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战友风采/

李知发——在平凡岗位上赞誉满满

作者:姚尚明 发布时间:2022-11-01 点击数: 稿件来源:徐国伟推送 责任编辑:春伢子

李知发今年76岁,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曾参加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还击两场战争,参加襄渝铁路、兖石铁路、白南公路等多条铁路、公路建设。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本色,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获得“红管家”“硬骨头”“老黄牛”等多项美誉,成为战友和街坊邻里间有口皆碑的十堰好人。

李知发——在平凡岗位上赞誉满满(图1)     

 李知发 摄于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昆河线419大桥  

       李知发今年76岁,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曾参加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还击两场战争,参加襄渝铁路、兖石铁路、白南公路等多条铁路、公路建设。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本色,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获得“红管家”“硬骨头”“老黄牛”等多项美誉,成为战友和街坊邻里间有口皆碑的十堰好人。

  一、连队的“红管家”

  李知发1968年3月应征入伍,新训一个半月,就分配到了正在援越抗美的铁二团十二连铁工班。到达老连队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两书”,即请战书和遗书。一是请求连队把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交给自己;二是遗书一式三份,委托战友代为保存。本人如有不测,请把遗书转交给家人。就在这慷慨而悲壮的气氛中开始了他的不平凡的军旅生涯。

  一天,正在铁炉旁打铁的李知发被指导员找去谈话,拟调他到团公务班工作,征求他的意见。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岗位。但李知发舍不得离开连队的战友,略一沉思说,自己文化低,这工作不合适自己。一不做,二不休,李知发乘机大胆向指导员提出请求:“让我到炊事班工作吧!”指导员认为这个新兵有主见,于是说:“好,好,好,你先回去,等通知吧。”回到班里,老兵们问他指导员找他谈些啥,他如此这般地一一说了。老兵们笑声一片,认为他是个傻瓜,放着轻松体面天天与首长见面的公务员不干,却在施工连队打铁。第二天,通信员正式传达连首长通知:李知发明天到炊事班报到。

  到了炊事班,一切从零开始,毕竟大锅饭大锅菜和小家庭做饭很不同。他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很快掌握了炊事技术。他很少休息,从早到晚连轴转。把食堂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副食蔬菜摆放整齐有序。越南天气炎热,战友们抢修体力消耗大,为使大家吃饱吃好,李知发写信让家人寄来做米酒的曲子和各类蔬菜的种子,用吃剩的米饭或新鲜的糯米做成米酒,同志们喝了甜甜的米酒很是开心。业余时间,李知发都在开荒种菜,东一块西一块荒地在李知发不知疲倦的劳动中开垦出来,撒上辣椒、西红柿、茄子、空心菜种子,浇上水,一两天,嫩嫩的小菜苗芽就长出来了。等待小苗长大后,辣椒、西红柿、茄子苗要进行移栽,这是一道细活,但对于当过生产队长的李知发来说是驾轻就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李知发几乎每天挑着粪桶到厕所挑粪浇到菜地,越南土地本来就很肥沃,加上精心管理,绿油油的菜地一派丰收的景象,尤其嫩嫩的空心菜一茬茬地割下来,战友们吃得都很开心。由于工作出色,李知发在炊事班工作八个月就当了炊事班长。

  十二连炊事班12人,其中10人是1963、1965、1966年入伍的老兵,只有李知发和王林康是1968年入伍的新兵。让一个新兵领导炊事班,是党支部和连首长的一致决定,考虑到炊事班老兵多,抓伙食的副连长和司务长专门到炊事班开了一个会,重点是要求老兵支持李知发的工作。

  “谢谢副连长,谢谢司务长,谢谢各位战友的支持,咱们一起努力,把连队伙食搞好。”没有长篇大论,李知发就用这两句话结束他当炊事班长的就职演讲,正式履行炊事班长的职责。

  铁二团襄渝线的第一个工点住谷城五山区。十二连炊事班人员住在一位老贫农屋内,伙房借用生产队的一间草棚。五山区人民对于刚从援越抗美前线凯旋的子弟兵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经常把鸡蛋、豆腐及各种蔬菜送到连队。这给伙食安排带来很多方便。李知发按照干稀、粗细、荤素搭配精心安排一周菜谱并公示,接着开始忙碌。他为了让值班的战友多睡一会儿,每天早早起床烧水做饭。早饭后洗刷干净,他就开始劈柴,把村民送到炊事班的柴火劈好堆码整齐。为让同志们吃饱吃好,还自办小作坊做豆腐,做泡菜。李知发每天以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老兵,而老兵们更加自觉地支持班里的各项工作。这年底炊事班被评为“四好班”,全团“五好食堂”评比,十二连也名列其中。

  1970年,十二连调到均县六里坪,任务是下坪一号隧道施工。由于工作需要,李知发改行当了材料员。

  十二连材料库有两个点,一个在住地,一个在山上。材料库里品种繁杂,诸如大锤、钢钎、风枪及各类配件,铁锹、铁镐,耙子,筐子、扁担、绳子,手套、垫肩、围裙之类,山上的库里有炸药、导火索。雷管另外单独存放。还有不定期运到现场的填塞木、太平梁以及钢筋、水泥、砂石等材料。

  请领、管理、维护、使用好各种材料,是材料员的基本职责。李知发一到位,就立即全身心投入到这些琐碎而具体的工作中。他花半天时间将材料分类码放整齐,用一天时间将断了柄子的大锤、铁锹、耙子安好柄子,用两天时间将各种材料、工具进行登记并做好卡片。接着,他就推着独轮车,在连队、材料库、工地三点一线来回奔忙,现场需要什么材料、工具,他都会在第一时间送到。工班四班倒,他往往是连轴转。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对李知发来说,已经习惯了。

  为厉行节约,克服浪费现象,上级规定对风枪钻头等材料、器具必须以旧换新。当时,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连队、班排、工班之间比拼进度,掉在炮眼里的钻头哪顾得上处置?直接装炸药爆破。没有旧的,怎么领新的?不给新的,工班长不依不饶,进度上不去,连长也接受不了。这让李知发十分恼火。他请求连长作出规定,有钻头掉在炮眼里,不处理就放炮可以,但必须汇报让李知发知道那一炮废碴里有钻头。就这样,李知发拿着耙子,铁锹在石碴里不分白天黑夜地寻找,终于找回一个个报废的钻头。十二连从没有因为钻头而耽误施工。李知发被战友们誉为“连队的红管家”。

誉满人生  ——记军队转业干部李知发(图2)

  1979年,李知发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在住地进行手枪射击训练。

  

  二、革命的“硬骨头”

  李知发经历过战争考验,培养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1971年,已是排长的李知发一次在白云山隧道施工推斗车时,右手无名指第一关节,不慎夹进车斗和车架之间,瞬间被硬生生地切断,顿时鲜血直流……经现场医生止血、消毒、断指缝合处理后,继续干活。同志们劝他休息,他说:“指导员经常教导我们,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一节手指断了,算个啥?挺一下就过去了!”就这样,他没有因为断了半截手指而耽误半天工作。还是在白云山隧道施工,一次火急火燎地处理斗车交汇矛盾,他的右大腿被斗车挤伤,皮肤撕裂鲜血直流,缝了13针。他没有休息拄着拐杖上班。第二天团宣传股派人来采访他,说他的事迹很感人,李知发说:“我这点伤不值一提,八连在越南被敌机两次轰炸,死伤一百多人,他们自救互救,那场面才叫感人。”连队给李知发申报三等功,指导员在军人大会表扬李知发的“硬骨头”精神,号召全连向他学习。从此,“李知发是革命的硬骨头”在工地传扬。

  这些年,李知发勇于吃苦,不怕牺牲,充分体现“硬骨头”精神的事还真不少。

  1997年,李知发在朔黄铁路项目部任管理员,一次带车拉煤,因车辆破旧,车门开关失灵,车辆拐弯时,把他从车上摔了下来,肩胛骨粉碎性骨折,肋骨断了六根。身负重伤的李知发住院十四天,断骨还没有完全愈合,就不顾医生劝阻,回到项目部继续没日没夜地工作,他要把这10多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受伤第五十天,铁二处葫芦岛秦沈指挥部成立,项目部安家工作多而杂,处领导认为李知发有这方面的经验,调他前往协助安家,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出发,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1982年8月初,白浪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身为管理员的李知发不顾个人物品被浸泡在泥水中,立即投入抗洪抢险。没有衣服换一身衬衣汗臭味七天没洗全是泥巴,睡在水泥地板上,经常吃不上饭,喝不上开水。实在饿了,就到军人服务社买一盒饼干对付了事。三伏天腿受污水浸泡,膝关节以下全部脱皮溃烂,医生给他缠上绷带拄着拐杖指挥救灾。灾情过后,132户随军家属联名向团领导写信,为他请功。不久,团党委批准他又立一次三等功。

  1983年夏天的一天,铁二团卫生队医生王文玉家发生火灾。原因是煤气阀门打开做饭没有关上,火势一下子从伙房燃向全屋。滚滚浓烟里喷着火舌,情况十分危急。人们迅速找来灭火器、沙袋灭火,有的砸坏玻璃窗向里面泼水。在救火队伍里的李知发认为,要切断火源,必须把煤气罐拖出来。他奋不顾身地冲进了火海,用一件湿衣服包住烧得发红的煤气罐,关掉开关,使尽全身力气将煤气罐拖了出来,由于看不清楚加紧张,右手无名指被玻璃划开五厘米长的口子,鲜血直流,地面和浑身上下都是血,他浑然不觉。在大伙的齐心协力下,将大火扑灭后,李知发才去医院处理伤口,共缝了13针。

  三、拉车的“老黄牛”

  “不计名利,埋头拉车”,是李知发的座右铭,更是他一辈子的行为准则。

  1972年初,十二连队转战到襄渝线中段,担负旬阳县磨子沟隧道施工。隧道贯通后,连队又配属二营担负展园隧道施工。该隧道通风不畅,洞内积水,排架垮塌,塌方严重造成冒顶,成了襄渝线的卡脖子工程。十二连离展园五公里,每天四班倒乘汽车上下班十分辛劳。为加强现场不间断组织指挥,排长李知发和统计员陆效明住在隧道洞口。在泥炭地段,断面低矮狭窄,经排架支撑,斗车只能勉强通行,至于通风更是困难,洞内严重缺氧,人员工作半小时就要轮换,不然有窒息危险。一天深夜,李知发发现上导坑有落石和位移的征兆,他立即大喊一声“撤”。待48人全部撤离后,20多米上导坑合拢了,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展园隧道的最后一炮,也是铁二团管区贯通的最后一炮,是李知发指挥的。贯通没几天,铁道兵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报道。战友们看到报纸,在高兴之余,也为李知发打抱不平:“统计员榜上有名,怎么没有咱排长呀?”听到这些议论,李知发一笑了之,又去干活去了。

  李知发不计名利和荣辱得失,他认为那是组织上的事。自己应该做的就是埋头拉车,做好工作。他在排职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同年入伍的战友,有的早当了连长、营长、团职。他直到1984年改工后任处办副主任,才获得分新房资格。对此他从不计较,毫无怨言。

  人们记得,在白河锚固桩施工期间,李知发每天下到四五十米深的井里打炮眼,装药点炮也基本上是他包干,点完炮奋力爬梯子上来,避免提升笼子因停电造成事故。灌注桩身时,用的是铁皮加工的串筒套钢丝绳,每次灌注前,李知发都要从上到下再检查一遍,看串筒焊接部位是否有开裂,固定卡子是否上紧,每天在工地十多小时。

  人们记得,李知发在白河留守处当书记期间,他亲自给转业干部打包装办理托运,翻山越岭到河沟里去抽水。家属子女生病了,他会第一时间去找医生,陪同送往医院。留守处采购大米,他身先士卒,带头扛粮包,上下几十层台阶,扛一袋大米往往汗流浃背。从白河转到白浪,他负责随军家属的后勤生活保障,如住房水电气,粮油煤等供应,还负责锅炉房、绿化、卫生等工作。为了解决住户的燃料问题,他亲自带车到襄阳局机关液化气站购买液化气。基地办煤球厂,他亲自拉煤,给住户加工煤球。到了冬季,煤球供不应求,恰在这时煤球机坏了,他通宵进行修理,保证煤球供应。他自学燃气灶修理技术,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住户家燃气灶出现毛病,他去了手到病除,人们亲切地称他“李老管”。

  人们记得,李知发在任房管所所长期间,每天天亮就出门,既是清洁工,绿化工,也是修理工,中午很少休息。有时晚上11点多了还在加班,给花草树木浇水。他每天绿化修剪工具不离手,水电气修理工具随身带。铁二处多年被十堰市、湖北省、铁道部评为文明卫生绿化先进单位,李知发个人被十堰市评为文明卫生先进工作者、绿化先进个人。

  人们更记得,退休后的李知发谢绝多个项目部聘请,义务担任退休职工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十多年。他热心公益事业,组织成立公司门球队,义务管理门球场两年多。每天开门关门,平场地,搞卫生。组织练球及比赛。春节放假,老年活动中心无人值守,他放弃休息,义务管理六个春节。他协助公司工会、社保部、组织部组织退休人员开展系列活动,给公司工会提合理化建议,为老年活动中心增设空调,配备麻将机等。2020年,退休党员移交社区时,他主动协助二公司组织部做好退休人员移交前期工作,退休党员移交社区后,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社区召集党员活动时,由于对人员不熟悉,他提前到场协助清点人数,还帮社区代收党费。向二公司领导提建议,开展建党百年及光荣在党五十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2020年抗疫期间,他积极参与抗疫,组织党员捐款,代收现金,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李知发表面看精气神,一天到晚在大院转,谁家有个大事、小事、急事、难事,他只要知道就会尽力帮忙,也常常和同事和战友“斗地主”,乐和一阵子,看似没有什么毛病,其实不然,他除了过去多次受伤,现在遇到阴天下雨腰酸背疼外,早在2010年,他住院做心脏造影,冠状主动脉堵塞85%。而且不适合上支架,只能服药保守治疗。这些年,他都是带病为大家服务的,人们比喻他是埋头拉车的“老黄牛”。

  李知发不忘初心,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获得。在部队三次荣立三等功,受嘉奖数十次,自卫还击受表彰提前晋升一级工资,1969年10月,光荣出席铁道兵第三次“三代会”,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应邀参加新中国成立20周年国庆观礼。


(责任编辑:春伢子)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