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襄渝·50】/

【襄渝·50】风景线(上篇)——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25

作者:常扬 发布时间:2020-09-07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风景线(上篇)【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25)】 作者:常扬 美篇编辑:宝平 【编者:风景线,专门讲述三线学兵连女学兵的感人故事。读罢,使人泪目】 试问古今中外,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有过女人打隧道?没有,绝对沒有! 是当年的女学兵填补了这个空白

作者:常扬

美篇编辑:宝平

 

【编者:风景线,专门讲述“三线学兵连”女学兵的感人故事。读罢,使人泪目……】

 
【襄渝·50】风景线(上篇)——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25(图1)

  

  试问古今中外,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有过女人打隧道?没有,绝对沒有!

  是当年的女学兵填补了这个空白,开创了女人进隧道的历史。她们用超人的胆略、巨大的付出,在以男性为主的世界里筑起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10团学兵20连是第一个进隧道的女子连。

  这个团仅有一个女学兵连,可谓男人圈里的宝贝,团里尽可能地照顾她们,但干起活来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她们见运送沙石的车辆紧张,干脆挑着沙石送往隧道。第一次走进女孩子心目中的神秘世界,不免兴奋和新鲜,她们叽叽喳喳说个沒完,但龇牙咧嘴的怪石很快将她们的新鲜感吞沒。越向深处越难走,脚下不平,眼前昏暗,吓的她们扔了筐子蹦着走。领队的蹦,后边跟着蹦,那阵势像一群受惊的青蛙。到了施工地点,她们被一种从未见过的场面震慑了,男学兵像机器人一样快速合浆,发狂似地打被服,上面还站着一个人,拿着她们叫不上名的长棒来回戳动。干活的所有人的脸上身上全是水泥,衬着她们严峻的表情,真像雄壮的武士。历来崇拜英雄的女孩子不由生出一种倾慕之感,也渴望投身到这个真正的战场。

  她们向团部递上强烈要求进隧道的决心书。

  团长说:“那里危险。”

  “能来三线,就不怕危险!”她们振振有词。

  团长知道拗不过这些倔强的女孩,就退一步说:“可以满足你们的要求,但只限于合浆运料。”

  团长的决定也许是随意的,但这正是开创女人打隧道的历史性决定;女学兵的决心也许出于好奇和冲动,但她们竟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打隧道的娘子军!

 

  洞外运料算是打隧道的附属工作,但对女孩子来说则要付出比筛沙石大几倍的体力。三个人推着满载300斤沙石料的推车,迅速跑上15米高、20米长的斜坡道,然后运进洞内。力量小了不行,力量不齐也不行,速度慢了更不行,这三者哪个达不到,就会翻车、倒退或把她们撬起来。一次,大部分女学兵都到洞内施工,刘小霞和杨玉琴俩人推辆车,当她们鼓足力气推到坡的中央时,却怎么也推不动了,载重的车猛然向下退。略有松懈,要么前功尽弃,要么把人顶翻。这两种意外都不应在她俩的身上发生。别看刘小霞个头低,但她倔犟得得!军代表进校选学兵时,嫌她的身高不够标准,不要她,她天天坐在军代表屋外的台阶上“示威”,硬是感化了军代表。到三线后扛柴,她从6米高的桥上摔下,头上缝了7针,伤口还未愈合,她就要求出院,大夫不同意,她“绝食、罢睡”。大夫无奈,给她出了道难题:“你若能把那堆煤运到屋里,放你走。”刘小霞凭筛沙练出的功夫半小时就运完了一吨煤。大夫本是好意,心想她绝对干不了,没料到看着不起眼的女子竟这么能干,只好无奈地兑现了承诺。杨玉琴也是个说一不二的倔女子,刚到三线,她凭着一股热情为大家读书念报、打洗脸水,日子长了就是对意志的考验,下工回来再劳累,她都没有停息过。她患胃痉挛,夜里常常疼得在床上打滚。她怕惊动别人,悄悄地在屋外坐到天明,照旧随大伙上工。一次发烧40度,她默默地为连队背桔子,30里山路飘飘荡荡地走完,不知摔了多少跟头。

 
【襄渝·50】风景线(上篇)——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25(图2)

  共同的性格使刘小霞和杨玉琴成为进隧道的积极分子,那么,怎能让车在她们手中不倒退呢?怎能在男学兵面前不出丑呢?只见杨玉琴把腿伸到车轮下,死死档住下滑的车。然而,倒退的车重力太大,根本不是一个女孩子的腿所能阻档,它继续向后退,杨玉琴寸步不让,使车轮压在她的腿上。再不加把力就前功尽弃了。只见刘小霞倏地跪下,用整个身子档住车轮,杨玉琴腾出手,紧急撑住车帮。化险为夷的车在洞里出来的战友帮助下推进去,及时供应了施工。

  人工合浆对男学兵来说都是重体力劳动,何况女学兵。但她们心细,肯动脑筋,采取传送式合浆法,即第一组8个人搅拌一遍,迅速翻到第二组,第二组搅拌后再给第三组,反复四遍后,绝对是稀稠均勻、质量达标的合格材料。而且,这种办法速度快,效率高。据当时统计,她们10个人每工班可搅拌水泥、沙石混凝土110盘,比搅拌机的工作量还大,与男学兵不相上下,共使用水泥180吨,沙石80方。而她们的生理条件与男学兵相差悬殊,体力无法和机械相比,可想她们付出了何等巨大的代价。她们常常身穿雨衣在水泥里来回滚动,以此保证搅拌的质量。一个班下来,水泥凝固全身,行动不得,靠同伴敲打一阵后才能走回去。

  夜里,浑身发烫、发软、疼痛难忍,实在不愿再进隧道了。但是,海口已经夸下,任务已经定死,沒有后退的余地了。

  她们不但没有后退,还知难而进,亲身体验打拱的艰辛和激烈。

 
【襄渝·50】风景线(上篇)——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25(图3)

                                二

  开创隧道掘进的是月河岸边的两个女子连——53团学兵1连和3连。

  她们同住月河岸,像两朵竞相开放的并蒂莲。一到三线,两个连就展开方方面面的大竞赛,优胜红旗轮番夺得。当3连神气活现地要下修建月河大桥的任务后,1连也傲然挺进长枪岭隧道。

  她们一进洞就接手刚刚炸出的石渣。石渣大小不一,七扭八歪,足有小山高。姑娘们一时无法下手,副连长黄怡沿石渣堆转了一圈,迅速安排:“快!把大的掀到一边,扒小的,一班用耙子,二班装筐,三班传递,四班推斗车。”姑娘们立刻听令分工,有条不紊地干起来。

  扒渣的人俯在石堆上,快节奏地向下扒,后边的人扶着筐子,满了即向后转。端筐的人转身递给下一个人,然后传送到斗车里,整个过程不足一分钟,它要求眼尖手快不直腰,十个轮回使姑娘们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腰疼得像针扎,而石渣仅仅削掉一个角。宣传员李晓华立即现场鼓动:“加油干呀!不直腰呀!”“手拿月牙耙,心想亚非拉!”

  于是,五州四海在她们心中奔涌,神圣的使命使她们干劲倍增。6小时,她们以一种姿势扒完小山似的石渣,并学会推斗车。

  下班路上,她们累得形如醉汉,前倒后歪。副连长黄怡想了个法子,她睁着眼睛走在前,其他人手拉手紧随其后,于是,她们就能闭着眼睛睡一路。

  扒渣的速度直接关系着隧道的掘进,为此,女学兵常常在刚刚爆破就冲进隧道。一次,她们刚进洞里,闻到一股呛人的硫磺味,很快有人晕倒,其他人上去搀扶,也晕倒了,瞬时倒了一大片。若这样躺下去,严重中毒,后果不谌设想。幸好男学兵从上道坑下来,两人小心翼翼地抬一个,运向洞外。

  洞外空气新鲜,姑娘们很快苏醒过来,又像没事似的走进隧道。

  长枪岭隧道石质风化,塌方频繁,偏偏在这个时刻让姑娘们遭遇了。刚要扒渣,塌方开始了,沒有及时撤离险情的魏凤香和几个男学兵被压在石头下,跑出去的人又返回来抢救。她们用双手扒出自己的战友,也扒出了53团男学兵1连副连长祝和平。他感恩地说:“是你们救了我一条命。”

  1972年8月,咽喉工程月河隧道吃紧,月河岸边的两个女子连共同进入她们期盼已经的主战场。

  狭路相逢,两个对手的竞争趋向白热化。1连一个工班扒40车渣,3连就鼓着劲达到50车,而且她们进隧道晩,超越对方的愿望几近狂热。为了加快速度,她们把簸箕往腿上一靠,几耙子就装满,然后头都不抬地接着向扔来的空簸箕里扒。节奏如飞似箭,这就难免伤人,不是扒旁边人的手,就是让滚石砸了自己的脚。王天平感觉自己的脚被重重地压了一下,紧张之中又麻木了,待会儿,鞋里湿淋淋、黏糊糊的,疼得钻心,挥耙子的速度也不由得变慢了。她只有退下来脱掉鞋,翻过一倒,竟是一大摊血水,原来大脚指头被砸扁了。

  在机械式的劳动中,女学兵除了自己眼睛底下的活儿外,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当卷扬机的铁钩从道坑落下时,她们浑然不知,竟把张晓玲高高吊起。张晓玲失声大喊,上边的人才慌忙刹住。战友们扶下张晓玲继续干活,似乎刚才什么都没发生。

  这一天,她们创造了运渣58车的记录。

  女孩子小脚纤秀,却统一穿上42号的大胶鞋,行路难兔蹒跚,尤其在放炮撒离时,更是步履维艰。一次,下道坑点完炮,通知在场人撒离,当其他人跑到洞外时,外号“蚂蚱”的李美贤拖着一双大胶鞋落在后面,慌乱之中她一脚踩空,整个人顺着连接上下坑道的漏斗向下落,她本能的乱抓,抓住了运渣的轨道。下坑道的导火索喷着火花,烟雾弥漫,李美贤已闻到浓烈的火药味。如果松手,她17岁的生命将葬身于万炮之中。求生的欲望使她紧抓不放,并拼命疾呼。喊声唤来点完炮的铁道兵,他们迅速跑来,像拨葱一样,把李美贤拉来,并驾着几乎昏厥的她撤出洞外。

 
【襄渝·50】风景线(上篇)——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25(图4)

  大难不死的李美贤从惊怕中清醒过来,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家。李美贤有一个贫穷而和睦的家,全家7口人仅靠父亲五十多元的收入维持生活,这种家境只能给李美贤一个瘦弱矮小的身体。铁道兵选拔学兵时,自然看不上她。但这是工作的机会呀,再苦再累总能顾住自己,给父母分忧。为此,她费尽周折来到三线,争先恐后地为父母争光,并从每月可供个人支配的13元补贴中寄回10元,给弟妹交学费。假若李美贤遭遇不幸,她的父母和弟妹如何接受得了?

  李美贤边想边哭地回到连队,正好听到连长在大会上做今天施工的总结讲话:“如果不是铁道兵抢救及时,我们现在就要开李美贤的追悼会了。”

  李美贤愈加难受,战友们抱着她泣不成声。这样的经历谁都可能遇到啊!

  就在此后的第三天,杨春英刚由隧道向外走,塌方掀起的风尘把她推倒,战友们以为她出事,大喊:“春英!春英!”杨春英抖抖身上的碎石说:“我没事,是我们排长压在了石头下。”大家这才想起排长赵秀丽刚才就站在杨春英身旁,便叫:“排长!排长!”压在石下的赵秀玲微弱地应了一声。大家立即抬那块石头,但石头太大,女孩子根本抬不动,急得他们有的趴在石头上哭,有的跑到里边叫人。几个铁道兵战士匆匆赶来,撬起石头,拉出奄奄一息的赵秀丽。还算赵秀玲幸运,她正好压在石缝间,仅断了肠子。

  凶险面前,两个女学兵连的竞争仍在继续。

  扒渣难决胜负,她们就向女性的禁区深入:打风枪。

 
【襄渝·50】风景线(上篇)——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25(图5)

  按规定不允许女学兵打风枪,但每天与风枪手近在咫尺,看着眼馋啊!学兵1连大个头康选民和杜新平乘风枪手休息时,相互示个眼色,跑到掌子面前,抱着风枪比试。男学兵本来就喜欢与女学兵在一起干活,不但不干涉,还手把手地言传身教。好像有一种心理感应,男学兵略加指点,女学兵就学会了。尽管是两个人抱着一杆风枪,总算揭开了女学兵打掘进的序幕。

  后来,男学兵干脆主动让她们打,逐渐约定俗成,康选民等八人成了专职风枪手,配合男子连打掘进。

  学兵3连程金娥的风枪技术绝对与男学兵媲美。

  她是一个在歧视、冷遇中长大的苦孩子。父亲因在解放前办厂,解放后就沒停过改造和服刑,母亲只好四处打工养活10个孩子。程金娥从记事开始就饱尝精神的压抑和生活的贫寒,但也磨练出一副抵抗命运的健壮身板。

  这身板在三线派上了用场,她也把这里作为重塑自我的精神家园。性格在重活、累活中变得开朗,开朗的性格更使她身先士卒、勇桃重担。挖沙石,大块石头肯定是她搬;扛水泥,别人一袋,她必须两袋,从此有了“大力士”的美名。国庆节放假,她主动要求在隧道值班,就在这时,来了10卡车水泥,卸车的民工已放假,她与9个同伴在没有任何命令和动员的情况下,挑起这副重担。她们连续搬运10小时,将100吨水泥全部卸完,并把杂乱无章的水泥库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完活,一个个成了彻底的灰姑娘,身上是水泥,脸上是水泥,头发被水泥凝固成硬块。没有热水洗,程金娥提议道:“咱们下河吧。”

  10月的汉江已经很凉,冷风一吹还有些瘆人,姑娘们犹豫着不敢下去。程金娥扑通一跳,悠然自得地游起来。她的举动给同伴极大鼓舞,她们纷纷下水,舒心地洗,痛快地闹,所有劳累消除殆尽。

  这样的性格注定不会放过风枪。

  别的女孩子两人打一杆风枪,程金娥一人操作一杆。第一天震得五脏六腑翻江倒海,第二天就凭着她的力气和技巧把风枪制服得老老实实。掌子面的中心能打,下面能打,高处也能举起风枪打出两米多深的炮眼。

  那滋味真不好受。落下的石渣眯住眼睛、堵住鼻孔、塞满耳朵、飘拂全身。下工后,除了牙是白的外,整个人俨然一块岩石。

 
【襄渝·50】风景线(上篇)——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25(图6)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