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军旅回忆/

兵心依旧(+)

作者:姚尚明(铁二团) 发布时间:2024-03-25 点击数: 稿件来源:钟佩君 推送 责任编辑:郑建军 王运琥

孙朝喜(曾用名孙朝熹、笔名安宁河),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人,生于1951年3月。1969年2月入伍,服役于铁道兵第10师46团5营21连。1971年部队整编时被编为铁11师55团1营1连。1971年10月,孙朝喜被选调至铁11师司令部机要科任机要员,1979年为副营职参谋。先后参加成昆、襄渝、京通铁路建设和唐山抗震救灾。1982年转业,先后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县文化局副局长、县级机关党委(工委)书记、

兵心依旧(+)(图1)孙朝喜(曾用名孙朝熹、笔名安宁河),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人,生于1951年3月。19692月入伍,服役于铁道兵第1046521连。1971年部队整编时被编为铁11师55团1营1连。1971年10月,孙朝喜被选调至铁11师司令部机要科任机要员,1979年为副营职参谋。先后参加成昆、襄渝、京通铁路建设和唐山抗震救灾。1982年转业,先后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县文化局副局长、县级机关党委(工委)书记、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环保局党组书记等职。退居二线后,消遣于散文创作,多篇文章发表于报刊杂志。《军魂铸就的英雄史诗》曾荣获江苏省委组织部、省老干部局“回首激情岁月征文一等奖;《电话悠悠四十年》荣获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六部门“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一等奖;《青春放飞大三线》荣获江苏省老科协“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优秀奖。主编《群众斗争英雄谱》,策划编导三集纪实专题片《期盼》,著有散文集《芦花情》《小荷尖尖》《枇杷花开》、大型报告文学《梦圆南疆》。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灌云县有一位妇孺皆知的老兵,他解甲归田几十年,军人情结依然很重,岁至花甲,兵心依旧。他就是原铁道兵十一师司令部机要科副营职参谋孙朝喜。


三回驻地 拜祭英烈

2011年,孙朝喜与战友一起回到了40多年前曾经战斗过的成昆线,回到了彝族凉山自治州德昌县锦川乡连队曾经的驻地。那些“百日大会战”“月单口百米成洞”突击冲刺的日子里,工地上车水马龙、一派沸腾的景象立刻又显现在脑海。在锦川隧道洞口15米处,当年年轻的许志玉和战友们正在这里施工,突然马口一块巨石落下,砸倒了排架,乱石淹没了许志玉在内的三位打风枪的战友,许志玉战友就这样再也没有回来。想起和许志玉战友短暂相处的一朝一夕,孙朝喜怎么也抑住不住悲痛的泪水……从那时起,战友、英烈,这种强烈的军人情愫,就深深地埋在孙朝喜的心里。

孙朝喜和同行的战友在烈士牺牲的地方,流连忘返驻足凝望久久不愿离去。在德昌烈士陵园,他们为64位铁道兵烈士拉起缅怀的橫幅,献上寄托哀思的花圈。他把从家乡带去的南京烟、洋河酒、板浦小脆饼,一一摆放在许志玉烈士墓前,为烈士祈祷。他说,只有浓浓的苏北乡音,最能告慰英灵,那是同乡的战友没有忘记,是家中的亲人没有忘记。此刻,那些字字血、声声泪的呼唤,凝为一曲令天地动容的哀歌。

从成昆线回家后,孙朝喜心中时常泛起深深的缱绻,总想着应该给烈士家属送去些许慰藉,这似乎成为他心头之“债”。2012年“八一”建军节当天,他专程找到许志玉烈士的家,把花钱请人制作的记录祭扫烈士陵园的光盘和许志玉烈士墓地的照片送给他们。这才觉得了了一桩战友情、烈士“债”。

2012年10月,孙朝喜组织战友去了襄渝线。在位于安康早阳乡的“早阳二号”“早阳三号” 隧道处久久地流连,回放着当年的激情岁月,见证西来东去的火车。在安康烈士陵园,孙朝喜和战友挨个地为铁道兵烈士点燃香烟,祭出一杯浓香的美酒,祈祷烈士们安息。

2015年8月,孙朝喜再次相约战友重走京通线,在那里寻找曾经战斗的过往。位于河北省滦平县于营子乡的马家沟大桥,曾在建造时发生过一起特大事故。那是1974年5月4日,大风刮断了固定钢塔架的缆绳,正在47米高空作业的五位战士瞬间摔落在地。吴凤林、汤光恩、郑云火当场牺牲,王元凯、石俊东身受重伤。在发生事故的2号桥墩处,孙朝喜深情地拥抱了那个桥墩,似有战士的心房在搏动。他庆幸40年后的这次拥抱与亲吻,庆幸能在现场用军礼祭奠那些烈士的忠魂。这次,他还受烈士亲人的委托,去查寻汤光恩烈士墓地的方位。他来来回回跑了近15千米,走访5位当地老乡,均无线索。2023年11月,他又接到汤光恩烈士家乡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电话,请求继续帮助寻找。他又通过在北京的战友和在滦平的熟人,在茫茫的时空里再作点点搜寻。他说,只要有一点可能, 都要尽百分百的努力, 给烈士以告慰。

 

视伤残战友为兄弟

马家沟大桥特大事故中,孙朝喜同乡战友王元凯身负重伤。虽然保住一条命,但腰以下高位截瘫,被定为特等残疾。   

1984年,王元凯从无钖荣军疗养院被分散供养回到家乡。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孙朝喜走进他的生活,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他利用在职在位的“权力”和人脉关系,安排属下单位的共青团组织与王元凯建立帮扶关系,明确一位责任心强且离他住所近的年轻职工作为联系人,每月看望两次。大到买粮买煤,小到油盐酱醋,都服务到位。每年中秋、春节还组织捐款捐物慰问。有一年腊月二十八,孙朝喜来到王元凯家了解他春节准备情况,发现他家徒四壁、冷冷清清,连炭炉子也熄了,只有锅屋的墙上,挂着地方慰问的一块没有丁点瘦肉的大肥肉。孙朝喜的心冷了半截,这位特残军人的年怎么过啊?他立即招集一帮战友,设法帮王元凯过年。他让战友们每家做两样熟菜不重复,于腊月二十九上午一齐送到。结果是包子、圆子、鸡鱼肉蛋齐全,就连春联、鞭炮都送到了。房改时,王元凯居住房属非改房,孙朝喜动用一切人脉资源,做通了有关领导的工作,疏通房改办的关系,最终把房屋所有权改给了王元凯,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1998年,王元凯的养女敏娟护校毕业, 孙朝喜又想方设法为其工作安排奔走, 他自掏腰包请了一桌酒席,最终以特招的形式进了县人民医院。

 

为烈士铺平“回家”的路

2021年,弘扬铁道兵文化专项基金会,拟收集整理出版《铁道兵英烈名录》(下册),铁四师20团连长封必虎烈士在上册中被遗漏。远在北京的战友拭探着给孙朝喜打来电话,希望他帮助寻找线索。电话就是命令,他立刻奔波起来。他依北京提供的线索,首先托朋友在连云港海滨公园查找无果,接着他亲自去灌云县烈士陵园查寻(烈士所在的省属东辛农场历史上曾归灌云县管辖)。六月的天已经大热起来,他在偌大的陵园里一排排一座座地查看,最终在B区找到(衣冠冢)。碑文记载:“封必虎烈士,1937年8月生,1958年入伍,任89320部队某连连长,1978年4月新疆巴伦台因公牺牲。”为了抓拍一张清晰的墓地照片, 孙朝喜苦苦等了75分钟才得以完成。事后,他又继续追寻,辗转联系到了烈士的妻子和儿子,才弄清封必虎烈士还有一处原始墓地在青龙山烈士陵园。封必虎烈士终于回“家”,他被记录在《铁道兵英烈名录》(下册)之中。该书后记中有四处提到孙朝喜的名字,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近期,孙朝喜战友经多方努力,在灌云县烈士陵园中找到了铁四师20团连长封必虎烈士的墓。他在夏日的骄阳下与烈士对话,感慨良多。他说,为了避开光线的斑驳不均,苦等了1个多小时,最后不得已脱下防晒服挂在树枝上遮去阳光,才拍出效果好的烈士墓照片。晒出汗累了,但心是安的。”

 

救助烈士遗孤 倾注满腔心血

2000年,孙朝喜在县委宣传部任常务副部长期间,成功策划指导了救助烈士遗孤的活动。1984年,边境的一场战事,连长吉兴林光荣牺牲,十天后他的遗腹女云云出生,烈士妻子以单薄的臂膀含辛茹苦把女儿带大。就在云云16岁花季时,得了叫“下丘脑胶质瘤” 的重病,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孙朝喜知情后,征得领导支持,当即发起一场舆论大战,倾注满腔心血救助烈士遗孤。此活动涉及江苏、云南两省,波及周边10省市。报道救助活动过程的文章有38种报刊刊发或转载,总计173篇(幅),有95个头版转下版。报刊中,有国家级8种、省部级23种、军队系统6种。高端刊物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青年报》等。集聚效应两个月,散延效应达两年之久。该次活动花絮,曾上了央视军事频道,烈士妻子及女儿也曾荣幸地坐客央视某栏目。尤以江苏《扬子晚报》,长达两个月跟踪报道,多以一版转下版形式出现。还有云南的《信息报》《东陆时报》,都有阶段性跟踪报道。媒体掀起的舆论大波,撬动了烈士所在的县市踊跃捐款救助烈士遗孤的第一波高潮。江苏全省乃至浙江、上海、云南、安徽、湖北等地也纷纷伸出援手。尤以赴滇边陲寻亲祭奠慰英灵之行,掀起继救助活动后的第二个高潮。为使热效应持续给人们以教育,他主持制作了三集纪实专题片《期盼》,以唤起人们对军队、对国防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令人欣慰的是,烈士遗孤在社会爱潮的关爱下,病情得以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由于孙朝喜为救助烈士遗孤在境头中屡次现身,终被当地那些如赶驴车的、卖香瓜卖苹果的、澡堂搓背的普通群众记住且认出来。不久他又写出《梦圆南疆》报告文学,详细记载了南疆行系列活动,在社会上激起较大反响。

一场声势浩大的救助烈士遗孤的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被写入《百年灌云大事记》,永载史册。

正如读者孙全枝发表在苍梧作家官方平台上的文章中对孙朝喜的赞美:“用他军人的品质与担当,倾情为军烈属、伤残军人服务。如果给他一碗水,他要滋润所有生灵;如果给他一朵花,他要芬芳整个大地……”

在地方,孙朝喜长期从事党务及宣传工作,常以铁道兵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和创新思维模式撬动工作,争取最好工作效果。2011年,他荣获江苏省委“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在庆祝建党90周年时,他被列为连云港市委重点慰问的优秀共产党员之一。

2024年3月24日定稿于济南

 

(校对:张东)


(责任编辑:郑建军 王运琥)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