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襄渝·50】/

千里秦巴贯长虹——纪念征战襄渝50周年

作者:铁13师62团王喜良 发布时间:2020-12-14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20世纪60年代中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面临现实威胁。党中央毛主席以国家长远发展战略为导向,从备战的需要出发,发出了建设大西南的伟大号召,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就此拉开帷幕,一大批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和高校由东部(一线区域)
  20世纪60年代中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面临现实威胁。党中央毛主席以国家长远发展战略为导向,从备战的需要出发,发出了建设大西南的伟大号召,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就此拉开帷幕,一大批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和高校由东部(一线区域)向中西部(三线区域)迁移。在这个大背景下,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襄渝线(襄渝铁路)于1968-1970年分段开工建设。
 
  (一)征战襄渝
 
千里秦巴贯长虹——纪念征战襄渝50周年(图1)  襄渝线东起湖北襄樊(后更名襄阳),西经陕西安康,南至重庆,全长915.6公里,新建正线859.6公里。正线所经地域为绵延千里的秦巴山地,北有秦岭横亘,南有大巴山阻隔,汉江河谷自西向东穿过,两山夹一川的地势显著,自古以来陆路通行极为不便,横贯东西的汉江是水上通往江汉平原以及中原大地的主要通道。在这无边无际的崇山峻岭中筑起一条钢铁大道,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奉命承建襄渝线,沿线摆开8个师、6个师属团、两个独立团的23万兵员;鄂、陕、川(含当时的省属重庆)三省共组织约60万民兵队伍配合部队施工,其中陕西省因民兵缺额而动员了25800名初中毕业生组成141个民兵连(简称“学兵连”)进入襄渝线直接归部队指挥管理。一幅千军万马战襄渝、军民携手筑坦途的恢弘画卷逐步展开。
  具有“铁血雄师”美誉的铁13师,携援越抗美的雄风从越南回国不久即再战襄渝,受领东西两段线路先后开工。东段从湖北莫家营至文畈45公里,投入4个团(61、63团及配属13师指挥的铁2师8、10团),兵力1.7万,湖北民兵3.6万;西段从湖北胡家营至陕西松潭沟41公里,投入4个团(61、62、64团和新组建的65团,其中62团的管段从湖北胡家营至陕西白河,线长约10公里),兵力达2.3万,配属湖北、陕西两省民兵6万。
  东段线路于1969年4月中旬全面开工。为实现上级“一年抢通一段”的要求,部队克服了工期紧、劳力缺、运输难的困难,组织重点突击、协同会战,16个月完成主体工程。千里秦巴贯长虹——纪念征战襄渝50周年(图2)
  西段线路于1970年4月开建重点工程,8月全线展开。西段线路沿汉江峡谷延伸,一边是滔滔江水,一边是绵绵山峦,地质复杂,沟壑纵横,交通不便,物资短缺,施工难度极大。13师官兵和广大民兵齐心协力,夜以继日地苦干加巧干,大搞技术革新,创造了隧道施工“秋千锤”和“滑锤”打眼的新方法,突破了设备不足、人工不足的瓶颈,提高工效八倍多。13师两万多官兵和数万民兵鏖战两年半,一座座山体被凿通,一个个桥墩刺向苍穹,大桥接着隧道,隧道连着大桥,于1972年9月完成主体工程。
  13师在襄渝线担负的东西两段线路分别于1970年底和1973年3月中旬完成铺轨,长长的铁路宛若长长的纽带,把一座座山峰和一道道沟壑串连在一起。两段工程全长86公里,其中桥梁66座,隧道32座,桥隧折合单线长41.2公里,占两段全长49%,13师全体指战员交出了一份战果骄人的答卷。
  襄渝铁路全线横穿武当山、白云山,越过华蓥山、中梁山,一跨嘉陵江,三跨汉江,七渡将军河,九越东河,三十三过后河;全路建桥梁716座,隧道405座,桥隧折合单线长400公里,占正线总长的46%。铁路沿线山高谷深、地势险峻、交通闭塞、人烟稀少,有300公里施工地段不通公路、不通电力,施工环境之险恶、条件之艰苦、任务之艰巨,常人难以想象。英雄的铁道兵创造了许多工程奇迹,牺牲了数百年轻军人的宝贵生命,在千里秦巴山地筑起了一条钢铁长虹!
 
  (二)追忆襄渝
 
  我们初到襄渝线是1972年的隆冬岁末。江西上饶地区近千名青年满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告别了家乡和亲人,应征入伍到达了鄂陕交界的铁道兵13师62团,其中二百多人分到新兵五连训练营地——陕西省白河县。
  白河县地处陕南大巴山区,汉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横穿,东南北三面与湖北相邻,属于秦头楚尾,地无百亩平,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新兵连队0.45元人均日标准的伙食,餐餐白菜萝卜,缺油少荤,生活确实艰苦。
  在一马平川的河滩上,我们每天迎着刺骨的寒风反复操练,走队列、练刺杀、练射击、练投弹,除了枯燥乏味,还考验着每个人的心理与生理承受极限。
  高度集中的军事化生活有苦也有乐。新兵连每晚都有各种活动或学习,时间安排紧凑,不给新战士留出想家思亲的空隙。一首激昂豪迈的《铁道兵志在四方》歌曲天天唱响,伴我们度过了紧张、单调的日日夜夜。
  鄂、陕两省及铁道兵文艺团体常到襄渝线慰问,体现了上级对基层施工部队的关怀,新兵连隔三岔五地列队登山到13师师部观看演出,高水平的节目犹如视觉盛宴,对全体官兵都是巨大的鼓舞。
  历时三个月的新训很快过去了,3月11日,我们被分配到湖北胡家营的62团汽车连。
  胡家营地域属于物资中转中心,北临汉江,江对岸是郧西县的羊尾,62团团部驻地;山上有汽车连和一营三连,山下铁路已铺轨,公路通畅,胡家营站初具雏形,铁路新管处已进驻接管;汽车火车日夜交交织穿梭,军号声、汽车喇叭声与火车汽笛声此起彼伏、响彻山谷,如火如荼会战襄渝的气势催人奋进!
千里秦巴贯长虹——纪念征战襄渝50周年(图3)  我们汽车连的停车场、修理间、连部、三用堂及宿舍分布在不同海拔的山坡地块上,连队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必须上下几道坡。全连住着冬冷夏热的钢架房,吃水用水都靠汽车运送,每个班的帐篷外都摆一个储水的大铁桶。这种情景,部队从进驻襄渝线那天开始就从未改变。
  老班长们告诉我们,襄渝线开工初期条件更艰苦,有的连队营房是自砍竹子、自建竹棚、油毛毡盖顶、泥篱笆作墙;当地水源奇缺,部队、民兵喝不上水、洗不上澡已司空见惯。秦楚边界各县因山高沟深、地少土瘦,生活穷困,素有“郧西三件宝,红苕、黄豆、龙须草”之说,只有新婚才能凭票购买3斤大米……面对如此窘迫的条件,部队一方面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另一方面积极设法解决困难。没有水源就用汽车运水挨着个送到各连队,缺少大米蔬菜就去二百公里距离的谷城、光化(后更名老河口)采购运回,战胜了生活上的一个个难题,为正常展开施工扫清了障碍。
  有的施工路段不通公路,无论是部队、民兵的调入和转移、材料设备的进出、日常生活资料的供应主要靠汉江水运,到码头后再通过人工一点一点搬运到陡峭的山腰工地或营房。这既是历练,也是精神的升华。
  汽车连的宗旨是服务工程、服务部队。大巴山区的山路泥泞坎坷、路窄弯多、山高沟深、地势险要,行车难度大、危险性高。汽车连指战员们凭借平时练就的过硬技术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常年保持安全行车,保障了襄渝铁路工程各种海量的设备、物资供需及时运送到位。每天都有铁道兵“亥2”牌照的军车满载着各类物资,满载着飘扬着“孝感民兵”、“黄冈民兵”旗帜的民兵队伍,川流不息地驰骋于襄渝线。车流滚滚,旌旗猎猎,这气吞山河的场面正是千军万马战襄渝的一个缩影。
  ……
  1973年建军节到来之前,部队告别了襄渝线,转移至北京密云迎战沙通线(后更名京通线),步入了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三)重返襄渝
 
  日月轮替,物换星移。转眼间告别襄渝已近半个世纪,当年那批征战襄渝的年轻军人,早已退出了战天斗地、闯关夺隘的疆场,但对这条横贯秦巴山地的襄渝铁路始终念念不忘,老兵们一直眷恋着襄渝,思念着襄渝,期待着重返襄渝。
  2016年初夏时节,我们江西德兴部分铁道兵13师62团战友结伴重返襄渝线,以此回溯历史的轨迹,重温襄渝的岁月,见证山河的变迁,触摸发展的脉络。
  战友们于4月25日到达白河,寻访了当年新兵连的训练营地,游历了白河县新区和老城,感知了新一代白河人对襄渝线建设者的尊崇和感恩,并亲临了各自曾经朝夕陪伴的老连队旧址。最让我们感慨的是秦楚边区“换了人间”!
  当年白河县城只有一条比胡同更狭窄的小街,汽车无法通行;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和观念、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似乎与山外的江汉平原相差一个时代。如今小城面貌已是天翻地覆、焕然一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大巴山区外的时空全方位对接,神奇的发展变化犹如换了人间!
  白河的年轻人对我们说,白河有今天的成就,襄渝铁路功不可没!是你们铁道兵当年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秦巴山区人民创造了福祉。我深信,年轻人的话语代表了众多襄渝沿线民众的心声!
  我与战友们在四十多年后再次重回胡家营,跨过熟悉的胡家营站铁道,以汽车连老兵的身份重新站立在连队旧址上。此时此刻,我们想到了牺牲在襄渝线上的我团卫生队女兵张爱琴和众多的烈士们,他们把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献给了襄渝铁路,献给了这片浸润着无数战友血和汗的大山,常年守护着襄渝铁路平安畅通……千里秦巴贯长虹——纪念征战襄渝50周年(图4)
  2016年4月26日下午,重走襄渝的14位铁道兵战友离开了白河,于次日清晨到达襄渝线的西南端终点重庆。在重庆合川,我们与分别几十年、全程参与征战襄渝的合川籍老战友、老班长们重逢话旧,共叙当年携手奋战襄渝的峥嵘岁月。
  ……
  一个时代结束了!83万军民征战襄渝铁路已50周年。
  ——襄渝线的贯通,把清末以来多次规划川汉铁路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结束了西部的蜀地没有直通中、东部铁路的历史,扭转了国家安全一旦面临危机只能绕道宝成、成昆两线向川渝腹地机动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三线建设中一批重要大型企业的西迁步伐,改变了川(渝)、陕、鄂边区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局面,带动了千里秦巴山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其意义非同寻常。
  ——继襄渝线之后,铁13师先后参加了京通线(原名沙通线)、京承铁路双怀段的铁路建设,参加了唐山大地震波及的密云水库大坝、天津碱厂、天津盐场等设施的抗震救灾抢险工程,忠实履行了上级赋予“站好最后一班岗”的神圣使命。
  ——1984年1月1日后,遵照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决策,37万现役铁道兵脱下军装集体转业,开启了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的新征程。此后,中国铁建从“巨人的肩膀”上起步、攀登,迅速发展壮大,2019年总资产达万亿、营业收入超八千亿、下辖27个集团公司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实现了高起点、大跨越和大发展。
  ——50年来,穿军装的铁道兵消失了,但铁道兵艰苦奋斗、不畏艰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并将继续传承和弘扬;铁道兵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对越自卫反击战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必将永载史册!
  (本文相关数据、图片参阅《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志》及互联网)
  2020年12月12日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