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学兵战友/

学兵文化:铁道兵熔炉锻铸的人生财富,当代青年可用的精神矿藏

作者:常 扬 发布时间:2023-09-18 点击数: 稿件来源:王云祥 选送 责任编辑:郑建军

因为修建襄渝铁路,铁道兵在他们75年的历程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学兵相遇。学兵也是在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时,幸遇铁道兵这位引路人。铁道兵不仅手把手地教会学兵修铁路的技术,还把铁道兵精神传授给学兵,再经过学兵的消化与吸收,并在此后50多年里的实践与完善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兵文化。学兵文化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青年人的创业与生活是可供借鉴的人生财富。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学兵 1. 苦难下

因为修建襄渝铁路,铁道兵在他们75年的历程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学兵相遇。学兵也是在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时,幸遇铁道兵这位引路人。

铁道兵不仅手把手地教会学兵修铁路的技术,还把铁道兵精神传授给学兵,再经过学兵的消化与吸收,并在此后50多年里的实践与完善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兵文化。

学兵文化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青年人的创业与生活是可供借鉴的人生财富。

学兵文化:铁道兵熔炉锻铸的人生财富,当代青年可用的精神矿藏(图1)

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学兵

 

1.    苦难下的永不言败——学兵文化之源

三线学兵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

他们是陕西省69届、70届的初中毕业生,本属于知识青年群体,由于修筑襄渝铁路的劳力紧缺,在全国几千万知识青年中唯有陕西这两届学生没有下乡,从而走上了修筑铁路的悲壮之路。

因为他们与铁道兵并肩作战,有了一个特殊而响亮的名字:学兵。

襄渝铁路是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技术手段极其落后的年代紧急上马的战备铁路,其艰巨程度可谓世界铁路建设之最;25800名十六、七岁的青年投身其中,也称得上是世界铁路建设史和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空前绝后的事件。

当时的世界正处在三个大国对立的冷战中,中国与前苏联边境的冲突时有发生,作为战备急需的襄渝铁路的工期日趋紧张。未成年的学兵在铁道兵的言传身教下,很快成为工程施工的主力,担负起打隧道、筑桥梁等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的重任。

建设襄渝铁路的70年代是一个物资供应紧缺的困难时期。粗粮为主、缺油少菜的伙食使正在发育并从事超强度劳动的学兵天天处在饥饿恐慌症中。

“苦不怕,死不怕,就怕挨饿”是学兵走向社会后的第一声呐喊!

学兵文化:铁道兵熔炉锻铸的人生财富,当代青年可用的精神矿藏(图2)

担当打隧道风枪手的学兵

但是,学兵没有被物质和精神的磨难压垮。他们在铁道兵精神的激励下,以大无畏的勇气与苦难搏斗,用青年人的果敢和智慧创造了隧道掘进的诸多奇迹。

今天,行驶于襄渝铁路上的人们无不为十六、七岁的青年修筑这样的铁路表示万分的敬佩和感慨。

文化就是在这种苦难的磨砺中孕育了。

纵观灿烂的中外文化,多以苦难为源。没有孔子、孙子、司马迁等文化巨人的苦难遭遇及坚韧意志,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厚重和久长;没有欧洲近代文化勇士以赴死的果敢向中世纪苦难的挑战,也不可能催生促进人类发展进程的文艺复兴。

学兵和铁道兵共同承受的磨难,以及在磨难中所修炼的精神也是孕育铁道兵文化和学兵文化的温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

学兵文化:铁道兵熔炉锻铸的人生财富,当代青年可用的精神矿藏(图3)

女学兵创造了女人打隧道的奇迹

由于时代的局限,由于学兵在那个时代中必然具有的狂热与稚嫩心态,他们还难以意识自身所拥有的精神财富,也不可能把这种财富提升为文化。但是,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毕竟成为学兵文化之源,成为可供今天把苦难提升为文化并为当代人所用的珍贵矿藏。

 

2.    凶险下的不怕牺牲——学兵文化之魂

穿越秦巴大山的隧道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塌方、泥石流等危险随时发生,死伤是常有的事。

在学兵初到襄渝铁路建设工地的三个月内,就有14个年轻的生命骤然逝去。

进入隧道和桥梁的施工后,危险程度更大,死伤人数更多。筑路人所说的:“修铁路就是与死神打交道”的行话让年轻的学兵过早地体会到了,也难免使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

在一个个铁道兵战士为了抢进度而倒下的感动中,在军代表一次次关于生死的教育下,学兵对死亡有了清醒和理性的认识。一方面他们注重安全,尽可能地避免伤亡,一方面又在以自己的牺牲换取工程进度和战友安全的关键时刻,奋不顾身地选择了献身。

1972年7月1日,暴涨的汉江淹没了47团女学兵驻地下方的施工设备,班长丁萍带领一个班的学兵紧急扑下河抢救。一番搏斗,她们顺利地拉回几件重要的设备,并安全上岸。这时,女学兵发现一个铁道兵战士被恶浪打翻,处境危险,她们又跳下江,手拉着手冲向激流,保护战士游到了安全处。

水大浪急,把拉在一起的学兵冲得七零八落。得救的战士看到这一情景,赶紧游过来再救她们。大部分学兵得救了,丁萍、马鸿艳被汹涌的波涛冲走,壮烈牺牲,年仅17岁……

学兵文化:铁道兵熔炉锻铸的人生财富,当代青年可用的精神矿藏(图4)

为抢救战友而牺牲的学兵吴南

学兵吴南是在隧道发生塌方时,前进一步,推开了险境下的战友,自己被塌方掩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吴南本可以后退一步而生,但他英勇地选择了前进一步死。前进的这一步,把学兵的死亡升华为自觉的献身。

在险情不断,工程又不能贻误的危难关头,学兵与铁道兵、民工一起组成敢死队,与死神进行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肉搏战。

他们抱着为国家的战备事业献身的信念,在棺材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他们以青年人的矫健与机智冲杀在第一线。第一批敢死队员被塌方挡住了,第二批排除危石再上,紧接着第三批、第四批……

最终用一次次生死的搏斗、用献出青春生命的代价,制服了隧道里不断发生的塌方,使施工继续进行。

一条条隧道就是用这种不要命的精神打通,襄渝铁路这一人间奇迹就是在与死神的较量中,按计划通车。

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在119位死亡的学兵中,有60%都是献身于隧道等施工中,他们平均年龄不足18岁。

 死亡的经历使年轻的学兵身心早熟,死亡的威胁使稚嫩的学兵百炼成钢,他们在把死亡提升为献身和征服死亡的同时,也锻铸了学兵文化之魂!

 

3患难中的战友深情——学兵文化之羽

50多年前的襄渝铁路建设把铁道兵和学兵汇集到同一个战壕,同舟共济的命运使他们成为朝夕相处的战友,铁道兵与学兵、以及学兵与学兵之间有了深厚的襄渝情。

铁道兵不仅是学兵走向社会的引路人,还是学兵的保护神。施工中处处为学兵的安全着想,发生事故时,千方百计地抢救学兵的生命和身体。

学兵文化:铁道兵熔炉锻铸的人生财富,当代青年可用的精神矿藏(图5)

学兵与铁道兵并肩作战

岚河隧道塌方,两名学兵当场毙命,学兵周金华被一块巨石压住了双腿,情况十分危急。

铁道兵动用全营所有的起重设备,都无法撬起巨石,被挤压的周金华生命垂危。

团部军医为了保住周金华的生命,准备截掉周金华的双腿,在现场指挥的刘建华营长满面泪水地恳请军医:

再给我们一些时间吧,一定要顶起巨石,保住这孩子的双腿,他只有17岁呀!

军医同意了刘营长的要求,刘营长又心急火燎地鼓动昏迷中周金华:

孩子,你喊啊,一刻也不要停!

周金华被营长呼唤惊醒了,他使出最后一点力气,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周金华在刘营长和铁道兵战士的激励下,等到了师部大型千斤顶的赶来。经过铁道兵起重专家的精心操作,终于顶起了巨石,周金华的双腿保住了。

这等于给了周金华圆满的人生,恢复后的他当了司机,有了幸福的家庭……

学兵文化:铁道兵熔炉锻铸的人生财富,当代青年可用的精神矿藏(图6)

学兵张小可讲述为铁道兵战士输血的往事

当年负伤的铁道兵战士或学兵需要输血,四面八方的战友都赶往医院,不少人因为多次输血,虚脱晕倒,有的人因为血型不同,急得在化验室门外放声大哭。

现在依然活跃的中国文旅市场上张小可认为他一生最荣耀的事情,就是曾给一位铁道兵战士输血。

当年,张小可是一个学兵连的上士,负责给本连学兵采购生活用品。一天当他走到施工便道上时,一辆拉着铁道兵伤员的翻斗车呼啸而过,他放下要办的事,随着车的方向52团的卫生队跑去。

张小可看到一位年轻的铁道兵战士躺在用乒乓球案子临时做的手术台上,昏迷不醒,浑身是血。军医忙碌地处理伤口,护士高喊着:要输血!要输血!

张小可本能地站在献血的队伍里,经化验他的血符合伤员的血型,于是,他平生第一次为他人输血,而且是他最尊敬的铁道兵战士。

50多年,这件事始终萦绕在张小可的心中,遇到合适的场合他就津津乐道。

铁道兵与学兵的热血交融在一起,化成驱赶死神的魔力,也凝聚为跨越时空的战友深情。她像柔软的羽毛,美化着学兵文化,使其青春永在,靓丽多彩。

学兵文化:铁道兵熔炉锻铸的人生财富,当代青年可用的精神矿藏(图7)

作者采访当年被炸瞎眼睛的学兵廉国强

 

4逆境下的坚韧不屈——学兵文化之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承受较长时间的磨难后,会出现一段沉默期。学兵就是这样。在他们完成铁路建设返城后的20多年里,一直处于沉默状态,似乎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发生过这件非凡的壮举。

在沉默中爆发、让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被世人了解得益于思想解放的伟大时代。

1996年,共青团陕西省委着手挖掘中国青运史上空前绝后的学兵往事,继而又与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拍摄了大型电视专题片《三线学兵连》,为学兵提供了一个诉说往事、弘扬精神的平台。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些患难与共的友情、那些战友重逢的热泪潮水般地涌流出来。

学兵文化:铁道兵熔炉锻铸的人生财富,当代青年可用的精神矿藏(图8)

《三线学兵连》纪录片剧组与当年学兵

令人可敬的是,有过巨大付出的学兵没有抱怨、没有诉苦,而是无怨无悔!

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沉默和积淀后,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当年和铁道兵一起所从事的是文革中少有的光彩事业,是早期的西部开发,他们参与修筑的襄渝铁路正在改革开放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他们自豪与荣耀。至于磨难赋予他们的是丰富的经历和不屈的性格,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实际上,学兵在生发这番浩然感慨时,自身的处境并不美妙。由于企业改革,人到中年的学兵,大部分下岗,收入十分微薄。学兵又遭受新一轮的磨难和逆境。但是,他们还像当年那样没有畏惧,没有躺倒,而是借助身处社会边缘化的从容心态,借助成熟的年华,借助思想解放的伟大时代,开始对自己的经历、情感、精神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梳理,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兵文化:

学兵文化是文革中大兵团作战的产物,具有狂热性和悲壮性。

学兵文化是荒唐年代少有的经济建设和西部开发的成果,具有成就感和荣誉感。

学兵文化深受大工业和军事化的熏陶,具有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学兵文化饱经艰辛和困苦的磨砺,具有坚韧性和务实性。

学兵文化携带热血青年的烙印,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激情。

学兵文化:铁道兵熔炉锻铸的人生财富,当代青年可用的精神矿藏(图9)

学兵雕塑

显然,学兵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脉相承;与他们所接受的红色教育和铁道兵的影响、带队干部的引导密不可分;与他们三年艰苦的铁路建设经历息息相关;也与他们在其后50年里的生活境遇不无联系。

学兵文化以吃苦耐劳为底蕴;以坚韧不拔、永不言败为主体;以敢于牺牲、征服死亡为特点;以同甘共苦,重于友情为本色;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为内涵。这就使学兵文化既有铁道兵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色,是学兵独有的一份人生财富,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文化素养的学兵就能比当年更成熟、更智慧地征服逆境,闯出谋生之路!最可敬的是那些当年受伤,终身残疾的学兵没有向政府伸手,而是用非凡的坚韧塑造了“中国保尔”的感人形象!

有了文化,学兵就能抵御浮躁和诱惑,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充实和快乐的状态,即使年过古稀,步履依然坚实,情怀依然火热,心态依然积极,浑身依然荡漾着文化之光。

 

5当代青年的精神需求——学兵文化之价值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提出,有其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值得正视的社会环境。

一方面,改革开放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文明和文化需求随之提升,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众望所归,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转型时代难免出现的唯利是图、精神困惑、价值虚空、信仰缺失、浮躁成风等问题也令人焦虑。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始终为此忧患,许多学者先后发出“重建精神家园”的呼唤。

著名学者钱理树在他的《我的精神自传》一书中进一步阐发了振聋发聩的见解:

这是一个消解神圣、消解理想、消解信仰,最终要将人的精神也消解殆尽的时代。

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以惊人的速度世俗化与玩世化。所以,紧迫的问题是“精神复归和文化重建。” 

由此可见,“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十分及时和重要的,它是我们必须正视和着手的紧迫课题。尤其要激发当代青年参与其中,使他们成为建设精神家园的中坚力量。我们的家园前景如何、能否巩固并延续永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代青年。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明天!

那么,由当年青年一代创造、最易被当代青年接受的学兵文化就应当成为“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珍贵财富之一。

实际上,这一财富已经和正在发挥着作用。

当弘扬学兵文化的宣传品走向社会后,最激动、最感奋的是当代青年;在学兵文化依然活跃的今天,最向往、最敬重的也是当代青年。西北大学一批研究生在参与学兵文化的总结和梳理后,写出了足能代表当代青年共同心声的文字:

学兵的经历和精神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真善美。

学兵身上所表现的硬气和豪气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学兵文化是一笔财富,值得我们当代青年终身受用。

学兵文化:铁道兵熔炉锻铸的人生财富,当代青年可用的精神矿藏(图10)

学兵重走襄渝线,给青年人传播精神财富

许多大学生和中学生登陆“学兵网”,发表感慨,畅谈体会;一些青年成为崇尚学兵的“粉丝”,热衷学兵聚会,积极加入有着丰富内涵和旺盛活力的精神家园。

我们应当珍视这样的精神家园,并把一个个这样的精神家园组合起来,汇集成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大家园。

这正是铁道兵熔炉锻铸的学兵文化的价值,是学兵文化给当代青年和未来世界留下的精神矿藏……


(责任编辑:郑建军)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