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友情来稿/

新时代的铁路建设 ——成昆铁路复线德昌隧道参观记

作者:范若男马 峥 发布时间:2021-08-30 点击数: 稿件来源:邮箱来稿 责任编辑:元子

【代编者按】政湖战友好!  现把今年第6篇重走成昆路的“友情来稿”文章发来。这是由我校研究生范若男、马峥两位同学合写的《新时代的铁路建设——成昆铁路复线德昌隧道参观记》一文。该文记述了我们参观成昆铁路复线德昌隧道的经过,展现了现在铁路修建的高科技,与

【代编者按】政湖战友好!

  现把今年第6篇重走成昆路的“友情来稿”文章发来。这是由我校研究生范若男、马峥两位同学合写的《新时代的铁路建设——成昆铁路复线德昌隧道参观记》一文。该文记述了我们参观成昆铁路复线德昌隧道的经过,展现了现在铁路修建的高科技,与我们当年修老成昆铁路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同学们也看到“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隧道的施工仍旧这样艰辛”,而发出“那上世纪60年代的铁道兵们所面临的困难又该是怎样的啊?没有先进机器,铁道兵们靠着人力爆破,凿山,推石,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被国外专家断言为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在山川大地上打通了一条又一条的隧道”的感叹!

  作为现德昌隧道施工单位的中铁建十一局,是原铁道兵一师、登高英雄杨连弟生前所在部队改编的。在参观德昌隧道时。其负责人:中铁建十一局成昆复线峨米段项目党工委书记扈会杰同志一再给我们说,他们中铁建十一局在铁路施工中继承发扬了铁道兵精神,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宝贵财富。同学们听后表示,“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学习铁道兵精神的内涵,同时也要学习中铁建员工对铁道兵精神的继承传扬。当我们面对困难时,要勇于挑战,勇于克服,不断地突破自身;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为祖国的发展、实现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到这儿,我作为一名铁道兵老战士,感到很欣慰!

  现把这篇文章发来,请指正!

  

  谢谢!

  

  方鹿上

新时代的铁路建设 ——成昆铁路复线德昌隧道参观记(图1)

  

  新时代的铁路建设——成昆铁路复线德昌隧道参观记

  

  范若男(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9级研究生)

  马  峥(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9级研究生)

  

  莽莽成昆出大山。我们走进大山,体会老一辈铁道兵奉献之无畏;深入隧道,感叹新时代铁路建设之艰辛。2021年6月23至28日,在铁道兵老战士四川师范大学杰出教授蔡方鹿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等一行21人,开展了以“莽莽成昆路,铮铮铁兵魂”为主题的重走成昆铁路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已是蔡方鹿教授第12年共计138人次带领学生重走成昆路了。作为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我们有幸参与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共计6天,途经德昌、西昌与峨边、金口河等地。6月24日我们在德昌县的社会实践活动安排的十分紧凑,主要有,祭奠铁道兵烈士、重走金沙隧道、采访金沙村村民、参观锦川铁路石拱桥、与当年参加铁路修建的老兵们座谈、参观成昆铁路复线德昌隧道工程等活动。在24日的行程中,我颇有感触的实践活动是参观了中国铁建十一局修建的成昆铁路复线的德昌隧道的施工现场。


  新时代的铁路建设 ——成昆铁路复线德昌隧道参观记(图1)

  师生与中铁建员工在德昌隧道斜井前合影,左十一为扈会杰书记,左十二为蔡方鹿教授,左七为本文作者范若男,右八为马峥


  截至2020年末,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4.63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倍。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可见,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铁路网织编祖国河山,无论去到哪里都十分快捷方便。然而,当我们享受着时代、国家带来的便利时,却很少体会这便利背后的艰辛。此次,我们在中国铁建十一局集团(原铁道兵一师、登高英雄杨连弟生前所在部队改编)成昆复线峨米段项目党工委书记扈会杰同志的带领下,跟随蔡方鹿教授的脚步,深入到德昌隧道施工现场进行了考察学习,了解了隧道修建背后的故事。


新时代的铁路建设 ——成昆铁路复线德昌隧道参观记(图2)

  师生到德昌隧道考察,前排左一为蔡方鹿教授,前排右一为扈会杰书记


  成昆铁路复线是在已有成昆铁路基础上新建或增建二线的铁路线,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云南省昆明市,施工期间称之为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属于快速铁路。其建成通车后,将承担成都至昆明的大部分客运功能,以缓解老成昆线的通行压力。德昌隧道是隶属于成昆复线工程峨眉到米易段的特长隧道,地处凉山州德昌县境内德昌站到米易站区间,全长14365米,最大埋深1000米,为双线隧道。因隧道内存在高压富水区、断层破碎带、高地应力、高地热等不良地质,成为了成昆铁路复线的重难点、高风险、关键控制性工程。扈书记给我们介绍说:“德昌隧道施工难度大,在采取各种先进施工措施的基础上都花费了快5年的时间才实现了德昌隧道的贯通。中国铁建十一局以及各参建单位大力弘扬老成昆路精神,艰苦奋斗,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实现了德昌隧道的安全顺利贯通。”


  跟随扈书记和蔡教授的步伐,我们首先步行进入德昌隧道入口,由于隧道较深,我们并未走远,大致走了一公里。同学们都对隧道中的躲避洞较感兴趣,扈书记为我们介绍,躲避洞的作用主要是检修铁路的工人避让火车。蔡教授身为老铁道兵,对隧道修建的布局是较为熟悉的,看到隧道中的避人洞,不禁感慨万千,说起以前修建铁路隧道时,不仅要修人员躲避的避人洞,还要修马车等老百姓的载具躲避的避车洞,而现在的隧道避洞,比以前更加适用了。一个小小避洞的修建,体现的是国家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出门也不再使用马车,而是人人有机会开上小汽车了。

  

  从隧道口出来后,我们大约乘车半个小时前往斜井参观。在听到参观斜井时,我们都充满了好奇,我们能想象隧道的样子,但是对于我们这些铁路门外汉来说,还是第一次听说斜井,心里产生了疑惑:斜井是斜着进去的井吗?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后来在扈书记的介绍中我们才得知,斜井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可以增加工作面,从隧道的中间地段打进斜井,就可以有四个工作面同时开展施工,大大加快了隧道修建的进度;二是在隧道开通以后,可以作为后续的救援通道。

  

  我们从斜井进入施工现场,环境闷热,飞尘弥漫,时不时响起嘈杂的施工声。蔡老师兴奋地说:“我几十年没有闻到的隧道气味,现在又闻到了!”说明隧道的气味确实与正常空气中的气味不一样。从斜井到工作面的沿途停靠着多辆货车、搅拌机,工人们有的爬上高高的钢架,有的抢修道路上的基础设施,有的在给无碴轨道灌注混凝土,都在忘我地工作。听开车的司机说:“到了夏天,斜井内由于通风不畅,温度普遍较高,最高时温度能达42度。每天要往斜井中运送2、3次冰块,每次10吨。但是冰块对隧道内降温起不了多大作用,不过工人们工作一会儿就能到冰块边休息片刻,也算是有了解热的地方。即使这样,一个班也只能撑两小时。为了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隧道里还加强了通风措施,并设置有应急空调房,以备不时之需。”此时我们方能明白,如今我们便利出行的背后是建设者的辛苦劳作和艰苦奉献。我们不能遗忘这些为祖国建设的劳动者,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飞速发展的经济,没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没有国家的富强。


新时代的铁路建设 ——成昆铁路复线德昌隧道参观记(图3)  

  德昌隧道施工人员工作现场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隧道的施工仍旧这样艰辛,那上世纪60年代的铁道兵们所面临的困难又该是怎样的啊?没有先进机器,铁道兵们靠着人力爆破,凿山,推石,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被国外专家断言为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在山川大地上打通了一条又一条的隧道。蔡教授行走在隧道中,听着扈书记的介绍,感慨道:“过去我在德昌县修老成昆铁路,打了两个隧道都是短隧道,金沙隧道793米,打了两三年。”短短一句话,饱含的是对国家科技发展的自豪和对当年艰苦奋斗的深切怀念。在行走过程中,看到工人们如火如荼的施工场面,蔡教授问到:“现在工人们有没有危险啊?”扈书记回答道:“现在的技术比较成熟了,操作正确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很小,我们目前为止是没有人员死亡的。”蔡教授关心人员伤亡的问题是有原因的,老成昆铁路修建难度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成昆铁路线共计1100公里,30多万筑路大军艰苦奋斗,牺牲了2000多人,平均每1000米就埋两具烈士遗骨。蔡老师对我们说:“那时我们每天施工手脚身上都要被划破,都要见血,流血受伤是很平常的事,如果哪天不见到血反而不正常了。”他的语气平静,像是习以为常,却在我们心中翻起热浪,深受感触,这就是铁道兵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的精神体现啊!

  

  参观完斜井,我们乘车回到镇上。这期间,我不禁感慨万分。虽然铁路修建的技术改变了,然而传承下来的铁道兵精神未曾改变。每个时代都有需要攻克的难关,在上世纪60年代的铁道兵不畏惧自然的险阻,为了国家的发展,扛起了建设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现如今,修建铁路的中铁建的工人们依旧与自然斗争,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洒下自己的汗水。扈会杰书记一再给我们说,中铁建十一局就是铁道兵部队改编的,他们在铁路施工中继承发扬了铁道兵精神,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宝贵财富。身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学习铁道兵精神的内涵,同时也要学习中铁建员工对铁道兵精神的继承传扬。当我们面对困难时,要勇于挑战,勇于克服,不断地突破自身;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为祖国的发展、实现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时代的铁路建设 ——成昆铁路复线德昌隧道参观记(图4)




(责任编辑:元子)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