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友情来稿/

我十三次带领研究生重走成昆路的体会

作者:蔡方鹿 发布时间:2023-04-22 点击数: 稿件来源:站长推荐 责任编辑:元子

 师生在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前开展纪念活动,右七是刘政湖站长  我出生于1951年10月,1968年3月从成都市西城区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铁10师46团1营2连服役。修建了成昆、襄渝铁路,打过金沙、桑园、牛家沟等隧道,修过几座中小桥,开挖过数公里的路基。铁道兵作为和平年代最危险的兵种,伤亡最大,而我作为铁道兵最危险的工种——爆破兵的一员,亲手点炮一万多跑,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部

我十三次带领研究生重走成昆路的体会(图1)

  师生在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前开展纪念活动,右七是刘政湖站长

  我出生于1951年10月,1968年3月从成都市西城区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铁10师46团1营2连服役。修建了成昆、襄渝铁路,打过金沙、桑园、牛家沟等隧道,修过几座中小桥,开挖过数公里的路基。铁道兵作为和平年代最危险的兵种,伤亡最大,而我作为铁道兵最危险的工种——爆破兵的一员,亲手点炮一万多跑,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部队期间我受嘉奖五次,获四好班荣誉称号一次,并作为部队五好战士代表,出席了西昌专区(与凉山州合并以前,西昌是独立的地级单位)首届“三代会”。1970年入党。

  1973年3月,我从襄渝铁路工地退伍后,先上大学,后研究哲学,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哲学史家文库》,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道统思想研究”,任项目首席专家。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没有忘记铁道兵的光荣传统,一直致力于弘扬和传承铁道兵精神。作为一名铁道兵老战士,我从2009年开始,除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未能出行,已经连续十三年带领师生共155人次重走成昆线。通过祭扫烈士陵园,徒步行走当年铁道兵舍命修建的隧道、路基、桥梁,参观铁道兵博物馆,深入农村、彝族山寨、学校、企业、部队进行实地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访问老兵、老民工,采访村民,赠送书籍、钱油,举办研讨会,举办讲座等各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亲身感受当年铁道兵筑路的艰辛、环境的恶劣,学习他们为国为民、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学习了在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广大铁道兵指战员在艰苦卓绝的征程中,铸就锻造了伟大的铁道兵精神,这主要包括:1、“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不畏高山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下坚守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把生死置之度外,百折不挠,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2、爱国献身,无私奉献精神,重视和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义务,把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从而以对国家、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高低,争做祖国忠诚的卫士和建设者的崇高精神;3、重民爱民,“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精神;4、官兵平等,团结友爱,朴实和谐,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崇尚和谐的精神;5、求真务实,苦干加巧干,钻研业务,精通技术的科学精神等铁道兵精神。

  我把我参与施工的金沙隧道1969年春遭遇重大塌方,塌成通天洞,战士们冒死抢险,付出生命代价制止住塌方的亲身经历也告诉给了同学们。

  我对我们十三次开展重走成昆路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一些心得体会,正如兵网观察员潘寿军先生所指出:

  一是选择的站位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学生的思政课一定要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而四川师范大学将“重走成昆路、追寻铁兵魂”作为此次师生暑期实践活动的内容,正是响应习总书记号召的一次践行活动,既有针对性、现实性,又体现了高起点、高站位。

  二是坚持的标准高。在此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是图形式、走过场,而是从难从严要求,坚持高标准。他们冒着高温酷暑,坚持徒步行走,首先来到凉山州德昌县烈士陵园,为安葬在这里的铁道兵烈士扫墓。然后又来到金沙隧道、金沙中桥、锦川铁路石拱桥实地参观考察,还走进当地金沙村的民居,采访看望当年参与修建成昆线的铁道兵和民工。并与四川省朱熹研究会、西昌朱熹文化研究会等共同举办“成昆铁路与凉山变化”研讨会。在著名的大渡河畔,他们通过参观建在此地的铁道兵博物馆,对当年铁道兵艰苦的施工环境有了直观的了解。

  三是取得的学习和锻炼效应高。纵观这次暑期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参与活动的师生们学到了许多在校园里体会不到新知识,特别是对成昆铁路建设期间铁道兵指战员和沿线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感天动地的经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增添了前行的动力。同学们的这些收获是仅靠课堂教学得不到的。

  我们重走成昆铁路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受到四川省领导、中国铁建领导和地方驻军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得到了当地彝汉各族群众的广泛好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凉山州、西昌市、德昌县、金口河区等当地的各种新闻媒体多次作了报道。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4日头版头条发表了由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等撰写的长篇通讯《莽莽成昆出大山》,肯定了蔡方鹿教授带学生开展重走成昆铁路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

  我们的坚持也得到了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甘霖部长、中国铁建副总裁鲁斌先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同志、驻军领导孙南京少将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方克立教授的肯定。方克立教授说:“你(指我)作为一个铁道兵老战士,今天的中国哲学教授,连续九年(现已有十三年)带领师生重走成昆线,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受教育和锻炼。这可能是当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至少也是教书育人的一个成功范例。我建议把历年的有关报道和师生们(包括美国老师和学生)写的社会实践体会文章,再加上一篇你关于这个活动的缘起、做法、收获、经验、意义的总结性文章,出一本书,可以教育、感染、带动更多的人。”

  正如方克立学部委员所说,我们重走成昆铁路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国际友人的关注。美国麦卡利斯特大学历史系主任、世界铁路史研究专家孟洁梅(Jamie Monson)教授连续两年随我带领的队伍深入凉山彝族山寨开展田野调查。孟洁梅教授长年研究世界铁路发展史和中国援建非洲的坦赞铁路,出版了关于坦赞铁路的著作:《Africa's Freedom Railway: How a Chinese Development Project Changed Lives and Livelihoods in Tanzani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非洲的自由铁路:一个中国的发展项目是如何改变坦桑尼亚的生活和生计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09年),并对成昆铁路的研究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她于2013年和2014年两次带领她的学生跟我重走了成昆铁路,并了却了她的心愿——徒步行走铁路隧道,而她在其他世界各地考察铁路时都未能如愿。

我十三次带领研究生重走成昆路的体会(图2)

蔡方鹿在德昌县烈士陵园向美国孟洁梅教授(右)介绍铁道兵烈士的事迹

  中央电视台导演刘洪浩先生亲自参加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沿途全程拍摄我们的活动。刘洪浩导演拍摄了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的第四集《西南大会战》纪录片,给我们非常形象地再现了当年修建成昆铁路的历史画面。也通过影像采访等形式,让后人更加了解铁道兵战士为建设成昆铁路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影像中通过蔡方鹿等一个个铁道兵老战士的讲述,人们不仅了解到修建成昆铁路时的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也感受到了铁道兵战士那惊天地的精神。

  十三年来,重走成昆铁路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对推动凉山州和西昌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每一年我们重走成昆路的活动不仅仅是带研究生沿着铁道兵的足迹,寻访当年的艰难困苦的环境,而且每一年我们都要在西昌市举办一次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如“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西昌地区儿童读经与关心下一代活动、“铁道兵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成昆铁路与凉山的变化”研讨会等等。参加这些活动的人数,多则数千,少则数十。当地人大、政府、政协、学校、社科联领导经常出席我们的活动。在当地党政军领导干部、大中小学师生、企业人员、文艺书法界、社团学会会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得到彝汉各族群众的广泛好评,为服务社会、发展当地文化教育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团体和热心人士如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铁道兵战友网、铁道兵成都战友联谊会、德昌“建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朱熹研究会、西昌市朱熹文化研究会、凉山州顺丰驾校等的大力支持。

我十三次带领研究生重走成昆路的体会(图3)

中央电视台刘洪浩导演(右五)、美国孟洁梅教授(右六)、

蔡方鹿教授(左五)与考察队师生在成昆铁路金沙隧道口合影

  我们开展的重走成昆铁路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仅就2022年的活动而言,记录此次活动的文章如刘政湖站长撰写的《成昆纪行》、我写的《在德昌烈士陵园的讲话》等截止2022年8月27日上午09:35在新华网客户端点击量已达494余万人次之多,可见其影响的程度。

我十三次带领研究生重走成昆路的体会(图4)

  西昌市人大罗开莲主任(右一,彝族)2021年6月25日出席“立德树人与铁道兵精神”

  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左二是西昌市政协副主席吴仿女士

我十三次带领研究生重走成昆路的体会(图5)

  2019年7月16日下午,在西昌市鹭岛湿地酒店大会议室召开了由我发起的,

四川省朱熹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西昌市朱熹文化研究会、

  西昌顺丰驾校联合举办的“铁道兵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

  我带研究生重走成昆铁路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同学们深受教育外,我自己也是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虽然当年我也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历经生死和艰苦环境的考验。然而我在与同学们一起采访的过程中,也从我的老战友和与我们并肩战斗的老民工身上,学到他们朴实可贵的精神。比如原8818部队即铁道兵10师48团8连老战士罗泽安、王德康讲述:1965年7月,他们施工的峨边三角石隧道洞口由于石质破碎,鹅卵石混杂泥石,遇到大塌方,隧道里正在施工的37名战士被堵在了里面。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空气渐渐稀薄,呼吸困难。积水淹到了腰部,战士们生死难料。直到被困一天一夜之后,才被隧道外的抢险救援部队奋力援救,脱离险境。惊心动魄的经历,恰恰体现了他们的精神。被困老兵罗泽安、王德康说,“大家当时就说,为了成昆铁路的建设,那怕牺牲了,死了也是光荣的。”“建设当中不可能没得伤亡,既然有伤亡也是为了铁路建设,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当年被困的老兵有的甚至还不是党员,思想就那么先进。直到采访他们时还说:“现在回想起来,修铁路一点都不后悔。”这些死里逃生的老兵,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成昆铁路。有的还因此而负伤致残,但至今仍然以此为傲,从不后悔。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和信仰,这又是对我们多么大的启示和震撼啊!

  这些无怨无悔的老兵,现在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大多生活在农村,生活虽有改善,但也谈不上富裕。正如郑建松同学对此发表的感想:他们当中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但是他们的思想觉悟却有着读万卷书也参不透,只有切身去实践才能获得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共和国的脊梁”,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干的事情都是不平凡的事情。那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艰苦奋斗、志在四方!听着老战友们的讲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成昆铁路的建筑工地,不禁热泪盈眶!

  再就是采访原8775部队即铁道兵10师50团民工3中队的老民工陈木生大爷的感人事迹,也使我深受感动。这位陈木生大爷不是党员,他就是一个普通民工,现在经营着一家养牛场。在成昆铁路施工时,他的脚被推石渣的翻斗车撞成粉碎性骨折,治疗时打的钢板至今还在脚上,已经五十多年了。我们中国哲学专业的研究生霍怡霏同学问他:下辈子再让你选择,你怎么选择?陈木生大爷回答说:“当然,如果有来生,我肯定会选择当一名正式铁道兵,穿上一身军装,为国家建设出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光荣。”就是说,陈大爷下辈子还是要选择当铁道兵,但是要当那种穿军装的铁道兵(民工不穿军装)。你看陈木生大爷身残志不残啊,又还不是党员,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感到很敬佩!所以他们具有这种情怀,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脊梁啊,就体现在陈大爷这样的朴实的人身上,而不是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你中国要建设啊,建设好了,国家才能富强,老百姓才能过上的幸福生活啊!就靠的是他们这样的文化并不高的人,但是他们就可以为老百姓、为国家建设拼命地干。

  当然也靠那些科学家啊,科学家也很重要。但是科学家他要发明设计,精心设计出来最后还是要落实到精心施工上,对不对?多么重大的工程也是靠这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一线的老兵、老民工、老工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的。我们要从这些方面去认真学习他们,你才懂得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不是你看几本书就知道了中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对不对?今天的中国是过去的中国发展而来的,是干出来的。他们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的牺牲了,成昆铁路全长1096公里,历时12年建成通车,牺牲了2100人,平均每公里牺牲两名烈士。有的落下了终身的残疾,而现在他们也绝不居功自傲,你看他们说的那么朴实的语言,文化也不高啊!也没有入党,就有这么高的觉悟。他们才是中国人的脊梁!成昆铁路被联合国列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奇迹的创造者正是这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劳动者和科技工作者。

  以上精神使我这个铁道兵老战士也深受感动。这些老兵、老民工,尽管文化不高,但他们的精神确是体现了不朽的军魂和铁魂,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永远值得尊敬。他们的精神也是应该永远传承,发扬光大的。

  当我每年带同学们采访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很激动,认为我这个老战友没有忘记他们。甚至还认为国家、社会没有忘记他们。他们这些曾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现在生活在农村默默无闻的老人,听到他们这些朴实的话语,我心里十分感动。

  通过我带领研究生十三年重走成昆铁路、缅怀传承之旅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的硕博士研究生,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其中有十几人考上国内重点高校博士生;并有2人出国留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有6人获得硕士生国家奖学金;有1人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毕业生获得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1人,获得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5人。重走成昆路的研究生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5篇。并在《周易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110余篇。重走成昆路的研究生毕业后已成为各个单位的骨干。有的被评为地级市——甘肃省武威市优秀共产党员,有的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并有6人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7项,有的获得纳通国际儒学奖项目,还有人独立获得北京市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这部分研究生如今已成为各个单位的骨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我的一个学生张玉禄表示,“我们要向老一辈铁道兵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奋斗不止、勇于攀登的精神。以后一定认真学习文化,努力做一个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在道德上能为楷模的人。”该同学毕业后参加工作表现突出,被评为甘肃省武威市优秀共产党员。

  研究生解茗在阴阳两间深情地与铁道兵烈士对话:她说:“坐在成昆铁路列车上的每分钟都有可能与一位烈士的英魂相遇。那么,请各位英灵,仔细地聆听每一位乘客的心底对你们的感激与敬意。你们的付出与牺牲,换来的是铁路沿线整整2000万人命运的改变,使原本闭塞的西南地区整整前进了50年。正是由于有了你们和像你们一样的热血青年,贫穷落后的中国有了今日的富饶强大,而我们这一代所要做的,就是沿着你们所铺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走下去,让我们的祖国,在下一个60年,更好、更强!”相信解茗同学的心声,一定会深深打动每一位活着的和牺牲了的铁道兵战士的心灵。这使我感动至今!

  确实,今天的人们在乘坐火车路过隧道、桥梁时,所经过的每一公里铁轨的延伸,都有着铁道兵烈士的身影。解茗同学能够想到与烈士的英灵对话,足以让在天堂的英烈们感到慰藉!

  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经常在我脑海里出现,我永远怀念他们。把铁道兵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这是我一个铁道兵退伍老战士的责任。最后,让我们为铁道兵精神的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而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元子)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