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铁道兵报的故事】/

【兵报的故事】致敬《铁道兵》

作者:铁一师 卢桢 发布时间:2019-12-26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这几天,写作群里的战友们纷纷写稿,记录与《铁道兵》报的不解情缘。战友们的美好回忆,打开了我尘封的记忆。四十多年前的一幕幕出现在脑海,竟是一宿无眠。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四团卫生队当卫生员,也许是爱好写作的缘故,阴差阳错当上了卫生队团支部宣传
        【兵报的故事】致敬《铁道兵》(图1)这几天,写作群里的战友们纷纷写稿,记录与《铁道兵》报的不解情缘。战友们的美好回忆,打开了我尘封的记忆。四十多年前的一幕幕出现在脑海,竟是一宿无眠。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四团卫生队当卫生员,也许是爱好写作的缘故,阴差阳错当上了卫生队团支部宣传委员,负责出墙报,写通讯稿。那时年轻,干什么都听从组织安排,这些工作不是什么难事,干的倒也轻松愉快。一来二去,便有小豆腐块登载在《铁道兵》报和武汉军区《战斗报》上。也许是从小在兵部大院长大,两个同学的爸爸都曾先后任过《铁道兵》报的社长,报社的叔叔阿姨有些小时候都认识,所以,几乎没有认为多么“高,大,上”,自己也并不以为意。
  1974年春天,团宣传股通知我去丹江师部参加师里的文艺创作学习班,心里很是疑惑,一个卫生员,参加什么“创作学习班”呀?问来问去,都回答“没错,就是你”。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打好背包,乘车从十堰赶到丹江。那一年的日记已经找不到了,无法再回忆起那次学习的具体细节,只记得学习班是师宣传科朱传雄干事负责,请《武汉文艺》的编辑上课。朱干事是领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第一人,他后来调兵部文化部,再调解放军文艺社,出版过多部小说,散文集。现在很红的从铁道兵走出的旅美女作家严歌苓最初的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就是他在解放军文艺社当编辑时做责编出版的,可惜他英年早逝,没能留下更多的作品。
  第一次参加文艺创作学习班,并不是简单的听听课就完事了,要求我们必须拿出作品。那时思想简单,觉得写小说散文是只有作家才能的事,让我们写是强人所难,所以心理上极为抗拒,不过为了交差,也生拉硬扯憋出几首“诗”,总算完成了任务(好像还在《武汉文艺》上刊登了一首小诗,但年代久远,过去的作品剪报基本都找不到了)。
  以后,75年、76年两年春天,我都会被叫到师里参加文艺创作学习班,不过,毕竟有了一些觉悟,对文艺创作不再抵触,甚至从中感受到许多乐趣,写作的积极性逐渐高涨,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篇幅长了,《解放军报》也能上了,其中介绍我们卫生队唐元寿医助事迹的报道《我上大学为人民》,竟占了《铁道兵》报半个版面。
  不过,我参加的是“文艺创作学习班”,光是发表通讯报道也不能叫完成任务。【兵报的故事】致敬《铁道兵》(图2)
  1975年4月,兵部文化部冯复加干事陪同解放军文艺社小说组副组长刘家驹编辑赶到丹江,坐镇催要“与走资派作斗争”的稿件,刘编辑平易近人,说话中肯,但对作品的要求也一点儿都不含糊,他批评我写的散文缺少生活积累,缺少战士语言,软绵绵的没有力量。如今翻开我当年字迹斑驳的日记,对那一段的记录几乎都是“痛苦啊…”,“我实在写不出来了……”。如今想来,自己从小生活在兵部大院那个几乎密封的环境里,不了解社会,不了解人生,只会“为赋新诗强说愁”,那种作品,肯定不接地气。
  我一直对像朱干事,冯干事,刘家驹编辑这些为繁荣新中国的文化发展呕心沥血的老大哥们心存感激和敬重,没有他们的指导,没有他们的“逼迫”,我永远体会不到文学创作的酸甜苦辣,更无从体会丰富多彩的人生!
  【兵报的故事】致敬《铁道兵》(图3)我们继续苦思冥想,不少战友作品已经完成,纷纷发往各大报刊杂志,我也把我创作的散文《五月的歌》寄出了。
  就在文章寄出十来天后,一天,我正在构思新的作品,突然战友陆兵兴冲冲地跑进我的房间,告诉我听师宣传科卢干事说,《五月的歌》《铁道兵》用了。那一瞬间,我竟有些恍惚,根本不敢相信他的话,因为毕竟文学作品和通讯报道不同,再说,一起学习的战友差不多都比我强,怎么可能是我。
  这里抄录一段当年的日记,一窥我当时慌乱激动又故作镇静的模样:
  “卢干事就在隔壁和他们聊天,我一头冲进去,有些不相信地问,你看清楚了吗,真的吗?杨育宏、蔡博光他们一个劲儿的催我快去找报纸,得到卢干事肯定得答复,我不顾一切地跑到值班室找到值班员,向他们要报纸。值班员好像特别理解我的心情,拿出了今天来的5月9号的《铁道兵》报,笑着说,有你们的文章吧?看你急的。报纸还没到我手里,我已看到了第四版上的标题《五月的歌》,心忽的一下,说不出什么滋味儿。我故意装的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报纸拿回来,一下就被他们几个抢去了!”
  如今读这段日记,眼睛竟有些潮湿,当年第一次文学作品登上报纸的激动,以及战友间的那种友爱无私,又鲜活地浮现在眼前。
  这不是我第一次在《铁道兵》上刊登文章,却是我首次发表的正儿八经的文学作品,她对我的意义非凡,打破了我对作家的迷信,给了我“我也能”的自信,几十年来,我陆续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并获奖,参与编辑的《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内心的自信和力量,也许都来自《铁道兵》发表的这篇散文。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当我翻箱倒柜找出仅存的几本沾满灰尘的日记本,心里百感交集。于是,记录下这一切,以此向影响了我一生的《铁道兵》致敬,向我们的军旅生涯致敬,向我的铁一师致敬,向我们的青春致敬!
  

校对:刘闽华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