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学兵战友/

华姐

作者:张杏珍/原5761部队学兵1连 发布时间:2024-03-08 点击数: 稿件来源:郑吉辉推送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我和华相识是在1970年的夏天,我们到安康参加襄渝铁路建设,自打连队组建我俩就分在一个班。我至今仍能清楚地记得:当大家几乎都是用同样档次的旅行袋亮出家当的时候,华打开的却是一只精致的箱子,而且还有一件当时我们谁也没有的花涤确良短袖衫,漂亮极了。

我和华姐相识是在1970年的夏天,我们到安康参加襄渝铁路建设,自打连队组建我俩就分在一个班。我至今仍能清楚地记得:当大家几乎都是用同样档次的旅行袋亮出家当的时候,华姐打开的却是一只精致的箱子,而且还有一件当时我们谁也没有的花涤确良短袖衫,漂亮极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的父母都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又都在同一家国防企业任要职。在那个多子女的年代,她只有一个妹妹,双职工家庭孩子又少生活条件显然比我们大多数人都优越很多。但她一点也不娇气,两年零八个月的艰苦日子里,她和大家一样吃苦。而且她脾气极好,几乎没有和谁红过脸。

分回西安后,我们相距虽远,但走得却挺近,双方家长也都拿我们当自己的女儿看待。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电影上映后,我觉得华姐和“陆文婷”长的挺像,只是没有影片里主人公那么忧郁,可万万没想到,在她步入中年之后,竟会遭到比“陆文婷”更大的人生不幸。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华姐的在某国企任中层领导的丈夫外出开会途中遇车祸伤势严重。多次治疗后仍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所折磨。她不忍心让年迈的远在南方的公婆担惊受怕,便没有把丈夫的不幸告诉他们。硬是独自肩负起照顾丈夫的重任。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华以她那弱小的身躯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她把幼小的孩子托给父母,全身心地照料着丈夫。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和紧张,使得她患上了严重的神经性耳聋。

她曾长期陪丈夫在外地某工人疗养院的骨病研究所疗伤。由于在那里治疗的病号们大都手脚不灵便,更不能负重。还有些病号出院后仍需用药,需通过邮局汇款购寄药品。华姐便主动义务为他们代劳,有时一天得跑好几趟邮局。她的热情和善良深得大夫和病号们的赞扬,大家一致推举她们夫妻为病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她的不辞劳苦也感动了许多病人的家属。有一位来自云南的老太太,特意让自己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寄来了布料,坚持要送给华姐。那里的医护人员和患者也都亲切地称她为聋姐。

15年前,遭受了太多病痛折磨的丈夫离开了人世。儿子远在深圳打工。她又责无旁贷的担负起了照顾老母亲的责任,而无暇顾及自己的病痛,她的耳朵听力越来越差,左耳完全失聪,仅右耳有微弱的听力,助听器已用坏了好几个。

三年前,华姐又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不幸,她唯一的儿子突发疾病也离她而去,一瞬间她的天塌了······

华姐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里很快地摆脱痛苦,除国家对于特殊家庭的照顾政策以及各级组织的关注帮助与她自己比较强大的内心世界外,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照顾老母亲占去了她大量的时间,使得她无暇痛苦。尤其是母亲骨折以后,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虽然辛苦却也能排遣她内心巨大的伤痛。

然而,就在前年夏天,华姐九旬高龄的母亲在经受了骨折后长达七年的痛苦中撒手人寰。谁都知道,高龄老人在骨折后存活时间一般都很难超过一年,但华姐的母亲却在股骨头骨折后熬了七年,这其中华姐付出的是怎样的心血我们无从知道。但习惯了忙绿生活的她,在母亲去世后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茫然·····

家源汇是陕西省妇女研究会下属的一个公益组织,主要服务对象大多是失独家庭。前不久,我在家源汇一篇《自我成长》文章的插图中,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我打心眼里替她高兴。在此之前,每当看到家源汇成员分享活动内容,我都总会在照片中寻找她的身影,但却时常失望。我深知她因听力障碍即使参与活动可能也会有一些不便,但我还是特别希望她能早早地融入那个新群体,从那些坚强的生命中汲取更多的力量。这一次,我终于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华姐说,她参加家源汇的活动感到了那个大家庭的温暖。尤其团队组织者和志愿者对弱势群体的付出,让她感觉到人间大爱无所不在。但同时她又很内疚地担心因为自己的听力问题在参与活动中给别人增添麻烦。

如今华姐已经年届古稀,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不幸之后,她并没有消沉,她依然善良依然乐观依然健康向上。她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战友群,用文字与大家互动着传递正能量。而且为了能更好的参与各种活动,现在她已经着手治疗她的耳疾了。她知道开始的有些晚,但她还是想努力尝试一下。让我们衷心地祝福她能够早日恢复一些听力,在接下来的晚年生活里好好地珍惜自己活好自己。

     

 校对:心系远山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上一篇:冯家山纪事
下一篇:火烧碑放歌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