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学兵战友/

三线生活的一点回忆

作者:陈富山 发布时间:2023-03-02 点击数: 稿件来源:文创中心王云祥推荐 责任编辑:丁芳

“三线学生连”是一历史特定名称,意味着群体的特殊性。那段记忆已化入血液伴随至今,一想起,依然荡气回肠、难以忘怀。  那一年我十七岁,……。

——纪念参加三线建设50周年

  “三线学生连”是一历史特定名称,意味着群体的特殊性。那段记忆已化入血液伴随至今,一想起,依然荡气回肠、难以忘怀。

  那一年我十七岁,……。

三线生活的一点回忆(图1)

  1.掌子面打穿了地下泉眼

  白岩寨隧道入口,那天,我所在的四排正在紧张施工。当坑道掘进百十米左右时,突然从掌子面传来一阵大喊:“学生快跑!学生快跑!”顿时,隧道里漆黑一片,所有照明全部熄灭。只听见不同角落传来“跑”的喊声,还听到不少奔跑声是冲向掌子面的。我只感到头顶的石头在落,汹涌的水流夹带着碎石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小腿。

  黑暗中,我潜意识的按照号令,顺着水势跌跌撞撞跑出了隧道。我们没有经验,不知道隧道内发生了什么,只是很紧张,直觉告诉我,里面出大事了。

  第二天才知道,隧道内打穿了山中泉眼,大水涌出像水龙一样肆意猖狂。

  后来在“铁道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得知,那天冲进去的是几十名军人,他们扑上去用身体死死堵住了水龙,阻止了坍塌扩大……

  2.白岩寨抢险

  白岩寨隧道内水龙翻滚,顶部碎石不断掉落。隧道外持续大雨,山体坡面形成长约十米,宽五米,凹陷五十多公分的漏斗状喇叭口。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任凭山水向喇叭口流去,塌方将进一步扩大,这样隧道就危险了。

  连长命令我们十一班,当天一定要完成山上喇叭口的排水和喇叭口顶面的搭棚任务。我接到命令,立即集合十一班的全体战士,肩扛撑木、油毡等材料,冒着大雨向喇叭口奔去。然而,那通往喇叭口五十多度的山坡,成了首要难题。坡上泥土光滑,无路可循。山石风化,遇水更是打滑。山坡上的草和树枝,用手一抓便起了根,周围没有一点可以借助的力量。沉重负荷下,我们瘦小的身躯,上一步滑两步,打着趔趄,迈进一步都很困难。雨水不断冲刷着山体,喇叭口内的积水越积越多,一旦隧道塌透,数千吨水石灌入隧道,洞内抢险的所有人……。我们都意识到了形势紧张,刻不容缓!!!豁出去,玩命了!大家随即调整姿势,硬是将撑木和油毡放在背上,四肢紧扣坡面,相互照应着,拼命往上爬。就这样,一点点地爬到了喇叭口的工作面。

  雨还在哗哗的下着,山风肆意吹动着我们湿透的衣裳。

  这段往事,一直激励着我面对目标勇往直前,面对困难无畏前行。几十年后,故地重游,我站在白岩寨洞口向上望去,喇叭口还在,只是比当年小了许多。

  当年参加白岩寨抢险任务的全班战友是:

  刘和平  曹志民  沈慈光  王增民  张志德  黄杰  周松林  徐智伟  赵省会  卢 杰  刘松涛  陈富山

三线生活的一点回忆(图2) 

  3.悄悄的学习

  初中六九届,正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得到正常的学习,便走出了校门。当时政治挂帅、学习无用的思想对我们影响很大,看书是要寻机会躲开人群的。

  我们连队是以西安交大、陕工大(现西安理工大)的知识分子家庭子女为主,组建的学生连队,很多人从小受到家人和环境的影响,学习就是力量根植于心。他们不在乎吃不饱,更不在乎超负荷工作给身体带来的疲惫和枯燥生活的挑战,在还未明确未来目标的同时,便已然像追求萤火一样,悄悄的打开自己心爱的书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充实着自己。

  回到西安后,杨建民在闲聊中告诉我,他的英语基础是在三线打下的,当时让我很吃惊。在连队时,我到各班走动,有一次发现石泓然正背对着门口默默的学习。在连部旁的小树林里,我多次遇见冯宗苏在聚精会神的看书。目及有限,说不清楚我们连队有多少战友从西安出发时,行囊里就装上了数理化等各种书籍。

  从三线退场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后,因在单位表现优秀受到单位推荐,以及国家恢复高考后,通过考试,我们学生十三连有数十人上了大学。其中既包括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大学、长安大学等一批国家重点高校,也包括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一批普通高校,更有一大批战友取得了电大、夜大、职业学院、自学高考的学历。这些人毕业后,有的留校做了教授、博士生导师;有的在企业成为厂长、工程师;有的成为社会知名律师;有的在国家机关成为领导干部;有的成为行业里的专家、技术能手……。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国家改革开放后,承前启后的栋梁之材。

  4.为战友献血

  1971年11月3日,学生十连在蓼叶沟隧道施工时,因放炮不慎,撤退不及时,导致多名学生倒在了掌子面不远处。团部喇叭不断传来给伤员献血的动员,我拔起腿便向团卫生队跑。抬头望去,只见各个山头小道上,人头涌动,大家纷纷向团部卫生队聚集、排队。有铁兵、也有学生。当时排队之长,战友们献血之迫切,为救战友忘我的场面,深深震撼了我。我连翟荣山被确定为献血人选,至今学生十连这几位受伤的战友血液里,还流淌着当年战友们献出的鲜血。

  当时生病时,能吃上一碗鸡蛋面就已经是很满足的事了,轻伤不下火线更是常有的事。翟荣山献血后限于条件,既没有得到很好的营养补给,也没有休息上几天,转身就又投入到隧道施工中。临退场时,他的脸色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直到今天,我还担心他的身体,心里常常默默的祝愿他:身体强壮安康。

  大量的事实证明,我们学生十三连的每一位战友都是一顶一的优秀,无悔于青春,无愧于时代。

三线生活的一点回忆(图3)

  5.我背上的生命停止了

  修建月池车站,山体护坡上炸出了一些大小深浅不一的凹陷,需要回填。连长来工地检查,我陪他一起,边走边汇报情况。突然一块大石脱离了滑道,从山上翻滚而下,碎块又带出一群大小滚石,一块大的直接砸在了我的身边,又跳起越过我和连长的头顶,砸中了离连长不远处正在修路面的民兵战友头部。惊恐中,我果断背起这名受伤的民兵战友,在连长和另一名民兵战友的帮扶下,立即向团卫生队跑去。而刚跑过我连左手U型路前的拐弯处,他便在我的背上停止了呼吸。一条生命,一位普通的战友就这样走了。我平生第一次感到了如此沉痛的悲哀。

  谁人没有父母,没有妻儿,没有兄弟姐妹,他的家人怀着美好的愿景,支持他远离家乡,送他去三线为国出力,更是盼望着他平安归来,可他却为祖国建设献身。临终没有留下一个字的遗言,一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直到今天,我想起这一幕仍心如刀绞,无法释怀。

  当年我们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每一名战友,目睹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可以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来形容。襄渝线的贯通,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汽车是喝油还是吃草都分不清的山区人民,从此听到了列车的轰鸣声,也唤醒了沉睡的群山和大地。

  借此,我向离我们而去的战友致哀!同时祝愿我们健在的战友健康长寿!

作者:铁道兵八团学生十三连 陈富山

校对:张润洲


(责任编辑:丁芳)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