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友情来稿/

情系成昆线 魂牵大凉山

作者: 苟奉山 发布时间:2011-01-23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编者按: 连续编发了由战友、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蔡方鹿推荐的三篇文章,是他的学生写的,这是第三篇。记叙他们随同老师参与纪念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四十周年铁兵重走成昆线系列活动的感想。文笔流畅、记叙真切、感情真挚、阅毕深有感触。如果说,成昆沿线的人

编者按:连续编发了由战友、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蔡方鹿推荐的三篇文章,是他的学生写的,这是第三篇。记叙他们随同老师参与“纪念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四十周年铁兵重走成昆线系列活动”的感想。文笔流畅、记叙真切、感情真挚、阅毕深有感触。如果说,成昆沿线的人们热烈欢迎我们这些寻梦的老兵,是因为当年我们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汗水和牺牲修建了一条为他们带来希望和幸福的金路而可以理解的话,那么这些年轻人、这些80后的莘莘学子也满怀深情,描绘出这样动人的情景,抒发出自己情感,那又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熄灭的精神——我们铁道兵人那种的不怕流血牺牲、乐于奉献自我的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伟大高尚的情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的感染所致。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精神和情怀,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中,犹如一条连接我们伟大事业的红线,串连起了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未来!为此,我们深深地感谢我们的战友蔡方鹿教授,是他的教育和影响,带动了这些新时代的骄子;为此,我们也坚信,握住这条红线的这些青年人,在他们的同龄人中,未来一定会走的更好、更远!让我们也谢谢他们、祝福他们。

                                                        情系成昆线 魂牵大凉山

                            ——“纪念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四十周年铁兵重走成昆线系列活动”散记
 
      是如何的一种感觉?
      回想短短的几天里,作为一位随行的80后,我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去时,几分欣喜而不乏些许疑惑;期间,无数次地被感动而又不时地肃然起敬;归时,依依不舍而又有些感慨万千!
     但是,待到提笔之时,惟有一个“情”字充斥于心间,挥之不去!
                                 成昆铁路情
      伴随一声长长的汽笛声响起,火车在成昆线上缓缓地开动了!一样的汽笛、一样的火车、一样的铁轨与枕木,但在一百多位重回西昌的老铁道兵眼里,那一刻,一切都不一样了!整个车厢内,花甲之年的老兵们,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脚下两根长长的铁轨,还有穿梭在大凉山里的那些数不清的隧道、各式各样的桥梁。曾几何时,隧道塌方冒顶后,大家夜以继日地奋力抢修;开山炮久待未响后,爆破工小心翼翼地排除险情。曾几何时,修筑大跨度的桥梁,年轻的铁道兵身悬半空、奋不顾身,只为早日拉近成都与昆明之间的距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年轻的铁道兵沐雨栉风、餐风宿露,只为早日让毛主席睡好觉!……这些曾经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和满腔热血奉献在这片热土上的老人们,你一言,我一句,共同回忆着,不断勾勒出了一幅幅让大家魂牵梦绕的铁道兵修筑成昆线的宏伟历史画卷。
      在开往西昌的列车上老兵们齐声高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夜深了,五号车厢也逐渐安静下来。但是,车窗外,一声嘹亮的汽笛声响彻大凉山,我想绵延千里的成昆线,此时此刻将不再寂寞,因为有这些老铁们今天的到来。听,轰隆隆车轮碾压铁轨的声音不正是她对老铁们喃喃的问候声吗?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锦川石拱桥却迎来了踏雨而来的主人们。“锦川石拱桥,我们修的锦川石拱桥!”老兵们高喊着!这一声,是对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老伙计的亲切问候,也是四十年来对她一直魂牵梦绕的“老铁”们真挚的心声!老兵们一边手舞足蹈的向我们这些年轻人讲述着她的故事,如数家珍;一边欣喜若狂的与雄伟而坚挺的老伙计合影留念,依依不舍。桥上隧道口的“毛主席语录”和桥身上“锦川石拱桥”依旧清晰可见,但桥下潺潺如语的溪水,无不诉说着她作为成昆铁路上的跨度第二大的石拱桥的光辉历史!
      德昌小雨依旧、金沙隧道如故,但曾经的不足二十的蔡小兵如今成为了头发花白的蔡教授。跟着蔡教授走在发亮的铁轨上,打着手电走在漆黑的隧道中,大家都感觉几分熟悉但不同寻常,几分尊敬而亲切有加!看到蔡教授走在铁轨上,脚步是那么轻,生怕踩重了,正如父亲对自己子女一般。然而,行进在金沙隧道里,一列火车呼啸而过,铁轨发出刚劲有力的声响,隧道也随之吹过呼呼作响的大风,好像都在告诉自己的父亲:“孩儿已长大,正年轻,依旧坚强,您就放心吧!”其间,我们师生一行六人,共同走过金沙隧道,也将腊鹅二号隧道定格在美好的画面中。当然,定格的还有蔡教授不时驻足回望的身影……
                                战友兄弟情
     “战友情,情深深,意切切,乐融融,真是情同手足,亲密无间,真情永远!”短短的几天,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深信不疑!
      开往西昌的列车车厢里,“这就是我们的老排长!”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瘦瘦的高个子的周围,围着几位花甲之年的老铁道兵。老排长与他们一道拥抱、流泪、说笑!西昌市烈士陵园外,当来自重庆战友联谊会的车刚停下,其中,一位远道而来的江苏老兵一眼就认出了阔别四十年的老战友,两人扑过去,相拥而泣。“小个子,你是当年的小个子!”“嗯,我就是当年的小个子!”这泪水包含着阔别多年而重逢的幸福,也饱含着对长眠在凉山山麓的战友们的思念,更是凝结着铁道兵对共和国的忠诚。
        德昌烈士陵园内,细雨纷飞、青松肃立。老排长看着烈士墓碑,失声痛哭,呼唤着自己曾经的兵和永远的战友:“是排长不好,没能把你带回去!”站在一旁的其他战友都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伤心的泪水。蔡教授含着热泪,哽咽地说:“梁国仁,我的好同学、我的好战友,我和我的学生来看你了!”“我的好战友们,……”寂静的陵园里,轻轻地哭泣声、呜咽声,和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在凝重而潮湿的空气中久久回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基地招待所外,年过八旬的老首长携现任基地首长,一直伫立在门口,向缓缓驶出的大巴不停地挥手,向昔日一同奋战在成昆线共同经历生与死的考验的战友们一一告别!老首长脸上的笑容,尤为引人注目。他的笑容是那么的幸福,因战友重逢、因通车纪念、因西昌发展;他的笑容是那么的慈祥,因昔日的部下、因今昔的老人、因永远的老铁!
        还有广东的老铁们,不远数千里,不辞辛劳地将亲手采摘的新鲜荔枝送到了列车的果盘里、座谈会的桌面上、每一位战友的手中!……如此种种,这份曾经共同奋战在成昆线的,四十年如一日的,一生一世的,浓浓的战友情,情深似爱情,情浓胜亲情,情义超友情! 
                                军民鱼水情
       在宽敞明亮的西昌市委会议厅里,来自五湖四海的老铁们,与西昌市的领导、昔日的老首长以及当地的群众代表,欢聚一堂、畅谈往昔,共同追忆曾经的峥嵘岁月!席间,年过八旬的老首长坚持站着唱完自己重新填词的《我和你》,老铁们追忆着“彝族同胞奋不顾身保护被^造**派追杀的铁道兵战士”,“彝族同胞与铁道兵比喝酒和打球而赢得平局”,通车时军民共同高歌的《卡沙沙》以及席间军民一起唱起《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等等,忆往昔、看今朝,无不充盈着永远的军民鱼水情和浓浓的彝汉一家亲! 
      无论是活动前,还是座谈会期间,当地的退休老法官、西昌市朱熹文化研究会会长晏能康先生,为铁兵重走成昆线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为系列活动组委会与当地政府牵线搭桥,并为每一位老铁道兵能尽快拿到满意的合影照片而辛勤劳作,无不彰显出其对昔日将一腔热血和美好青春奉献给大凉山的老铁们的一份真挚的情谊!还有能歌善舞的政协主席罗开莲阿姨,一首悠扬深情的《留客歌》唱出了西昌人民的共同心声;热心指路的当地老百姓,回忆四十年前成昆铁路通车之时和四十年来生活的变化,话语之间无不包含着无限的感激之情和幸福之感!
如此种种,不甚枚举!唯有这份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在每一个老铁心中历久弥新,在广袤而美丽的大凉山间不断传唱!
                                    凉山故乡情
      当年的老铁们,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为建设凉山做出了巨大贡献。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为凉山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在四十年之后,他们又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第二故乡。从踏上大凉山这片热土之时起,我和老铁们就一起不断地被感动着。特别是,老铁们不仅感叹大凉山的风景,幽远而美丽依旧,更感叹西昌市城区,旧貌换新颜的大变化;不仅惊叹安宁河畔,物产富饶依旧,更惊叹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令国人自豪不已的高科技;老铁们曾流连于高原珍珠的邛海之滨,更感激当地政府对安葬长埋于此的战友的烈士陵园修缮一新;也曾驻足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更难忘当地人对老铁们真挚的兄弟情谊:
      “欢迎你们到家了!也欢迎你们将来再回来看看!”年轻有为的当地企业家邝冬云先生不辞辛苦,一路冒雨全程陪同我们走成昆铁路德昌段,表现出当地人民对把凉山视为第二故乡的铁道兵的深情厚谊。
老兵蔡方鹿与当地企业家邝冬云(右)在成昆铁路德昌段合影
      “西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也是我们永远的故乡!大家时刻关心着凉山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 此番老铁们与久居的凉山人的对话,其实就是一番漂泊在外的游子与家人的对话,其间所饱含的那份共同的浓浓的凉山故乡情跃然纸上!
      搁笔之时,我也深深地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是一种让身在五湖四海的一个个、一批批的老铁们所魂牵梦绕的真挚情谊!
 
                                                                                                  【作者为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