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军旅回忆/

关东寻“亲”——追访铁道兵“北大荒”农场(下)

作者:中铁十二局集团 张永胜 发布时间:2023-10-24 点击数: 稿件来源:钟佩君推送 责任编辑:春伢子

70年前,铁道兵二师的一部分从朝鲜战场前线,从国内铁路建设前线赶来,在完达山的北麓这块土地上,开拓着为民吃饱饭的另一番伟大事业。他们和后来的中铁十二局走的是不同一条路,但在我眼里,他们是远方的亲人,我们身上都流淌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铁血精魂。

关东寻“亲”——追访铁道兵“北大荒”农场(下)(图1)

  亲人,我们身上都流淌着铁血精魂

  70年前,铁道兵二师的一部分从朝鲜战场前线,从国内铁路建设前线赶来,在完达山的北麓这块土地上,开拓着为民吃饱饭的另一番伟大事业。他们和后来的中铁十二局走的是不同一条路,但在我眼里,他们是远方的亲人,我们身上都流淌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铁血精魂。

  铁道兵精神:逢山凿路  遇水架桥。

  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这些精神品质本质上源自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

  兵改工40年来,八五二农场的传承人、中铁十二局转战南北、开疆拓土,在东北三省已参建过十多条铁道、公路,并扩展到市政、水利、机场、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仅在黑龙江省境内,近年来先后参建了哈(尔滨)佳(木斯)高铁、牡(丹江)佳(木斯)高铁、哈(尔滨)伊(春)高铁。

关东寻“亲”——追访铁道兵“北大荒”农场(下)(图2)

关东寻“亲”——追访铁道兵“北大荒”农场(下)(图3)

  耀眼的成绩,不仅仅是白山黑土上奔驰的列车,高耸的桥梁,更有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筑路者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从当年的铁道兵战士到已成主力的高校毕业生;从在东北各地找商机的经营人员,到项目工地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这些年,我国东北地区发展速度不高、人才资源流失是不争的事实,但与之相反,或扎根东北或再闯关东修路架桥的铁建人奋迎挑战、跃马北上,是最耀眼的一支队伍。

  在我们项目建设工地,我认识这样一位基层干部,他身边的一位同志给我介绍:我跟随他十多年了,很想弄清,一个人快六十了,哪来那么大的精力和激情拼工作,只要他在工地,不管再忙再累再晚,每天的早会必定是他主持,会不长,但一天不落,执行力体现在每天的细节里。他对工地比他孩子还亲,十年了,我没有见过他家属、孩子来探亲,我曾问缘由,他说自己回机关开会、汇报机会多,就算探过了。我觉得他是怕她们来影响自己习以为常的工地生活。他的业余生活情趣不多,偶尔和职工打打扑克,业主贵客也不陪。时间长了,大家理解这是他的个性。他对奢靡一点的享受始终保持警惕,艰苦奋斗成为一种自觉自律。他的一言一行都践行着“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至理。他说单位的尊严只有一个标准,活干得漂亮,信用评价永远靠前,这光荣又体面,多好!他说若工作干得乌拉稀,受批挨训划不来,一年到头抛家舍业,付出就够多了,换来的结果不咋地,不亏死了。

  他曾是一位军人,他的一言一行无形中阐释了铁道兵精神不仅仅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更有走过千山万水,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为满足社会需求、自我实现而获得的自豪感,价值感。

  他是工地上不多见的,找到乐趣和成就感的人,是业主心目中的“金牌”职业经理人,是在黑龙江十年间参与了哈牡、牡佳、哈伊高铁建设的十二局一级项目经理李明芳。

  一批批这样的企业精英,带出了一批批后人,也传承了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走到哪里,我们的队伍都可以顶天立地,昂扬奋发,享誉业界。

  我常想,那些因种种原因离开这个企业的不足惜,他们不适应铁军的企业文化、生态特征,而留下来能吃苦的、能奋斗的则值得好好分析、总结。

  人生苦海,愿做自己身上静流的血脉

  人的认知决定人的选择,这话好理解。我仅想说说如何理解人生之苦,这个老话题,最终目的是说服自己与命运达成和解。行业苦是人生苦里的一个小范畴,这里涉猎一点点。

  谁的问题都是认知的问题,三百六十行,做好都不易。

  老家有句古话:“人这一辈子不能吃苦,就算躺到死人坡上了。”一般来说,不能吃苦者多懒、馋、奸、猾,依赖,甚至啃老,这是任何一个父母最大的心痛。父母对儿女最基本的要求,是渴望你先自立,再自强。

  “有智使智,无智使力”是劝世箴言。尤其一个人走到人生下半场,越发能体会到,吃苦精神对一个人的命运多么重要,它是劳动光荣最基本的体现,也是劳动创造财富最根本的途径。

  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佛教是把人生当苦海的。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但佛家也高赞吃苦的正面意义,它宣扬吃苦是消业障,是成就,是积累福德。

  从世俗的意义上讲,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不想吃苦是不可能的,不劳动者不得食是天理,好逸恶劳是本能。吃苦的规律是——一个人前半辈子不吃苦后半辈子吃,年轻不吃苦老年吃。

  佛家畏因,凡人畏果。你走过的路,都会留痕迹。你吃过的苦,都会有回甘。苦分体力的苦,智力的苦,但最好是二者结合,以减少各自的苦。

  一个人吃苦的层次,决定着他的人生高度。

  任何伟大的组织都具有吃苦精神,北大一位哲学教授甚至把吃苦的能力上升到天分的高度。我们铁军是能吃各类苦的杰出代表。华为更能吃苦,他们不仅吃科研攻关的高级苦,也吃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到非洲,到日本核辐射地解决客户通讯问题劳动实操的苦。

  如果说人生是苦,那么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改变对苦的态度,放下身段,以苦为乐,在工作中找到价值与兴趣,尽量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改变、完善吃苦的环境。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科技发明,改造创新,让体力劳动轻快一些,高效一些。譬如中铁十二局近年发明迭代的“空陆两栖隧道检测机器人”,用于测隧道二衬空洞,工效提高了三倍,就火爆于业界。

  类似的荣光内行者比我更清楚。

关东寻“亲”——追访铁道兵“北大荒”农场(下)(图4)  

  但业绩毕竟是一袭属于过去的华丽袍子,里面的虱子藏于何处,只有自己知道。“我们的组织时刻都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这是任正非的家常语,也是我最欣赏的话。

  几年前,一位隧道专家说,这些年来,我们传统隧道施工的机械化水平进步不大。微信出现后,好多百姓有了展现自己的舞台。一个专发隧道施工的微信公众号,时常展现不为人知的地下艰苦施工画面,作者的直面意义是想劝戒天下的儿女,岁月静好,是因有父兄在外帮你打拼。

关东寻“亲”——追访铁道兵“北大荒”农场(下)(图5)

  隧道立拱架,二衬钢筋绑扎,这些工地上最苦最累的活,三十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就是这么干的。我忽然想了解,我们一直沿用,30年来没有改进过的传统施工工艺还有哪些?这种特别苦、特别累的活,如果让我们的技术人员、干部亲自干会有什么感受?

  所有的奋斗都应知其终极目的。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期望我们这支铁军能内外联合,加紧科研攻关,让产业升级的步伐更快一些,机械化程度更高一些,覆盖面再大一些,与世界一流施工企业的差距更少一些,我们最基层、最前沿的产业工人重体力劳动能减轻一些,劳动者的体面与尊严更多一些。

  从百年前的那块流失土地开始索引,到开发北大荒,到建设大交通,铁道兵及后来的铁军们,在关东的百年历史沧桑中,一直承担着远超于打通大地血脉的作用,这是一个伟大组织的强悍与辉煌,我为生活在这个组织里而欣慰。

  对于组织里小小的我,在稻粱谋之余,有个小小私愿,作自己皮肉里的血脉,不事张扬,暗自静流,支撑心灵于静夜通途纵横驰骋,无拘无束。如关东寻亲,在钩沉历史的典籍中享受一次次思想盛宴,追思前辈,也抚慰心灵,尽心享用,尔后像只蜜蜂,撩撩翅膀,去找另一处花簇。

  本文参考:

  《八五二农场简志》,编者王兴明

  《北大荒六十年(1947-2007)》,郑加真著

  新华全媒+|打卡红色足迹|十万官兵决战北大荒(2021-03-17 14:22新华社官方帐号)

  清明节目访谈录:铁道兵开发北大荒的往事 (2019-05-17 09:38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文中图片来自中铁十二局企业画册或网络


      校对;郭建英


(责任编辑:春伢子)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