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军旅回忆/

老连长和他的战友们 (02)

作者:萧根胜 发布时间:2024-01-24 点击数: 稿件来源:推送:郑吉辉 责任编辑:蕾蕾

这里有必要先说说“曹单现象”形成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主席说:人民解放军是所大学校。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人既受益匪浅,又感悟颇深。其实这所大学校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官兵一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暖意融融。而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安排转业干部方面体现得非常充分。 精简整编干部队伍“消肿”工作一开始,确有一些急于转业的同志没有得到满足,其根本原因是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保留一定

  这里有必要先说说“曹单现象”形成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主席说:人民解放军是所大学校。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人既受益匪浅,又感悟颇深。其实这所大学校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官兵一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暖意融融。而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安排转业干部方面体现得非常充分。

   精简整编干部队伍“消肿”工作一开始,确有一些急于转业的同志没有得到满足,其根本原因是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保留一定的骨干。政治骨干、业务骨干、技术骨干是部队长期建设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政治任务,是大局。为了政治,为了大局,决不能有超出原则的企求与照顾。而在保证部队建设这个大局的基础上,对存在有限的余地和非原则的可能,部队党委、首长千方百计给予充分的考虑和照顾。

  全军要精简干部60万,这个任务是硬的、是刚性的,各级各单位必须无条件完成。从1975年军队干部分批转业开始,重点安排了已办理家属随军手续的干部和不带家属回地方安置的基层干部。家属在农村没有办理随军的干部,除个别违纪或身体原因等特殊情况,基本上没有安排他们转业。这主要是考虑到了铁道兵干部钻山沟,打隧洞,出生入死,艰苦奋斗,为部队付出了心血,做出了牺牲,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在他们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候给予最大限度的关心、照顾。这个指导思想最突出地反映在1959年入伍的山东兵和1965年入伍的四川兵这两个特殊群体上。

  几家欢乐几家愁,欢乐忧愁头对头。

  70年代末在我们47团连职以下的干部基本上是1965年入伍的四川兵,正连到副营职大部分是1959年入伍的山东兵。1975年军转工作开始,按干部家属随军的三个条件之一——军龄15年,山东的五九年兵已正好到了家属可以随军的年限。家属办了随军手续以后,除少数水平很突出的外,大部分都成为转业对象。而此时的六五年四川兵,基本不具备家属随军条件,有的同志文化水平很低,领导能力很次,只要不犯错误,只要本人不提出要求,组织上基本给予照顾保留,直到1980年以后,按服役年限,可以办理家属随军手续后,才陆续安排一部分同志转回地方工作。

  组织的关心照顾,改变了一批六五年四川干部的命运,使他们在铁道兵吃苦受累,流血流汗几年后,劳有所得,苦有所获,为家人、为儿女赢得了新的生活契机。而五九年入伍的一大批山东兵由于集中转业、突击安置,造成了不堪回首、令人痛心的“曹单现象”。

   “曹单现象”的形成也有其他的因素。

  位于山东省鲁西南的曹县、单县均为黄河冲积平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山东省出名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当然也是兵员大县。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历史上这两个县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相对比较落后。多少年来,能反映这两个县的优势和实力的天文数字很少出现,到了1959年则双双出了一个天文数字:每个县征兵2000名左右。

  1958年“大跃进”如火如荼,基本建设规模膨胀。下半年,青藏铁路西格段再次上马,中央军委同意铁道兵当年扩编。10师是重点,47团是重点中的重点,征兵任务部署在富有革命光荣传统的山东。山东省支援部队不讲价钱,仅在菏泽地区就完成了当年的5000名铁道兵征兵任务。

  这批新兵在甘肃酒泉训练,第一站是青藏线西格段,直接拉进柴达木盆地,住进格尔木的土坯房、地窖子。当年底青藏线下马,部队回到河北房山休整、种地。1962年7月,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中央军委命令正在待命的铁10师抽调部分兵力开赴福建前线,五九年兵正符合抽调条件,这批曹、单兵约有近一半的人离开47团到了福建。国民党旨在争取美援的假反攻,我党采取了以假对假的对阵战略,真调动假战备,到达福建前线的铁道兵与野战军混合编队,时间不久就开始遣散。五九年山东兵除个别人提干留队,绝大多数退伍返乡。而留在47团的五九年兵,在部队仍然是一支骨干力量。1964年成昆线上马,在崇山峻岭中修铁路,手搬肩扛,车推人抬,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一向以英勇善战、勤劳朴实著称的齐鲁男儿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很快在成昆大会战中打出威风,树立了形象,很多人立功受奖,不少人提拔重用,仅1964年底曹县兵一次就提拔206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曹县、单县兵在各连唱主角、扛大梁,被其他省籍兵戏称“曹单(dan)兵”“曹单(dan)县”。

  铁10师自1959年一路走来,曹、单、成武等山东兵贡献多多,功不可没!

 老连长和他的战友们 (02)  (图1)

  山东鲁西南兵有四个特点:一是吃苦耐劳;二是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三是家属全部在农村;四是子女多。军队干部转业工作一开始,这批同志基本上都在基层,精简整编的消肿任务提出后,超编的高级干部组建顾问委员会,超编的基层干部到地方参加经济建设。精简的重点在基层,基层的重点就是这些职务不高、识字不多、家属随军的营连职干部,而10师的重点正好就是五九年曹单兵。

  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地方工作的曹单干部,就其家庭条件而言,如果不是组织上强行安排,都很自然地选择了商业、供销、物资、外贸、粮食这些商品流通部门。不然,上有双方老人、下有几个子女的日子就没法过。为照顾这些同志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愿望,这批干部大部分都安排在基层的供销社、粮管所和基层所的下级单位:棉花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养殖场等。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贸流通企业的主导地位逐步被市场经济的多种所有制经营所取代,失业下岗成了“必由之路”。

  家庭的未来在孩子,生活的希望在子女。而这批干部的子女都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幸福的希望。铁道兵常年钻山沟,走野岭,四海为家,到处安营,随军子女从小失去幼教机会,小学教育颠沛流离、时断时续,尤其在青海高原的高寒缺氧区域,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儿童大脑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损害,这一批小学没有读过几天的子女到地方后正值上初中高中的年龄段,很自然地成了各班各年级的“插班生”和“差班生”。1959年曹单两百多名军转干部没有几个子女考上大学,没有一个子女是靠文凭就业、靠学历成长进步的。所有这些随军子女由于学无所成、没有文凭、没有关系,基本上全部随父母安排在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的“自负盈亏”“自收自支”单位,又全部随父母下岗下海,自食其力。

  下岗下海对全社会的民众来说也可能是一次创业、发展的机遇。虽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过程,但由于我们制度上的不完善,政策上的缺失,这个过程对那些为祖国铁路建设献出青春、流血流汗的铁道兵干部来说是一次致命的冲击、撕心般的阵痛,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不仅造成了对他们本应幸福的生活、正常生活的颠覆,而最大伤害、最难以逃脱的不公平则是一二十年铁道兵生活对他们生命的伤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1959年入伍的曹单兵参加了我国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条举世瞩目的铁路工程:成昆、襄渝、青藏线一期,一二十年间他们含辛茹苦、风餐露宿,挑战生命极限,打干风抢,饮污染水,长期高原缺氧环境使相当一部分人心脏移位,五脏变形,不少同志被专家称为30岁的年龄,60岁的心脏。到地方工作后,心理负担重,精神压力大,不少人积劳成疾,不少人壮年罹难,仅曹县的130多位转业干部就有60多位同志在60岁左右死于心、脑、肝、肾、胃、肺疾病,部队献青春,成年献终身,铸成人生灾难,造成家庭悲剧。

  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光荣的铁道兵,不应该忘记这些不幸的战友。

   -摘自萧根胜报告文学《青海长云》第六章第6节

 ( 完)

校对:张有安

 

 老连长和他的战友们 (02)  (图2)

 

肖根胜,笔名萧根胜、清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平顶山市作协副主席、郏县慈善协会会长。曾荣获河南省委“五个一工程”奖和各类报告文学奖及散文奖。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责任编辑:蕾蕾)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