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综合资料/

铁道兵历史资料影片《铁道兵之歌》解说词(13—14)

作者:马怀金 发布时间:2019-06-27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作者马怀金战友简介 :1949年3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1970年7月入党,1974年1月在铁道兵第十九团提干,历任战士、排长、干事。 马怀金与袁厚春、石学海战友创作的报告文学《我为祖国造大梁》,1972年发表在《解放军文艺》复刊第一期,产生过军内外轰动。 19
  铁道兵历史资料影片《铁道兵之歌》解说词(13—14)(图1)作者马怀金战友简介:1949年3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1970年7月入党,1974年1月在铁道兵第十九团提干,历任战士、排长、干事。
  马怀金与袁厚春、石学海战友创作的报告文学《我为祖国造大梁》,1972年发表在《解放军文艺》复刊第一期,产生过军内外轰动。
  1978年调入铁道兵文化部,曾任干事、电影摄制组编辑,主要作品是参加了三部纪录片的摄制,均担任编辑并配解说词,即:反映48团军需股在青藏线上保证和改善部队生活的“高原军需股”(中央电视台播出);反映铁道兵部队抢修被洪水冲毁宝成铁路的纪录片“蜀道重开”;反映铁道兵部队修建引滦工程的“引滦入津”纪录片。铁道兵撤编后,在善后编辑制作了反映铁道兵35年历史的文献纪录片“铁道兵之歌”并配解说词(共100分钟,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1985年调入总政宣传部编研室(同时又是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委会办公室),先后任干事、副主任(副师、大校),军委下文批准作为专家任军委史料丛书审查小组成员。参与起草中央和军委等主要领导关于军史纪念活动的部分讲话、文章。参与军委批准立项由全军各大单位共同编纂的三大系列丛书的编纂工作,即:“当代中国。国防军事卷”18卷,已出版;“解放军高级将领传”30多卷,大部出版;“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60多卷,400多个分册,4亿多字,大部出版,其余正在编纂)。主要工作是参与制定编纂规划和编纂规范要求,组织指导全军各大单位编纂,组织专家审查定稿,交付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此外,2014年还为铁道兵纪念馆 的历史展览编写了解说词。2004年退休。
  马怀金战友是军委任命的军史资料丛书专家委员会10名顶级专家之一,由他负责编撰的军史丛书,相当于我军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最全面、最权威。在目前已出版的3亿多文字的丛书中,约2亿字是他负责编撰的。
  马怀金战友也是目前掌握铁道兵历史资料最全面的专家之一。“兵改工”时,他撰写了从铁道兵成立到撤销35年光辉历史的历史资料影片《铁道兵之歌》,时长100分钟,并配以解说词,交由八一电影厂制作出品。因身体原因,目前只能每天整理发表部分内容,共约20篇左右,由翟基生战友每天转发群里。他的帖文,既是美文,也是珍贵史料,对铁道兵战友网站、公众号及热爱铁道兵的老战友们都是极其珍贵的。让我们共同期盼吧!

  原铁道兵文化部马怀金干事留言:

  亲爱的铁道兵战友们:
  今年7月5日是铁道兵成立71周年纪念日。近年来战友们对曾经点燃过自己青春之光的战斗集体——铁道兵,怀着一种特别真挚、特别火热的眷恋情感,这也强烈的感染了我,激励了我,激发了我为弘扬铁道兵的光辉历史和崇高精神尽自己棉薄之力的责任感。
  1982年铁道兵撤销以后,我调总政宣传部工作之前,曾于1983年至1985年在铁道兵善后机构工作,在此期间,根据善后领导的意图,我从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搜集了大量关于铁道兵历史的电影资料,并参考《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铁道兵卷(当时正在编纂)等有关资料,编辑了一部反映铁道兵从成立到撤销35年光辉历史的历史资料影片《铁道兵之歌》,时长100分钟,并配以解说词,交由八一厂制作出品,发当时铁道兵善后机构所属单位和铁道兵指挥部所属师级部队放映。
  2013年罗光明战友推荐我为铁道兵纪念馆改写了关于铁道兵历史展览的解说词,翟基生战友去年就鼓励我将该片发到群里,但因篇幅太大,图片资料浩如烟海,以我之低能,实在无法搬入微信,甚觉遗憾。今年我犹豫再三,决心以铁道兵担负的重点任务为线索,大体采用时徑事纬的叙述方式,将影片中部分解说词分成若干专题,跳跃性的呈现给铁道的的战友们,这就是搞这个铁道兵历史资料影片《铁道兵之歌》解说词摘编的初衷,如果能让战友们从中大致了解铁道兵载入史册的光辉历史和可歌可泣的战斗风采,吾愿足矣。


铁道兵历史资料影片《铁道兵之歌》解说词(13—14)(图2)铁道兵历史资料影片《铁道兵之歌》解说词之十三
——修建通往世界屋脊之路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安排和中央军委指示,在西南铁路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后,铁道兵的任务重点开始转向“三北”方向。1978年,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增加员额4万人,以充实担负青藏、南疆两线施工任务的4个师,铁道兵总定额达到38万人。
  青藏铁路是我国第一条通向世界屋脊的高原铁路,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到西藏拉萨市,全长2047公里,其中西宁到克土已建成通车。新线分两期建设(第二期工程修建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时间据情而定),第一期哈尔盖至南山口段(原定至格尔木,1977年确定延长到南山口),长683公里,地处青藏高原北缘,温差大,冬季长,气候恶劣,沿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施工难度大。铁道兵确定了一次部署,分期上场,逐段延伸,积极组织机械化施工,尽量减少兵力投入的原则,全线部署第7师、第10师,并抽调独立汽车团、独立机械团部分连队和直属通信工程第3营配属施工,两个师于1974年和1975年陆续开工(其中第10师部队曾于1959年和1962年为修建青藏铁路两次进军青海,此为三上高原)。所有施工部队统由铁道兵西南指挥部组织指挥。根据中央军委批复,同年10月该指挥部改称铁道兵第1指挥部,移驻青海。
  哈尔盖至南山口段,行经青海湖北侧,穿越柴达木盆地,大部地段处在3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严重缺氧。由于缺氧,一般平原地区生活中不成问题的事,在这里都会成为严重的困难,单就烧不开水,做不熟饭,开始的时候就曾经给了部队很大的困扰。他们反复试验,研制出大型高压锅,才解决了吃熟饭问题。没有青菜,他们几经失败,硬是在三四千米的雪山上用塑料大棚,留住了一片春色,一年四季青菜不断。
  在青藏高原,解决生活之难已属不易,而要攻克施工之难更是难上加难。坐落在海拔3680米、全长4009米的关角隧道,应该算得上世界铁路施工的第一高度,是控制全线工期的“卡脖子”工程。这里多处断层切割,石质破碎,地下水昼夜喷涌,最多可达万余吨。五十年代铁路局曾开工修建,经济困难时期停工封闭。铁道兵部队开工后,仅前期清理就用了1年半的时间,先后处理大小塌方130余次。最大的困难是空气稀薄,据科学部门测定,隧道内缺氧程度大体与海拔5000米的高山相当,火柴划不着,打火机打不着,几乎每天都有人在洞内昏倒,扶到洞外,稍一清醒又返身进洞施工。有一次隧道大塌方,一下子堵住了127人,连周总理都惊动了。在救人第一的口号感召下,各级领导率领部队排险情,闯难关,终于化险为夷。不难想象,施工部队为打通这座高原长隧,在险象环生的环境里,连续奋战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柴达木的盐湖,号称天然“聚宝盆”,富含钾、纳、鎂、钙、碘等多种稀有元素,仅察尔汗盐湖食盐的储量据说可供全世界食用1000年。然而,要在浩瀚的盐湖修铁路,却是摆在施工部队面前的崭新课题。这里有密布的岩溶溶洞,有硬似花岗岩的岩盐,还有状似海绵、质地松软、稍一晃动就会下陷的盐地。施工部队勇敢接受盐湖的挑战,他们身居盐块垒砌的“盐宫”,顶住盐卤极强的腐蚀,吃着从外地运来的脱水菜,呼吸着带有咸味的空气,夜以继日,展开了一场以沙石治盐的顽强战斗!他们先用机械压实地表盐壳,再挖掉盐壳回填砂石料,打挤密砂桩处理基底,然后在湖面中上铺筑路基,战士们称这样的路基是看不见桥墩的“砂桩盐桥”。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施工部队在32公里的盐湖区和57公里的超重盐渍土地段,共打进挤密沙桩5.7万根,挖掉盐壳,回填片石、卵石6.4万立米,奇迹就这样诞生了,一条不见晶莹桥墩的“万丈盐桥”横贯在浩瀚盐湖,别开生面,世所罕见,把它列为世界之最当不为过。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要说环境最艰苦、任务最艰巨的还要数在风火山冻土地段进行施工试验的部队。风火山空气稀薄、气候严寒,素有“冰雪仓库”之称,这里“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情况瞬息万变,常常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为了获得有价值的高原施工经验,铁道兵在海拔4750米的唐古拉山口建立起试验场,试验部队不顾严重的高山反应,头晕脑胀,心慌气短,指甲下陷,心脏扩大甚至移位,三上高原,坚持试验,用他们的无私奉献,换来高原铁路施工极其宝贵的科学数据。
  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于1979年9月铺轨到南山口。正是这些高原筑路人多年扎根高原,艰苦奋战,才向世人奉献出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和自豪!


铁道兵历史资料影片《铁道兵之歌》解说词(13—14)(图3)铁道兵历史资料影片《铁道兵之歌》解说词之十四
——穿天山,跨戈壁,南疆筑大道

  几十年来,铁道兵部队就是党和人民的“铁拳头”,哪里最困难、最艰险、最关键,就把他们挥向哪里。他们不停歇地向着险山恶水,向着戈壁荒滩,向着没有铁路的地方挺进,手牵两根钢轨,肩头扛着帐篷,把家安在高山峡谷、安在云海之间、安在戈壁大漠。有人说,那低矮破旧的帐篷已经变成铁道兵之家的代称,也是铁道兵独特的富有诗意的象征。你看,那一群群被风霜雨雪漂白的帐篷,在沙漠荒原,她们像不像升腾在地平线上饱含雨露甘霖的白色云朵?在大兴安岭那绿色宝库的滚滚碧涛中,她们像不像新时代筑路人的点点征帆?在天山的遥遥雪线之上,她们像不像迎风斗雪不屈的雪莲?一代又一代铁道兵,扛着他们的“家”,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把智慧和汗水洒遍了祖国的四野八荒!今天,他们又走向了祖国浩瀚的西部边陲。
  南疆铁路的开山炮声伴随着帐篷城的兴起爆响了。这里将要修建的是一条横贯天山、沟通南疆地区与内地联系的一级铁路干线——南疆铁路第一期工程吐鲁番至库尔勒段,这条铁路,从兰新铁路吐鲁番车站起,经托克逊、鱼儿沟、越天山奎先达坂分水岭,过巴伦台、和静、焉耆,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全长477公里,沿线两头平坦,中间陡峻,自然和地质条件较差,气温变化大,即使是夏天,从各个施工地点去一趟乌鲁木齐,须经滚烫的戈壁和寒冷的冰雪达坂,一天就能体验春夏秋冬的不同滋味。铁道兵第5师、第6师,第4师的第19、第20团,独立机械团,直属通信工程营以及部分地方施工队伍,共同担负施工任务,由铁道兵统一归口。为加强施工领导,铁道兵于1974年2月在阿拉沟设立了南疆铁路建设指挥所,1975年10月,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东北指挥部进疆,改称铁道兵第2指挥部,统一指挥南疆铁路施工。同时撤销了南疆铁路建设指挥所。
  施工部队首先闯过了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盆地。这里是全国陆地的最低点,其底部低于海平面150多米,也是全国几大著名“火炉”中热度最高的一个,当年唐僧西天取经难以逾越的“火焰山”说的就是这里。年降雨量只有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春季常有12级大风光顾,夏天地表温度可达六七十摄氏度,而且昼夜温差极大,“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的说法毫不夸张。施工部队在这“天上无飞鸟,地面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火洲”上筑路架桥,胶鞋烤变了形,脸部晒脱了皮,嘴唇干裂出血,食欲和体重急剧下降,但铁路依然迅速向前延伸。
  如果说吐鲁番的“火焰山”像一团燃烧不尽的大火球,那么天山奎先达坂垭口就是永不开化的大冰窖。奎先隧道就坐落在这个大“冰窖”上,海拔3000米,全长6152米,是全线的“卡脖子”工程。这里四季飘雪,严重缺氧,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担负开凿任务的是一支常年在南方钻深山、攻长隧的“尖刀部队”,开凿雪山隧道的战斗,着实让他们领略了不一样的天山风采。这里水不到70摄氏度就开锅,饭菜煮不熟,氧气供应极为苛刻,使人头发脱落,指甲凹陷,胸闷无力。更严重的是,开工就遇上730多米的冻土地带,炮眼里流出的泥浆很快就变成冰疙瘩卡住风枪的钻头,让你动弹不得。导坑里到处挂满了千姿百态的冰凌,棉作业服被汗水和冰水打湿,一出洞口就会变成“冰盔银甲”。但困难再多也挡不住这把不卷刃的“尖刀”,仅用3年时间,他们就凿通了这座天山隧道。
  线路穿过奎先隧道后,沿乌拉斯台沟迂回展线,走出了巍峨险峻的天山山区,进入野旷天低的焉耆盆地。你也许还记得《西游记》中“猪八戒大战流沙河”的惊险情节吧,这个神话故事至今依然在这里流传,这应该不完全是作者的杜撰。据说,古称流沙河的就是南疆焉耆盆地的开都河,一到汛期,借着肆虐的洪水,开都河会像脱缰的野马,浊浪滚滚。施工部队依靠集体智慧和顽强的奋斗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制服了数不清的狂风恶浪,终于在宽阔的河面上,打下72根30多米深的钻孔桩(每个桥墩钻6个直径1.1米的钻孔桩),12个高大威武的桥墩托起了这座全长438米的开都河大桥。
  1979年11月,南疆铁路穿越巍巍天山,铺轨到南疆重镇库尔勒,为亘古沉寂的戈壁大漠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南疆铁路第一期工程经国家组织初验,认为全线选线合理,设计适当,施工质量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和战备需要。
  





.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