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战友风采/

姜书范——新闻最前沿的守望者

作者:李慧楠 发布时间:2022-11-23 点击数: 稿件来源:孙雅丽 责任编辑:蕾蕾

姜书范 认识姜书范,最早是在报纸上。 九十年代初,姜书范担任中铁十八局新闻科长兼《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负责企业的对外新闻报道宣传工作。 那时候,在原《铁道兵》报后改为《中国铁道建筑报》上,几乎期期都能看到姜书范的名字。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上,也经常看到署名姜书范的新闻稿件。

风景守望者(图1)

姜书范 

认识姜书范,最早是在报纸上。 

九十年代初,姜书范担任中铁十八局新闻科长兼《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负责企业的对外新闻报道宣传工作。 

那时候,在原《铁道兵》报后改为《中国铁道建筑报》上,几乎期期都能看到姜书范的名字。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上,也经常看到署名姜书范的新闻稿件。 

后来,我也加入到了企业新闻宣传队伍的行列,有幸在姜书范的麾下工作,更近距离的了解了姜书范。 

姜书范,1958年1月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人。高中毕业后,1976年12月参加铁道兵部队。1984年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工程局,先后担任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的宣传干事、新闻科长、记者站站长、宣传部副部长、企业文化部、党委宣传部部长、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等。 

在中国铁建新闻宣传系统,姜书范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他大半生都与铁道兵、与中国铁建这支队伍紧紧相连,他用自己的文字,为这支队伍新闻代言,记录历史,歌功颂德,也铸就了他自己人生的辉煌。 

姜书范从小就喜欢文学,上高中时就是黑板报的撰稿人和主编,这为他以后从事新闻宣传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因为品学兼优,高中毕业后,他被召回学校担任了半学期的代课教师,负责两个班政治、语文课的教学。 

到部队后,新兵下连队不久,姜书范就被选派参加了团里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成为《铁道兵》报的通讯员。此后,他坚持业余写作投稿,于1982年5月在《铁道兵》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春游北宁公园》。那一年他共在《铁道兵》报上发表了三篇作品,这在当时基层连队里是少见的,他受到了团里的嘉奖。次年,姜书范从连队的排长被调到了团宣传股任宣传干事,专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开始了他职业的文字生涯。 

命运总是青睐给有准备的人,姜书范是幸运的,他开始服役的那年,干部制度已经开始改革,不能在战士中直接提拔干部,要经过部队院校培养才能提升。由于姜书范工作出色,1980年2月,姜书范通过考试合格,被推荐到了铁道兵第八师教导大队学习,这是受铁道兵院校指派专门代培的排长培训班。完成学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提拔为干部,成为基层连队的排长。 

命运的转机,身份的改变,并没有使姜书范在追求上停滞不前,而是更加努力工作,更加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他一边带兵训练、施工,一边坚持业余写作。他先后参加高校自学考试,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函授学习,《雪花》、《新作家》等文学创作函授学习,这为他后来从事企业的新闻宣传及记者生涯,积淀了厚实的理论功底。 

1984年1月,在百万大裁军中,姜书范随部队集体转业合并铁道部工程局。也是这一年,由于姜书范在工程处的新闻报道出色,他从团改为处的宣传股调到了局宣传部。这一下台阶更高了,他更加刻苦学习新闻宣传业务知识,尽管开始不专职负责新闻报道,但不管干啥他都积极为报社写稿,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很快就在新闻报道写作上有了建树。

1993年2月,姜书范被局党委任命为局新闻科长、兼《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后来又担任副处级驻局记者站站长,后又升职为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记者站站长,主管企业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成为企业的"新闻发言人。” 

兵改工后,企业被推向了市场,部队的供给制变成了企业市场机制,急于找米下锅,承揽工程。为了塑造企业的品牌,打出自己的拳头产品,赢得建筑市场的青睐,铁建企业都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 

中国铁建十八局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善于承建高大难尖的工程。局党委和领导高度重视对外新闻宣传工作,要求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名”,以此来塑造企业的优秀品牌。 

应该说,命运给了姜书范一个理想的舞台。爱好成为了一种职业,爱好也成为了一种责任。姜书范非常珍惜局党委和领导对他的信任,十分热爱企业新闻报道的这份工作。他忠实守望着这道风景,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他注重研究上级的时政形势、了解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掌握报社媒体的宣传需求,哪里有重大项目、哪里有工程告捷、哪里有施工创纪录、哪里有动人的故事发生,姜书范就会亲自奔赴现场采访报道,或者调动所属新闻骨干们参加报道。他上桥墩、进隧道、住工棚,白天跑工地,晚上写稿子,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并做到文字、摄影,两翼齐飞。

风景守望者(图2)

(2006年6月,姜书范在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唐古拉山车站接轨现场,克服头晕、胸闷的高原反应,一边吸氧一边采访、抢拍新闻照片。) 

这许多年来,姜书范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和辛苦,在“世界V型第一高桥” 100多米的南昆铁路八渡南盘江特大桥上,大风吹落了他的安全帽,吓得他脸直发青;在当时国内第一长隧18.4公里的秦岭隧道深处拍照,一块石头掉下来砸在他的安全帽上,头当时就被砸晕;在拍摄鳌江大桥照片时双脚踩在沼泽地里,一只脚被铁器扎破流出了血,可他硬是忍着疼痛坚持完成了拍照工作…… 

姜书范常说,跳起来才能领略到别人看不见的风景。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以身作则,每年有一半时间奔波在施工工地采访报道,带领全局报道骨干们,使企业新闻宣传报道工作风生水起,硕果累累。全局新闻报道工作连续八年在中国铁建系统夺得第一名、铁道部对外新闻报道评比连续“三连冠”。 

姜书范以及全局的这些新闻报道,筑起了企业文字的堡垒,也塑造出了企业优秀的品牌,为企业占领市场,承揽工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所在的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之所以能在全国长隧、高桥等高大难尖工程中,总是能勇拔头筹,抢得先机,这离不开新闻报道工作的舆论支持。因此,姜书范曾获得过“全局十佳青工”、“全局十佳领导干部”等荣誉称号,这是企业党委和员工们对他的认可。 

其实,姜书范还有另一手在为企业存史留名,也是在为铁道兵颂德歌功。姜书范在干好本职新闻报道工作的同时,还不忘他的文学创作。为深度地反映铁道兵部队兵改工后,走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所展现出叱咤风云的风采和经历的苦辣酸甜,他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写作,以铁道兵部队为大背景、以中国铁建十八局队伍为原型,创作出了22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昨天的军人们》,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蒋子龙为该书作序。该书是第一部反映铁道兵兵改工后精神风貌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铁建内外的好评,好多退役的铁道兵战友通过各种方式向他求书。 

姜书范的工作属于双重领导,对记者的任务,属于报社的工作,虽没有工资,但他对责任毫不犹豫。铁道兵及中国铁建组建50周年时,中国铁道建筑报社领导专门选派了姜书范作为特派记者,奔赴原属铁道兵东北嫩江基地的军委总后勤部东北嫩江农场采访,他深情地扑向了那片土地,写出了一万二千多字的长篇通讯《血脉总相连》,报纸在头版头条刊发后,收到了极大的反响。 

作为企业新闻主管和报社记者,姜书范总是冲在新闻的最前沿。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姜书范曾6次上青藏线,采写稿件和组织报道战役。他所在的中国铁建十八局担负海拔最高的5072米唐古拉山口车站段施工,他身背氧气瓶在工地上采访,几次晕眩站不起来,但他从不下火线,先后写出了《在离天最近的地方》等十多万字的新闻报道。 

风景守望者(图3)

(姜书范2000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证书) 

姜书范在部队企业宣传新闻部门工作三十年,个人也收获了文字的辉煌,共发表各类新闻、摄影作品等4000余篇、约350多万字,200多篇稿件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消息《今日,秦岭启开山门》(与朱海燕合作)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并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材;16次被评为《中国铁道建筑报》优秀记者;曾获得“首届全国铁路‘百优’新闻工作者”、《人民铁道报》评为百佳通讯员;2009年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并被推选进京领奖,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并合影。 

姜书范还先后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昨天的军人们》、《放歌大西南》,新闻作品集《血脉总相连》、《风景流墨》,摄影作品集《心中的风景》,文学作品集《心灵的牧歌》等六部专著,以及电视专题片《留给大地的纪念》、《钢铁之师》等,还有《不散的军魂》等100多部书刊收录他的作品。 

姜书范写出了许多新闻代表作,如《今日,秦岭启开山门》、《谁是企业的太阳》、《座席底下的鼾声》、《磕在隧道口的响头》、《亲吻桥墩的人》、《国有企业的忠诚卫士》、《血脉总相连》、《八千米深处的婚礼》、《燃烧的沙漠》…… 

姜书范担任企业文化部、党委宣传部部长后,在统筹抓好主要宣传业务工作的同时,坚持自己动手写稿,注重抓好企业文化建设,铁道兵精神的传承。 

2008年,在姜书范的建议下,他所在的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召开了隆重的纪念队伍组建50周年及“引滦入津”25周年活动,亲手起草发表了“引滦精神永放光芒”的政论文章,在集团内外产生很大影响。 

全国著名新闻人、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朱海燕评价说,姜书范的每篇作品都是一条血脉,连着不散的军魂,连着山水间的事业,连着企业生存的大命脉。他的思想,他的人生实践一步不差地合着铁道兵、中铁十八局前进的历史节拍。同样,他的作品忠实地记录下铁道兵及中铁十八局前进的足音,记录下风云激荡的时事,留下一段清晰的历史。 

当过兵的人,总是对部队有着挥之不去的感情。四年前,姜书范从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岗位上退出了职业生涯的舞台,为自己的人生事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精彩的句号。可姜书范身退情未退,他依然关心着企业,依然没有放下他手中的笔和相机,仍然为企业发言,为铁道兵放歌。 

企业党委征集中铁十八局赋,姜书范觉得,自己对企业的历史非常熟悉,又是一个从事大半辈子宣传工作的人,有责任写好这个作品。他花了三四个月时间,看局史、查资料,学习名人的经典辞赋,终于饱含激情地撰写了1600多字的中铁十八局赋,在全集团近三十篇的征文中获得了第一名,他为他所服职的企业留下了他精彩的文字,也留下了他对这个企业的一片热爱和深情。 

姜书范除了他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外,还有他不为人所熟知的第三只眼——摄影。早在1982年的部队时期,姜书范就开始使用120相机拍摄新闻照片。在后来的新闻报道中也经常拍些新闻照片在报纸上发表。他下工地总是背着相机,一直坚持抓怕一线员工施工生活的镜头。退休后,他参加了老年大学摄影班的学习,整理出了100张反映筑路工人工作生活的作品,组成摄影专题,命名为《我的筑路兄弟们》,发到网上后,受到专家老师们和读者的好评。姜书范曾作为天津市摄影家代表团赴韩国参加中韩摄影艺术文化交流,还被天津市总工会评为“职工艺术家(摄影类)”。 

退休后,姜书范喜欢旅行和拍照,但他始终不忘老铁的情怀。2019年,姜书范随摄影团到川藏线采风,到达拉萨后,别人都去了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参观拍摄,而他却自费租了一台汽车,找了一个藏族向导,来到了当年铁道兵和中国铁建修建的青藏铁路路段,拍摄青藏铁路通车后给西藏人民带来变化照片,他拍摄的《喜看火车进藏来》,在天津参赛获得了多项优秀作品奖。 

姜书范喜欢文学,这是他的底色,退休后仍然不忘文学创作。他工作期间曾写了一篇小说,主要以襄渝铁路二线建设为背景,反映铁道兵和中国铁建的两代人献身铁路建设的故事,退休后,他又对该小说进行了再创作,修改完善充实,写就了10万字的中篇小说《巴山情缘》。这是他创作反映铁道兵和中国铁建人工作生活的重要作品。

后铁道兵时代,对于姜书范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在千千万万的铁道兵退役大军中,他没有转业复员到地方工作,而是留在了这支队伍里,继续从事他热爱的工作,宣传铁道兵、宣传铁道兵传承下来的中国铁建队伍。同时,姜书范也把用血汗和激情形成的文字都献给了这支队伍,都献给了他热爱的新闻宣传事业。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每个人头顶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姜书范用大半生的职业经历,用他的忠诚和热血,用笔和镜头,用文字和图片,为他所在的企业的形象树立、品牌塑造、思想培育、文化传播、历史记录等,都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功用,历史会作证! 

“一生一世一支笔,半成半就半称心。”这是姜书范对自己的人生评价。他说:“宣传工作和记者工作确定了我人生最佳的坐标,使自己的工作和爱好兴趣紧紧地融汇在一起,在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刊上收获着印有自己名字的铅字,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手中的笔和相机,给我带来了生存,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尊严,更找到了一生快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的呢!” 

姜书范还特别强调地说,他要感谢铁道兵、感谢中国铁建、感谢企业,更要感谢记者的职业!

其实,姜书范要感谢的是他自己! 

一个人一辈子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了事业,用文字的辉煌,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为铁道兵、为中国铁建、为企业集团留下了自己用忠诚和汗水铸就的文字丰碑,这岂不是一个人一生的幸事,这不就叫青史留名!姜书范,值了! 

为姜书范祝福!

 

风景守望者(图4)

作者李慧楠,男,党员,山东泰安人 1988年9月出生,2009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兼团委书记、曾获中国铁建对外宣传报道先进个人、《中国铁道建筑报》优秀通讯员、国资委“国企好新闻“二等奖”等。先后在中央级和省部级报台媒体网站,以及《中国铁道建筑报》等发表各类新闻稿件200余篇次。

 

校对:张有安


(责任编辑:蕾蕾)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