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徐志海专栏/

第一次浇灌混凝土

作者:四师 徐志海 发布时间:2019-04-26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轮岗了,换防了,我们从隧道掘进轮换到浇灌混凝土,从危险的前沿阵地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后方。老同志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只是我们这些新兵,心情激动,自我宽慰,虽说是轮换一段时间,但是心里还是有说不出的喜悦。 这里没有打风枪震耳欲聋的响声,这里没有点

  第一次浇灌混凝土(图1)轮岗了,换防了,我们从隧道掘进轮换到浇灌混凝土,从危险的前沿阵地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后方。老同志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只是我们这些新兵,心情激动,自我宽慰,虽说是轮换一段时间,但是心里还是有说不出的喜悦。
  这里没有打风枪震耳欲聋的响声,这里没有点火放炮手足无措的举动,这里没有排除哑炮提心吊胆的紧张,这里没有推车倒渣来来往往的奔波。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有时不知不觉地还哼着小调。班长看在眼里,只是笑笑,沉默不语,可能是让我们高兴高兴,尽情地释放内心的压抑和紧张。
  浇灌混凝土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立模板,隧道掘进时立的排架,不管是立柱还是横梁,只要影响立模板,就得移动或拆除重来再定位加固,还要保持原掌子面不变。模板的立柱和拱架都是小钢轨做好的成品,只要按要求,按规定安装就行。每一次隧道两边的边墙各安五根立柱,约四米长,也可安六根立柱,约五米长,两边边墙应对称,用长螺杆固定,按照测量要求,把隧道边墙底部填平,立柱立在定位的一条直线上,形成整体后加固拴牢,安上钢模板就可以浇灌混凝土。
  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求比较严,虽然没有用称称斗量,但是一次搅拌几车(手推车)石碴,几车沙子,几包水泥,都有专人把关,实践出真知,这样的配合比,与施工规范相差无几。搅拌机搅拌好后,用手推车推到浇灌的地方,用铁锨铲进边墙浇灌。低处直接铲入,高处还要转铲。一层一层浇灌,每一层的高度是两块横着的模板,约九十公分,在扎好的钢筋周围填混凝土,先浇灌第一块模板,震动捣固,觉得差不多了,再浇灌第二块模板,然后两块模板内的混凝土一起震动捣固,确保质量。一层浇灌完成了,再扎上面一层的钢筋。
  你见过隧道掘进搭排架吗?你见过隧道浇灌排架上再搭排架吗?这是隧道施工人员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方便隧道施工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便于拱顶扎钢筋,二是可转运混凝土,三是有利于浇灌,四是便于立模板和拆模板。搭第二层排架,难度比较大,第一层排架顶部不平,圆木横梁粗细不同,为了圆木的二次利用,尽量不刀削斧砍,只是垫平。二层立柱固定后,高处人工架横梁比较难,也比较危险。
  上班就遇到浇灌隧道拱顶,隧道两边的边墙浇灌混凝土,虽然不轻松,但是也不是很难。最难的还是拱顶浇灌。先是立拱架,两层排架上,连接固定拱架,必须全神惯注,细致入微,稳妥地实施。浇灌前弯腰、低头、侧肩扎钢筋,浇灌时到了拱顶顶部,在直着的模板上一块一块地浇灌,不得不蹲着、跪着、趴着铲混凝土。填满,拍实,震动后,有间隙,有时还得用手往里塞,用铁锨往里扎,用木杆往里捅。战友们因地制宜,想方设法,为达到要求而努力,为保证质量而奋战。
  隧道浇灌,用平板震动器少,用得比较多的是震动棒。混凝土填满后,就开始使用震动器。我手握震动棒,接通电源,嗡嗡作响,插入混凝土中,不停地震动,混凝土看似下降变稀,实是凝聚沉淀,水花飞舞,泥浆四溅。我来来回回,反反复复震动,就怕一些地方没有震动好,边角拐弯处不到位,顾不了头脸,顾不了衣服,也顾不了旁边的人,让泥浆尽情地飞溅吧,我只知道震动、震动……心里想的是质量、质量……
  隧道浇灌混凝土,也不是安全地带。洞顶的石头,多次放炮震动,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排架要经常检查加固,防止倒塌伤人误事。在排架上转运混凝土,也要小心谨慎,防止滑倒。施工工具,也要捡好放稳,如果从高处掉下来,也会砸伤人。在立拱架时,我和另一个同志用肩膀抬着拱架,上临时搭建的平台时,一个趔趄,差一点摔下来,在旁边协助我们的班长,眼疾手快,把我拉住扶稳,避免了亊故发生。
  第一次浇灌混凝土,扩大了工作范围,进一步体会到,隧道施工处处有危险。地下河,大塌方,大溶洞,瓦斯爆炸不言而喻;打风枪,撬危石,点火放炮,排除哑炮有危险;搭排架,立模板、推车运渣,浇灌捣固也有危险,拆排架,搬圆木,清理现场,转运物资也潜在着危险。正如大家所说:人在隧道走,危险处处有,时刻要小心,保护身和首。
  第一次浇灌混凝土,接触了新的工种,更全面地体验到,隧道施工项项工作都辛苦。那打风枪时的尘雾飞扬,那装渣推车的流淌汗水,那排除哑炮的细致专注,那浇灌混凝土的满身泥浆,那大塌方的生死考验,那日夜奋战的紧张施工,确实很辛苦。然而在英勇顽强的铁道兵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这些兵:人人猛于虎,不畏施工苦,生死置度外,不屈更威武。
  我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奋斗;在危险的施工中苦战;在复杂的环境中锻炼;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升华了思想。                    


校对:刘闽华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