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战友风采/

陈师长的遗憾

作者:萧根胜 发布时间:2024-01-26 点击数: 稿件来源:郑吉辉推送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春节过后上班没几天的一个上午,阳历2月2日,农历的正月初9,中国传统的春节气氛正浓。办公室接师政治部电话通知:原师长陈友国于昨天在西安去世,享年55岁,由各团自行派人前往吊唁。

陈师长的遗憾(图1) 

春节过后上班没几天的一个上午,阳历2月2日,农历的正月初9,中国传统的春节气氛正浓。办公室接师政治部电话通知:原师长陈友国于昨天在西安去世,享年55岁,由各团自行派人前往吊唁。 

新年伊始,噩耗临门,真不知道是什么兆头?回想陈师长在关角隧道的几个镜头,心中不免萌生悲凉。 

1975年4月5日大塌方抢险中,我和炊事班的几个同志向工地上送晚饭。接近隧道口时,看见洞口站着几位首长,他们穿着皮大衣,似在研究有关抢险方案。一位老兵指了指站在中间那个个子比较矮的首长说,他就是陈友国师长。当时几个领导的面色是一样的沉重和焦虑。我们没敢留步多看,挑着茶饭进了平道口。当127名战士从洞内爬出来时,已在工地上紧张指挥14个小时的陈师长站在新挖开的小导洞口,与脱离危险的干部、战士们一个一个握手问候,给他们以极大的安慰。事后得知,陈师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 

1976年5月,为贯彻铁道兵党委4月17日 “关于加快关角隧道施工进度”的指示精神,迅速掀起隧道施工高潮,陈友国师长在师党委会上不顾多数同志的劝阻,带着病体率领徐志超副师长及师机关司、政、后主要领导把铺盖搬到关角山下指挥15个连队、2200名指战员展开关角大会战,掀起“月成洞百米”施工竞赛。 

陈师长的遗憾(图2) 

关角山下,生龙活虎的年轻战士会因走路快一点、站得时间长一点而昏倒,一个正常的人会头痛、胸闷、失眠。此时的陈师长已年近半百,顽病缠身,他却坚持每天走进隧洞、走上掌子面看质量、查安全。当他看到战士们劳动强度过大、工地施工环境恶劣的情况后,几次在施工调度会上要求各施工单位压缩工班施工时间,千方百计改善连队生活。他还深入连队伙房检查各连的生活改善情况。而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病体,白天上工地,晚上开会分析施工形势,研究加快施工进度的措施,经常熬到深夜。我的老乡陆喜安被抽到师指挥所做饭,他看着师领导常常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工作,很有感慨地说:“领导们的身体好像铁打的。” 

哪一个人的身体都不是铁打的。陈师长的糖尿病体质很难适应那种过度劳累的会战,经常显现出疲惫、困乏的迹象。他让炊事班为他准备一些花生米,每次上工地兜里装上一把,感到不舒服时就往嘴里放两粒生花生。陈师长个子不高,瓜子脸,满脸的温和慈祥,在工地上一般不大好认出他是师长。可是,不少战士都知道,工地上看到吃花生米的就是陈师长。此时大家看到的陈师长往往也正是拖着病体顽强向前走的师长,他用一粒粒花生米在支撑着他的心慌、头晕。战士们看到时,无不感到心酸心痛,当然更多的是激动、鼓舞。陈师长5月上旬到关角山,6月份关角隧道出口首创单月成洞百米纪录,8月份第三次创单月百米成洞的好成绩,配属一营施工的46团17连在平导掘进中当月完成134米。一直到年底,关角隧道出口月月成洞突破百米。冬季应是高原施工的淡季,按规定也是安排干部战士集中休假的季节,而这年的12月份,关角隧道上道坑胜利贯通,当月完成155.1米,创出关角隧道施工以来最高纪录。 

陈师长的遗憾(图3) 

参加关角隧道会战的指战员们都忘不了陈师长,都为陈师长的精神所感染。 

1977年8月15日,经过3年零3个月的艰苦奋战,铺轨列车顺利通过关角隧道,师团指挥所相继撤销,我们这些身在连队的战士再没有机会见到陈师长。后来才听说,当年的10月份他调到铁道兵西南指挥部任副参谋长。随后的几年里,我们一直忘不了带着病在关角山组织大会战的老师长。 

陈师长去世的消息传来,机关干部对这位三上青藏线、在10师当了7年师长而又曾长期在关角隧道带病蹲点的老首长的盛年早逝无不感到震惊、悲痛,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同志就高原恶劣环境对身体危害的议论。正在这个时候,又传来团后勤处材料助理员杨忠明回四川休假期间病危的消息。干部病危由干部股负责,干部股去四川看望的同志还没有到达四川,又收到“杨忠明在四川夹江县解放军42医院因病抢救无效死亡”的加急电报。这样的电报,一年前的2月份一周内收到两封:一封是2月9日3营技术员何木新休假期间突发心脏病在广州病故;一封是2月13日团卫生队军医李玉麒护送退伍兵回四川,在重庆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病故。 

很多事情单独去看很可能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联系起来看就会反映出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就会让人浮想联翩。处理干部战士的后事是组织股的职责之一,办理这样的后事往往让人悲伤、痛心,事后就总想问个为什么。 

有一次我见到卫生队杜栓盈队长,都是河南老乡,说话就随便一些。我问他:“高原的缺氧对人的身体能不能造成致命伤害?” 

他说:“能够造成伤害,会影响生命,一般不会当即致命,有一些工种、有一些做法会对人的伤害严重一些。” 

他的话使我受到震动,也想了很多。 

记得是我入伍不久,关角隧道出口设立了“高原病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由解放军天津医学院牵头,几个相关单位组织医疗科技人员参加。有一次组织体检时,一位军医说,不少同志的心脏有移位现象,当时就让我们吓了一跳。事后得知,经过对进入青藏线施工12-15个月的564名官兵全面体检后,查出患有慢性高山病和维生素缺乏症者254人,占总数的45%。 

陈师长的遗憾(图4) 

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特别深刻。 

1977年我到乐都县买回5头架子猪。在卸车入圈时,有一头猪一时没有撵进猪圈,几个炊事员跟着在连队院里撵了两圈,当那头猪跑不动时才乖乖地被推入猪圈。结果几个炊事员刚回到伙房,饲养员跑过来说:“那头猪死了!”跑几百公里外好不容易买几头猪,刚拉回来就死了,连领导听说后很不满意。由于那头猪不是病死的,很快就退毛开膛,趁鲜吃掉。当死猪的腹腔打开后,发现肺已炸裂,满腹积血。找到了猪死的原因,也让不少人开了眼界,给了警示。猪是适应性、生命力极强的动物,竟然在跑几圈后当即肺裂死亡,何况脆弱的人呢?连队早操从此不再长时间跑步。 

还记得我们营有一位姓王的工程师,有几天心脏不舒服,军医建议他到团卫生队去做一个X光透视。经验不太丰富的医生做完透视,脸色马上变得发白,惊呼:“坏事啦,这位首长没有心脏了!”军医闻听立马跑过来,经再次详细检查,王工程师不是没有心脏,而是心脏严重变型,形成带偿性心肌肥厚,致使心脏肥大,大得把肺挤到一边,心脏失去了原有“形象”。从此王工程师得一个“没有心脏”的雅号。两年后他强烈要求转业。他怕真的没有了心脏。 

3月份我去江苏沭阳,处理一个因公牺牲战士的后事,完成任务回程时路过郑州,顺便到家停了一个星期。期间听到两个战友英年早逝的消息:一个是原1营2连战士高万年,我们是一个公社的老乡;另一个是堂街公社的丁建彬,他原来是4营20连的兵。都是不满30岁患肝癌,于年前年后相继去世。那段时间不断接到死人的消息,不停地处理死人的后事,让我对身体健康问题也产生了未曾有过的忧虑。返队时,特意到河南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做一次体检,结果查明我的左心室偏大,心脏稍有移位。当时让我有些紧张。医生解释,一个人常年在缺氧地带生活,极易产生环境性内脏的异常病变,胸动脉高压突出,心脏扩大,心电轴左移或右移。离开这种环境后可以慢慢复原。如果时间过久就有可能导致质异性病变。 

我仅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生活工作过,而在关角隧道内施工,不仅含氧量相当于海拔5000米以上的水平,而且粉尘和机械尾气、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更加严重,这些同志们的身体会怎么样?真是不寒而栗。 

部队第三次上青藏以后,各级党委对指战员们的生活及健康保护十分重视。1974年10月部队刚到高原,10月4日师后勤部在乌兰召开福利工作会议,分析部队进入高原施工以来官兵福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保证官兵增加营养,吃好睡好,有好的体力投入施工,研究制定了搞好福利工作的6条意见。这个应由后勤领导负责的工作会议,陈友国师长亲自参加,并作了重要讲话。他要求各级领导从关心指战员们的生活与健康抓起,关心大家的身心健康,要带着良心带着爱心做工作…… 

青藏线哈格段全线复工以后,根据党中央筹建青藏二期的需要,由兰州铁一院主持开展“青藏铁路盐湖、冻土科研实施计划”,决定由10师抽调一个连配属铁一院担任风火山冻土科研任务。陈友国师长为了掌握指战员们在生命禁区的生活情况,1975年9月28日,率领师、团工作组,亲赴风火山深入到执行科研试验任务的50团13连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研情况向全师提出了加强连队生活保障、提高指战员身体素质的要求,并推出48团15连、48团后勤处搞好高原生活管理的先进典型,在全师伙食单位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决定调49团12连由刚察县移防乌兰县赛什克公社实施蔬菜种植,弥补外调蔬菜不足,保证连队战士每天能吃上两斤蔬菜。 

改善生活、增加营养、保障指战员体能素质一时成高原部队的重要任务之一。 

实践证明,导致高原战士身心健康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缺乏营养、缺乏维生素,重要的是缺氧。防止缺氧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有很多保障、防护、辅助性措施要落实,遗憾的是由于“抓革命、促生产”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很多措施的落实都被淡化或未曾顾及。

 

陈师长的遗憾(图5) 

几年后,我看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于1977年9月出台的一个《青藏铁路高原施工劳动卫生、劳动保护意见》: 

1、健康检查 

(1)患有下列疾病者不应进入高原施工: 

①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律失常、严重高(低)血压及红细胞增多症者; 

②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并有呼吸障碍、活动性肺结核及矽肺者; 

③患有癫痫、消化道溃疡活动期、严重神经衰弱,肝、脾、肾和内分泌患者; 

④患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发烧者暂不能进入高原施工。 

(2)对参加高原施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季节性施工人员,应于进驻工地前和施工结束后各检查一次。对因特殊情况需要常年坚持施工人员,应每季度进行一次体检。内容包括心电图和血相的检查。 

2、劳动卫生 

(1)参加施工人员由海拔较低进入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要坚持阶梯升高的原则。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区至少要有两周以上的适应过程,以防止或减少急性高原反应症的发生。 

(2)在进入高原过程中,要严格防止感冒和过劳。每日乘车行军时间最好不超过八个小时。汽车要加蓬。途中要保证热水热饭的供应。到驻地后三天内要保证充分休息或从事少量的轻活动。 

(3)为保证大量人员进入高原后能立即得到充分休息,避免从事强度较大的体力活动,事先应选派先遣人员作好食宿的安排工作。 

(4)施工期间,隧道作业的劳动日以6小时为宜,洞内作业工时应不超过4小时;严格实行湿式作业,加强通风,保证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mg/m3)。桥梁、线路作业的劳动日以7小时为宜。 

(5)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机械化,体力劳动强度保持在中等强度以下。如必须从事大强度的体力劳动时,应尽可能缩短一次持续劳动时间,增加劳动、休息的交替次数。 

(6)施工期限每年以不超过6个月为宜。施工季节应集中在5-9月。如施工任务要求必须延长施工期限时,对施工人员应采取全部轮换或部分轮换措施。但最长不要超过一年。 

(7)在高原施工期,除正常施工劳动外,要严格防止从事激烈的体育活动和训练活动。 

(8)施工期间,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者,应及时返回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区。 

(9)施工结束应返回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区,给予一至两个月的休息。在此期间也可以从事较轻的体力劳动。对心脏发生异常改变者,应进行随访检查,必要时给予治疗。如半年内不能恢复,应暂免继续参加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施工劳动,并脱产治疗或疗养。 

3、劳动保护 

(1)凡进入高原施工人员,须配备足够的防寒装备。除正常规定的防寒装备外,应配备褥垫、短皮上衣或皮背心。室内要保持常年取暖,室温应保持不低于12℃。 

(2)施工人员应配备有色防护眼镜及手套。 

(3)为预防或减少施工人员急、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的发生,各单位应配备一定数量高原施工用的个体补养器及预防药物,如复方党参片、灵芝菌片等。 

(4)加强行政管理,落实劳动保护措施。 

4、饮食卫生及营养 

(1)为增强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适应高原地区低氧、寒冷的特点,膳食组成应遵守“高糖、低脂肪,不要过多地增加蛋白质”的原则,以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力。要尽可能保证蔬菜的供应,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2)饮水要净化,食物要热,伙房要有食物保温设备,保证施工人员吃到热饭、热菜。 

(3)每日补充复合维生素丸二粒。 

(4)加强伙食管理,改善烹调技术,食谱多样化。 

(5)医疗救护(略) 

……

 

陈师长的遗憾(图6) 

这是一个在哈格段修建期间形成却在此期间没有发挥作用的《意见》。没有发挥作用的原因远不是它没有作为铁道兵党委、机关的红头文件下发,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体制、形势等等有着显而易见又难以说清的因素分不开。今天抄来,读者可以由此明白我的那些首长和战友们罹病、早死的一些“理由”。 

关角隧道全长4010米,海拔3700米(50年代初设计时,苏联专家认为海拔3500米即为生命禁区,中国在当时的条件下无力修建这一工程,所以就没有把这一工程列入援建项目)。第二次复工时进出口基本都已达到千米以上的深度,隧洞每进1000米与海拔升高1000米的缺氧量基本一样,而经常有上千人施工,数百台设备运转,每天两至三次放炮所产生的毒气、粉尘对人体的危害也绝非昆仑山下的风火山所能比及。正洞施工三年左右时间,不少战士在此是连续作业,常年施工。不少同志入伍入洞、出洞退役,遑论休养。就是正常的休假,也有不少同志没有排上队,没有等得到。 

他们每天都在奉献着生命! 

我们公社的战友是一个“幸运集体”。一共30个人。新兵连训练结束,29人分到关角隧道进口和出口,之后有6位同志陆续调离关角山,有3位同志在洞外做勤杂工作,直接参加施工的有20人。到2000年,已有5人相继壮年早逝,死因除1人是意外事故之外,其余4人全部是心脑血管疾病(他们是高万年、陆丙乾、李全中、范广献),早死率占了近20%。 

当年最高峰时期直接参加隧道施工的有2200人左右。可怜的战友今安在? 

走进青藏高原遭受缺氧环境伤害的没有人能幸免,只有轻重之分。即使不在关角隧道这种生命禁区内施工、工作,只要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原上长期生活,身体受到的危害也都非常惊人。 

1973年山东曹县梁堤头公社入伍的15名同志分配在铁10师医院工作。乌兰的海拔2970米,而且师医院条件应是全师基层单位最好的。正是由于条件好,这些同志在高原服役都超过5年,多的8年。到1999年前,这些曾为我们体检、为我们健康服务的老兵已有4人因心脏病或与心脑有关的疾病而早早告别人世。 

自1974年5月进入青海到1983年离开高原,全师先后有25名年轻的干部或直接死于高原反应症,或因高原恶劣环境的危害致病身亡。他们是(按照死亡时间排列):副师长刘吾骥(53岁)、47团16连副连长杨光林(34岁)、50团9连副指导员王富(31岁)、师修理营一连指导员刘度生(32岁)、48团18连连长邓广吉(39岁)、47团政治处副主任徐玉水(44岁)、50团2营技术员杨家强(28岁)、50团4营医助袁福春(31岁)、46团7连副连长段炳坤(35岁)、48团18连指导员曹洪林(32岁)、48团军医李志恒(43岁)、49团政治处副主任齐源盛(46岁)、49团卫生队教导员武东海(36岁)、46团团长周振才(44岁)、49团工程师吴芝富(44岁)、50团军医杨林娟(34岁)、新管处职工毛海福(30岁)、46团3营副营长黄永喜(43岁)、49团1连副连长高德贵(33岁)、47团3营技术员何木新(35岁)、47团军医李玉麒(34岁)、师医院志愿兵黄永良(49岁)、师水电营5连副连长吴昌华(35岁)、48团后勤助理员代中清(41岁)、师长陈友国。 

还有一些干部,如我们3连2排排长李文生、47团团政治主任黎君晏、后勤处长周元泰、运输股长曹新昌、保卫股长李清稳、物资股助理员郭国峰……这些怀着一腔热血,肩负着伟大使命的铁道兵指战员们,从踏入青海走上高原的那天起,就已被阎王老爷点了卯、划了圈。当他们转入地方工作以后,还没有怎么享受军转民、兵改工的喜悦和欢乐,就带着青春之躯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踏上了黄泉路,与骨肉亲情阴阳两隔,魂断天涯…… 

如果按照《意见》的要求,陈友国师长就是不应该再上高原的那一类患者,可是我们年轻的师长有以前两上青藏的艰苦经历,有誓死修通青藏线的志愿和情结,他毅然三上青藏。1977年底,铁道部组织专家对进入西藏的滇藏、川藏、青藏三个方案进行全面考察。为了向中央提出真实、详细的参考方案,已任铁道兵第一指挥部副参谋长的陈友国师长不顾疾病威胁,强烈要求带队穿越唐古拉山,勘察青海入藏的铁路走向。决心、意志、夙愿和精神可以鼓舞人、激励人,但不可能消弥、减轻高原恶劣气候对身体的侵袭和冲击。行至五道梁时,他再也支撑不住,几次晕倒,被强行送回格尔木。于是,走通青藏线,修通青藏铁路,成了他的终生遗憾。因健康原因离开青藏铁路施工一线后,病居西安的老师长还盼望着铁路全线移交后,乘火车走一趟他为之苦苦奋斗7年的哈格段,再看一看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汗水的关角隧道。然而死神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病魔没有满足他仅有的一点宿愿。四上青藏成了他终生的遗憾。 ( 完) 

——摘自萧根胜报告文学《青海长云》第九章第4节    

陈师长的遗憾(图7) 

肖根胜,笔名萧根胜、清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平顶山市作协副主席、郏县慈善协会会长。曾荣获河南省委五个一工程奖和各类报告文学奖及散文奖。

 

校对:心系远山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