头的桥碑终于移除了。扫去阴霾尘埃落定,在我心中已纠结十二年半之久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下了。

  一.艰辛的澄清

  2009年6月25日,《中国军网》上发表了由两位云南武警部队作者撰写的《武警云南总队某中队深山守桥三十年》,文中报道的事情发生在黑井镇附近的成昆铁路某大桥。文章的第一个故事的小标题是:“向7号桥墩宣誓,那里面铸进了军人的灵魂”。这是在媒体上第一次关于“桥墩烈士”事件的报道,是关于熊汉俊烈士被埋在大田箐特大桥7号墩内的谎言源头。由于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军网上,也有其他媒体给予转载或引用,又加上“每一次传统教育,武警二支队的官兵们都会举起右手面对7号桥墩庄严宣誓”,该文章产生的影响很大。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十几年里各种关于“桥墩烈士”的文章、视频在互联网上此起彼伏,形成泛滥之势。

  我在2009年6月底就浏览了该文章,这个悲壮的情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所在的部队是铁八师36团,修建成昆铁路时,团部驻地就是黑井镇。虽然军网的文章没有写出大桥名,但作为亲身参加过这段铁路建设的我,知道这就是我团修建的大田箐特大桥。我在部队期间和退伍后,都没有听说过我团有这么一次工程事故。于是我就开始了对“桥墩烈士”事件的调查。

  首先我向团卫生队文书林久荣战友调查。因我与他原是同连队的战友比较熟悉,又因重大工伤事故发生后,一般都要送到卫生队抢救,他会听到或了解一些具体情况;他后来提了干,直到在沙通线上转业离开部队。林久荣说:“我们36团没有发生过战士被埋进桥墩的事情,肯定是假的。”他又说:“但这事情你要更正过来,我看是很困难的,你要化费很多口舌笔墨,别人还不一定相信。”

  为慎重起见,我又向十几位同部队的战友询问调查。有与我同时退伍的,也有比我晚几年退伍的;有战士,也有干部和在团机关工作的首长。大家均不知晓这件事,有的说:这是条假新闻;有的说:这是空穴来风。

  2012年10月,浙江省战友会领导要我写一篇准备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铁建铁道兵文化联谊会理事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于是我以熊汉俊烈士牺牲情况为主线,写了《弘扬铁道兵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是我为“桥墩烈士”事件所写的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在以后的十年中,我根据网上对“桥墩烈士”事件的持续发酵,又先后写了13篇文章,说明事实真相,对谎言和不实之词加以反驳。

  我的文章在一些媒体上发表,但收效甚微,我深感到造谣传谣易,辟谣止谣难。新媒体上一些制作精良、情文并茂的描述熊汉俊牺牲在桥墩里的作品,大量在网上流传。我的微弱声音,被那些噪音所淹没。

  二.战友的支持

  但是,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得到了许多网友的支持。“桥墩烈士”的谎言蒙蔽了许多人,但蒙蔽不了所有人,许多人看了我的文章后,认清了事实真相,以不同方式作我的坚强后盾。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力挺,有人在观看了不实作品后留言驳斥,他们基本上是出于独立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而且我根本不认识他们,看到他们的反驳,我感到热乎乎的,也坚定了我要继续对“桥墩烈士”事件澄清的信心。

  在这里,我特别感谢铁道兵战友们,我们为了一个弘扬铁道兵精神的共同目标,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共同为还原事实真相而努力。

  2013年6月20日,在战友林久荣的帮助下,我找到了当年与熊汉俊同连队同排、在同一次塌方事故受伤的亲历者和抢救者,请他们回忆当时的真实情况,并作了采访录音。他们是36团17连四排长赵锦坤、17连14班班长胡士良,我根据他俩的叙述,记录了熊汉俊烈士牺牲的真实情况,整理后写出了《热血洒黑井 英魂昭日月》一文。《铁道兵英烈名录》主编林建军战友,为抵制网上那些不实之词,把这篇揭示熊汉俊烈士牺牲真相的文章,作为《英烈目录》惟一附件,收录在书中。

  众多嘉兴战友,看到网上又出现那些不实之词作品,就纷纷打电话、发微信告知我,要我继续加以反驳。

  还有一些我不认识的战友、网友,也会从其他地方得知我的手机号码或微信号,主动与我联系,对我支持。

  其中我特别感谢的战友除了上文提到的林久荣、林建军外,还有张金华、张楚然、关丽荣、吴志义、段海燕、郑建军、王民立、洪承惠、杨德新、孙文英、董云秋、罗江武、陈辉禄、刘吉英、周希汉、白衍翠、施云志等,人数众多恕我不一一列举;

  还要感谢铁二代张闽、项伟东、杨仕全、周容;

  要感谢不是战友的战友:史晓程、李燕、徐光、潘剑、刘洪浩等。

  我深深怀念对我澄清工作给予帮助的老首长吴大中、陈远谋;深深怀念与熊汉俊烈士同连队的战友赵锦坤、胡士良;

  在你们的支持下,我坚持到现在;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弄清了许多细节,终于大白真相。

  我更要感谢的是那些给予具体帮助和指导的社团组织和政府部门,他们是: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三线建设研究会、云南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及嘉兴市、楚雄州、禄丰市三地的退役军人事务局。

  三.两个重要的节点

  在澄清工作中有两个重要节点。

  2013年夏天,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制作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在审查该片时,担任该片的军史顾问、原《铁道兵》报社副社长陈远谋,发现了片中有“桥墩烈士”情节,他打电话给我,要我把《弘扬铁道兵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热血洒黑井 英魂昭日月》两篇文章的电子稿发到北京。他打印了两份,一份送中央电视台《永远的铁道兵》摄制组,另一份交中国铁建总公司宣传部。终于避免了这个谎言在央视上播出的严重后果。

  第二个节点出现在2021年6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第五场时,现场的点评嘉宾军事研究员江英同志,在点评中以“筑在桥墩里的烈士”为题,讲了所谓熊汉俊烈士被埋在大桥七号桥墩里的经过。由于现场有从全国二百多所大学里选拔出来的100位竞答选手;云中有1000名同步答题的大学生;电视上还显示场外答题实时动态:参与的高校数2868个,参与场外答题的总人数为7,612,799位;当然应该还有在观看此节目的数十万的电视观众。这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第一个节点是避免了在央视平台上以讹传讹、出现谎言在央视上播出的严重后果;

  第二个节点却是在央视平台上,出现了以军事研究员的身份讲了所谓“桥墩烈士”的故事,使谎言在更大范围的传播,造成恶劣的影响。

  但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江英的错误举动,引起了广大铁道兵战友的愤怒,于是他们纷纷用各种方式向有关方面反映。中央电视台收到战友们关于“桥墩烈士”是假新闻的反映后,给战友的回复:“转来的反馈‘桥墩烈士’为假故事的问题,我们报总编室领导后,按要求和社教节目中心作了沟通,他们表示节目播出后已经注意到了网上有类似的受众意见,并和节目嘉宾江英同志作了沟通,同时为了避免有争议的节目信息在网上形成二次传播,已对原节目中的相关细节作了删改处理。另,总编室已通过今天的编前会提示全台各节目部门和平台,今后的报道和节目中不宜再引用这个故事。要求对于类似可能引发争议的历史题材内容,注意认真核实、严谨把关、审慎处理。”

  四. 桥碑的移除

  2021年国庆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午,我走进嘉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我向局办公室副主任小陈(女)、分管军烈属事务的小罗(男)两人反映了“桥墩烈士”是假故事,递交了我打印装订的《“桥墩烈士”文稿汇编》。他俩表示:会把我提出的“去除桥碑”的诉求,向领导汇报,同时要联系云南省楚雄州退役军人事务局,请他们妥善处理。

  2012年10月9日上午,我收到了北京关丽荣的微信,对我已去嘉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反映情况的事表示肯定,她在微信中写道:“您按组织系统反映情况,做得对!”

  后来关大姐又在微信上告知我:“我们(中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铁道兵实业服务委员会)已经委托(云南战友会)吕林副主任和楚雄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取得联系,他们在重新整合烈士陵园时,会把桥下的纪念碑移到熊汉俊所在的烈士陵园。谢谢您的坚持和调查,还历史真面目,感谢有您!”

  10月27日,云南铁道兵战友吕林、郭咸昆、王昌尧以及铁二代张闽一行前往成昆铁路云南境内部份路段凭吊铁道兵英烈。他们向禄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楚雄州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优抚科有关领导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就熊汉俊真实牺牲情况与“汉俊之桥”桥碑等进行了介绍,希望退役军人事务局根据国家相关管理规定以及“桥墩烈士”愈演愈烈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处理此事,减少或杜绝不实传播。有关领导听取介绍后表示,一定会在整合烈士陵园时对桥碑作妥善处理。

  最近禄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包伟局长,在回复战友对桥碑最好在今年清明前移除的要求时,明确表示:“按原来商定的意见,已经搬走了!”

  那块竖立在大桥头的、被某些人作为熊汉俊被埋在7号桥墩“有力证据”的桥碑终于移除了。我可告慰熊汉俊烈士,请静静地躺在烈士陵园里安息吧,你不会再受打扰了。

  五.对“桥墩烈士”事件的反思

  “桥墩烈士”事件终于划上句号,但对此事件进行反思还是必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

  我们要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叙述、记录、撰写、整理一些重大事件。一定要作调查研究,尽可能向事件的亲历者、知情者了解,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对一时不能搞清的,宁可暂时不写,待日后在广泛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再写出来;对一些发现有问题的或有疑问的,就要进行追问,以免谬误流传;在创作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通讯报道时,一定要忠于事实,忠于史实;对英雄事迹的歌颂,要对历史负责、对英雄负责,写作时可以作艺术加工,但不能任意拔高;即使在创作小说,拍摄电影、电视剧时,也要有生活基础,要合情合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生活,不能写成“戏说”或“演义”,更不能以讹传讹,歪曲历史。只有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创作,才能有生动真实、形象鲜明、能经受历史检验的作品问世,其可信度更强、影响力更大。

  现在是网络时代,科技进步带给人们无可替代的方便。但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互联网带来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由于网上的读者,大多有猎奇心理,往往对文章偏重于趣味性、艺术性、离奇性;对于“抖音”“快手”“小年糕”等图文并茂的视频形式更容易接受。因此,媒体的责任很大,要把好关,要为人民负责,为历史负责。

  以上文字是我关于“桥墩烈士”的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是终结篇。欢迎读者对我不妥或错误的地方,给予批评和帮助。

“汉俊之桥”石碑始末(图10)


(责任编辑:元子)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