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刘金忠专栏/

铁道兵的战友情为何这样深?

作者:刘金忠 发布时间:2018-01-14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前几天,我与几个战友在一起吃饭时,来自北京的战友谢立宏说:“我想出个题,考考大家,为什么我们铁道兵的战友情这么深?”
铁道兵的战友情为何这样深?
文/铁道兵文工团(刘金忠)

 
        前几天,我与几个战友在一起吃饭时,来自北京的战友谢立宏说:“我想出个题,考考大家,为什么我们铁道兵的战友情这么深?”谢立宏是我们这些战友中“官”最大的,他曾当过铁道兵第二政委旷伏兆的秘书,后来任总政秘书局局长,离休前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少将军衔。不愧是将军,说出的这句话还真是有水平,让我们都一时回答不出来,是呀,百万大裁军时,被撤销的兵种不止铁道兵,还有工程兵、装甲兵、基建工程兵等好几个兵种,为什么我们铁道兵的战友情会这样深?原因何在?
 
 铁道兵的战友情为何这样深?(图1)

原铁49团天门籍战友纪念参军40周年留影 

        我们无论在网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铁道兵的战友情,没有太多考虑,一直都在表达着这种战友情份,品尝着这种战友情份,觉得这种战友情谊是自然而然的事,从没有往深处去想,也没想到问一问自己和别人,铁道兵的战友情为什么会这样深,经谢立宏这么一提醒,我才发现这个问题还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连几天,我都在考虑这个问题:铁道兵的战友情为什么这么深?
 

铁道兵的战友情为何这样深?(图2)

资料图:右1谢立宏<左起:何庆栋少将,李体林少将,程宝山中将,姚文怀少将,李启胜少将,谢立宏少将>
 
        我一连思考了几天,有时甚至夜不能寐,终于理出一点眉目,我们铁道兵的战友情之所以这么深,如果从历史的高度来审视,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就是因为我们铁道兵的文化具有独特性,正如我们古老的中华文化撑起的东方文明区别于世界各国的古老文明一样,正是这种独特的铁道兵文化赋予了我们无比深厚的情感,这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军兵种都无法比拟的。不管是全国各地铁道兵战友自发性的联谊会、协会组织,还是很多省市战友发起的重走成昆线、襄渝线等活动,寻找当年战斗的足迹,无不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归属,如果仅仅用怀旧这个尺度去衡量,那是非常狭隘的,当年我们确实吃过很多苦,难道是希望再次去吃那些苦吗?肯定不是,是要记住那些人生的经历吗?也不完全是,在心里铭记就可以,为什么还要重返现场?说到底,大家都在用自己的生命珍惜那种氛围以及那种精神营养,而这种营养正是一种文化的食粮,是思想观念上的刻意追求,战友们去寻根访故,是一种精神寄托,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行为。
  
铁道兵的战友情为何这样深?(图3)

谢立宏院长(左4)与部分会议代表合影留念
 
        首先是铁道兵文化有其历史的独特性。铁道兵是解放军中第一支工程部队,早在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铁道兵就在东北组建成立,最早叫铁路纵队,别的解放军都是拿枪打仗的,我们铁道兵是架桥修路的,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这支部队的出身就是硬邦邦响当当的,在后来的几十年铁路建设过程中,也是一直秉承着不怕苦不怕死的光荣传统,这样的魂魄铸就了这支部队的灿烂军队文化,也流淌在每一位铁道兵战士的血液中,尽管不在前线奋勇杀敌,但同样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默默奉献着。
        其次是铁道兵的文化具有其地域的广阔性。这是铁道兵分布的区域所决定的,铁道兵分散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正像《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这首歌里所唱的:离别了天山千里雪,又战那东海万顷浪,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那个江南稻花香。国家需要修筑铁路的地方,都有铁道兵战士的身影,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经历,其他部队都是多年驻守在一个地方,很少换防,这正是铁道兵引以为豪的地方,这样的地理跨度,其他军兵种无法比拟,而铁道兵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到过很多地方,也接受过很多少数民族的不同色彩的文化熏陶,这就比其他军兵种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会使铁道兵的文化具有别样的情调。 
        其三是铁道兵的文化有着广泛的分布。铁道兵人数多,最多时十五个师,还有一些独立团,从人数来说,要超过各大军区和海、空军,每年转业、复员的铁道兵全国到处都有,无论走到哪里,一说是铁道兵,大家都有亲切感,觉得是一家人,心贴得很紧,初次见面也不觉得陌生,大碗酒使劲喝,一醉方休,这无形中就把铁道兵的文化融注到全国各地,也把铁道兵的传统带到了天南海北,一声“老铁”就把距离统统忘掉了,这样的情感是不可复制的,也是终生难忘的。
 
铁道兵的战友情为何这样深?(图4) 
 
曾经与铁道兵并肩奋战襄渝线的学兵连相聚

        其四是铁道兵的文化内涵极其厚重,充满正能量。这里面不仅仅有苦乐观,手足情,生死场,与其他部队不同的,铁道兵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这就是铁路,自己修建的铁路永远留在大地上,任何时候一见到铁路,一见到火车,就会在铁道兵的情感里溅出火花,吃过的苦,流下的汗,都会在这一瞬间化作内心的自豪和荣誉,通过这个载体,每一个铁道兵都能找到曾经的岁月和当年的自己,这无形中使铁道兵文化的元素渗透进每个铁道兵的整个身躯和灵魂之中,成为一生的财富。贫困和富有,职位的高低,生命的长短,一切都无所谓,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永恒的。 
        其五是铁道兵的文化沿着文艺的脉络一直在延伸。不可否认,铁道兵自从组建之后,它的文艺传统是很成功的,而且具有独立性,从早年的文工队到后来的文工团,从早年的抗美援朝到后来的铁路建设,从早年的行军路上的鼓动到后来闻名全国的大路画展,不管是有意无意,这些文艺的作用不可低估,而反映铁道兵生活的文学作品和文艺节目都很多,这些作品在全军各部队的战斗生活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别样的特色,会让人耳目一新,比如每个铁道兵都会唱的《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还有很多叫响全国的歌曲或舞蹈,都无形中为铁道兵的文化注入了活力,也成了铁道兵精神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的影响,不知不觉间也充实了铁道兵战士的精神世界,被他们所吸收,被他们所铭记,从而完成了自己精神高地的构筑,也完善了崇高人格的塑造。 
        其六是铁道兵的文化因为兵种的撤销而切断,不免使人产生深深的失落感和悲怆感。如果铁道兵至今也没被撤销,我们铁道兵的战友情也会有,但不会像现在这样强烈,这样迫切。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的牺牲太大,在祖国的和平建设时期,6000多名官兵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除了战争之外,牺牲人数最多的一个兵种,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这么多的战友离开了我们,他们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倒在建设工地上,牺牲在战场上的军人死得轰轰烈烈,而我们铁道兵的牺牲往往不为人知,这怎能不让人扼腕长叹?怎能不让失去战友的老铁们泪水长流?一种文化的传承就像江河一样,一直在流动就很正常,一旦被切断,水就会越憋越多,就需要一个出口,喷涌的时候就更加强烈,而这个出口就是独特的铁道兵文化的沉积与宣泄,,这也是铁道兵的战友情之所以很深的一个原因。其他被撤销的兵种组建时间相对较短,人数也少,远不如铁道兵的气场大,也不如铁道兵的文化形成了完整的系统,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就是使铁道兵的战友情更加深厚。
 
 铁道兵的战友情为何这样深?(图5)
 
        时至今日,铁道兵被撤销已经三十多年了,铁道兵的战友情不仅没有淡化,反而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深厚,正是铁道兵文化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发挥着作用,尽管我们没有刻意去寻找它,去思考它,但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脑海里和行动中,是它,始终在把我们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它就像一面旗帜,时时刻刻在召唤着我们,在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回到那激情飞扬的青春岁月,点燃起我们的生命之火,在时间的跑道上熊熊燃烧。


(转自铁道兵文工团<刘金忠>博客) 
(配图自网络和微信战友群)

 
 铁道兵的战友情为何这样深?(图6)
 
刘金忠(网名"铁道兵文工团") 

 
简介:刘金忠,辽宁义县人,1970年入伍,曾任干事、铁道兵文工团创作员,转业后任河南《焦作日报》副刊编辑、编辑部主任,参加过诗刊社第11届青春诗会,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选刊》《中国诗歌》《奔流》《青岛文学》《中国铁路文艺》《解放军文艺》等数十家刊物及多种年度选本。刘金忠创作了不少经典之作,如脍炙人口的诗作《曾经当过兵》、《最后的军礼》、《铁道兵_我们不是普通的旅客》、长诗《远去的背影》、《献诗_献给所有牺性的铁道兵战友》及《呈现》等作品。现居河南焦作。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