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军旅回忆/

在北石桥那年最辛苦

作者:胡安沁(铁四师) 发布时间:2023-07-24 点击数: 稿件来源:徐国伟 推荐 责任编辑:郑建军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我们在北石桥盖好房子不久,就住进去了。虽然密封不错,也生起了炉子,但还是很冷。寒风从野地里嗖嗖地刮来,在夜深人静时,就像狼叫一样的刺耳。 我住在靠边一间屋子里。床摆在里面,门口是一堵烤火墙,炉子在墙外,火苗和烟气从烤火墙里进入烟囱,把热量散发出来。一张小桌子摆在窗户前,桌上斜放了一块绘图板,上面搭在窗框上,下面就在桌子上。图纸就放在图板上面,旁边是一些文具和计算尺。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我们在北石桥盖好房子不久,就住进去了。虽然密封不错,也生起了炉子,但还是很冷。寒风从野地里嗖嗖地刮来,在夜深人静时,就像狼叫一样的刺耳。
    我住在靠边一间屋子里。床摆在里面,门口是一堵烤火墙,炉子在墙外,火苗和烟气从烤火墙里进入烟囱,把热量散发出来。一张小桌子摆在窗户前,桌上斜放了一块绘图板,上面搭在窗框上,下面就在桌子上。图纸就放在图板上面,旁边是一些文具和计算尺。这就是我用来办公的全部家当了。
    那年冬天也没有闲着,看看书,查查资料,有时也画画图。住在村外就和以前不一样了,平时会显得清静一些,晚上更是静悄悄的了,大门一关,就看看书,等着天亮吧。不过,还是经常有村干部、老房东和其他村民们来串门。 其中南石桥的两位老陈就经常来聊天,一位是常去临沭抓蛤蚧的老陈,常来和我聊那些和抓蛤蚧相关的事情。还有一位是盲人老陈,他二十多岁,每天给大家送报送信,虽是盲人,但记性好,心里亮堂,思想进步,从不说落后的话。他也经常来我们这里聊天。来的多了,也就越来越熟了。有一次,他一进院子就喊“老胡,你在吗?”我正在绘图,听到后就装作不在,不吭声。他问了好几遍,我也不说话,也想试试他的感觉。他一直走到我的附近,我还是不动声色,就是想让他感觉到我不在。他说,老胡,你在吧,我知道你在。这时,我才说,你怎么知道我在呢?他说,我一进院子就知道你在。我说,我就是要看看你能不能知道我在。
    还有一次,我到村里找书记有事,路上见他迎面而来。我故不作声,看他有没有反应。在我即将从他身旁走过去时,他却问我上哪里去。我说,老程,你怎么知道是我?他说,我感觉到是你!
    二十年后一个下午,我和同事从临沂一个工地上又来到了北石桥,与村里老干部们吃过晚饭后,就来到了南石桥,看到一家大门开着,就进去了。一进去,就听到几个中年人不约而同地说,老胡怎么来了,我一看,原来这几位都是当年的青年民兵,他们还记得我呢。我让他们去把老陈找来,不要告是谁找他。他们就到隔壁大队办公室广播起来,通知老陈来大队。老陈一会儿就来了,他问,谁找我?我说,老程你好!他问,你是谁?我说,你听听。他问,你从哪里来?我说,你猜猜。又说了几句话后,他说,你是姓胡吗?我说,是。他说,你是胡安沁吗?我说,对。就这样,简单几句话,我们就把20年前的记忆又重新回放了。
    一九八三年二月份,线路走向设计方案确定了,我们就开始忙起来了。我带着一名测量兵,一名试验员就开始做各种施工准备了。先是计算出线路测量数据,通过转点桩进行中线测量,再定出桥涵位置,放好护桩,再放出路基坡脚线。之后,就逐步安排
    白马河中桥、陡山干渠小桥开工了,随之,24座涵洞工程也陆续开工了,后来,路基土方也开工了。每天早上不等吃了饭,就会接到团里的电话,有安排工作的,了解情况的,收集报表的,下发通知的,有事路过准备在这里吃饭的,还有领导来工地进行检查的。正好有几次村民们也来有事,看我忙的连饭也吃不好,一直在接电话,都说“老胡嘎忙啊”!好在又调来了一名试验员(陈爱国,湖南人,1978年兵)和三名测量兵(小罗、小王和石景新),也不用我们自己做饭了。有两位测量兵很喜欢学习,当时就准备报考大学,希望得到我的支持。我就尽量安排好工作,给他们提供复习的条件。后来他们都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新任营长陈德全很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经常来工地看看,还多次和我们一起去测量放线,与村干部交流,促进工程施工快速开展。当兵的人都是一样的,工作时严格要求,生活中互相关照,尽管我们每天都在辛勤劳动,但想到领导以身作则,想到营长能和我们就着咸菜、花生米喝啤酒,也感到心里舒畅啊!
    按照施工安排,中小桥由15连施工,涵洞和路基都是委外施工,由我们进行测量、试验和技术指导。
    兖石铁路的路基结构,在我们那一段采用的是包砂路堤,因为那一带都是良田,取土困难,而河砂较多。在路基基床以下部分的一定宽度内,先填筑砂子,再在两边各60公分和基床以上部分用普通土填筑,把砂性土封闭起来。路基两侧坡脚处,每隔60米交替设置碎石盲沟,以利排水。每隔500米在路基两侧交替设置机械化养路平台。路基坡脚还设有干砌片石小挡墙。涵洞大部分是盖版涵,也有圆涵。盖版涵就是在有道路或水渠的地方,先下挖一定深度,用片石浆砌基础和侧墙、翼墙,侧墙上部浇筑40公分厚混凝土版座,尔后搭设支架在版座上浇筑钢筋混凝土盖版(也可以预先制好盖版,再吊装到位),最后做好防水层就行了。圆涵施工比较简单,做好浆砌片石基础后,先把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圆管简单固定,两侧浇筑混凝土管座固定好圆管就好了。这些工程虽然简单,但是,都让当地群众去做,也有好多困难。主要是他们没有做过铁路上的路基和涵洞,对标准不清楚,技术也不熟练,虽然有热情,但总是容易出问题,发个“技术交底书”也不起多大作用,反正老乡们也都没人看,就要靠我带着测量兵跑来跑去,一个个地去放线,去面对面交底,这里比划一下,那里指点一下。即使这样,也是常常发生一些问题,不是这里做的不好,就是那里又做错了。一名试验员和四名测量员,每天也都忙的不可开交,只有按轻重缓急安排工作吧!二十多个涵洞同时开工,还有5.6公里路基土方施工也先后开始填筑,人海战术虽然看起来热闹,速度也快,但可是把我这个刚毕业的实习学员累坏了,每天就是骑着“大金鹿”来回穿梭,处理现场的各种问题,真是忙的太厉害了!
    在DK185+000处,有一个很大的采石坑,长近200米,宽约40米,深20余米,坑内狼牙犬齿,杂乱交错,线路中心线就在坑中。六月份,设计方案确定后,我立即带领测量班去现场定位,放出中线,采用台阶法,以10米为一断面,逐步逼近放出路基坡脚线,确定了路基的填筑界限。为确保无误,又与团测量班长(老乡,杨三锁,晋城人)联系,请他安排人员进行复测,确认我们的测量成果,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放下心来。
    我每天都到工地去看看施工情况,对路基填筑中人山人海的场景记忆犹新。老乡们推着独轮小车,艰难地行进在很长的乡村小路上。一家一段的场面,一天一层的进展,使路基一天比一天高起来,把砂土逐步变成了铁路路基。那阵势就像解放战争时期支前队伍一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用车轮子把铁路路基修起来了。
    四营部和14、15连都住在梨杭,承担沭河特大桥施工任务。14连负责灌注混凝土施工,15连是机械连,负责模板、机具加工和钢筋制作。这次在北石桥工地,让15连负责桥梁施工,可以说是有一定难度,因为他们不熟悉土木施工啊。为方便施工组织,副连长杜振山(1973年湖北兵)带领六七位战士住进我们小院里,负责拌和机、发电机管理和支模板、绑扎钢筋,负责与连队联系工作。钢筋是在连部加工的,需要时就派车送来。钢筋绑扎和模板支立完成后,战士们再来浇注混凝土。
    白马河中桥设计为3-16米预应力先张梁。明挖基础,自河床底下挖3米左右。耳墙式桥台,圆形桥墩,墩高3米。陡山干渠小桥设计为2孔8米低高度钢筋混凝土梁,明挖基础,河床下挖2米多深。U型桥台,圆端型墩,墩高3.6米。
    说起来,这都是很简单的工程,但因我是毕业后首次独立组织施工,负责技术质量控制,而15连又没有干过土建项目,为避免出错,我还是慎之又慎的。
    首先,为保证测量定位准确,我与营部技术组联系,安排测量班长专门来看镜子,我亲自用垂球投点,对两座桥的墩台进行定位。
    其次,我用土和成泥,待风干后,再按比例加工出桥台模型,让连队战士看,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印象,提高模板加工和安装效率。
    第三,中桥的墩帽模板制作时,是请村里木匠做的,但他们从未见过,又看不懂图,束手无策。我就在院子里把墩帽下口放出样来,再用六根立杆确定高度,把上口边缘线定出来,最后,再将托盘所需的斜板两头坡口计算出来,划上线,让他们比照着加工。
    第四,在混凝土浇筑时,我都在工地控制拌合时间和振捣质量。那年月,还没有自动计量拌合设备,拌合混凝土时的用水量控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战士们为了省事,往往随意加水,把混凝土拌的很稀,混凝土的坍落度大大超标,粘聚性也无从谈起,灌注时很容易离析。每次看到拌合效果很差的混凝土,就指令战士们倒掉,让他们保证一分半钟的拌合时间,不要随意加水。后来,拌合效果就比较好了。墩帽混凝土浇筑时,在模板顶拉线,控制墩帽表面坡度,控制支座锚螺栓预留孔位置,防止偏移。
    第五,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留两人对墩帽表面进行压光和清理,以提高外观质量。
    采取上述措施后,两座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还是很不错的!


校对:张 东

(责任编辑:郑建军)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