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铁道兵报的故事】/

【兵报的故事】《铁道兵》, 一份被认为“自已的报纸”!

作者:原铁四师田艳忠 发布时间:2019-12-25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今年12月25日,是毛泽东为《铁道兵》报题写报头66周年。作为一个曾与《铁道兵》报有着不解之缘的老铁,也情不自禁地想写点心里话。 首先,是说毛泽东同志的题字。当年,自已对她的来龙去脉并不了解。今天看来,那是领袖对铁道兵的重视,关怀,鼓励,鞭策和寄
       【兵报的故事】《铁道兵》, 一份被认为“自已的报纸”!(图1)
       今年12月25日,是毛泽东为《铁道兵》报题写报头66周年。作为一个曾与《铁道兵》报有着不解之缘的老铁,也情不自禁地想写点心里话。
       首先,是说毛泽东同志的题字。当年,自已对她的来龙去脉并不了解。今天看来,那是领袖对铁道兵的重视,关怀,鼓励,鞭策和寄予期望!后来的实践证明,会让毛泽东感到欣慰!也是我们每一个铁道兵战士引为自豪的!
       再说,对《铁道兵》报,最大的感受是被认为是难舍难分,割舍不断的一份“自已的报纸”。这不仅意味着她宣传的是铁道兵的事,寄托着铁道兵的情,还记录着我成长进步的足迹。
       至今,我仍珍藏着自己1966年第一篇见报剪贴、特约通讯员聘书和报道工作积极份子证书,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后来,尽管刊稿范围有所扩大,但都无法取代《铁道兵》在我心中“自已的报纸”地位。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自已的报纸”,自然有一种亲切感,信赖感!还有受众面广,关注程度高,离自已最近,影响力最大等特点。那时,《铁道兵》报是唯一一份发到班的报纸。从师到团,到营、连。拿到报纸,首先要找找是否有本单位的作者写的文章。一旦有,就成“新闻”了,作者自然也会被重视。我的第一篇稿子见报后,各级领导为给我写稿创造条件,先后参加了师报道学习班,从施工班调到连部当统计员,到营隧道洞口广播室,到团宣传股、师宣传科,走上了宣传工作岗位,一干就是30多年。我理解,这是对我的培养,也是对《铁道兵》报的支持。正是在这种“压力”变“动力”的过程中,成就了我这个文化底子薄的初中生。所以我要说,感恩部队这所大学校,感恩关心帮助我的领导,也要感恩《铁道兵》报和报社的编辑们。
       提到《铁道兵》报社的编辑们,之所以与他们有更多的近距离接触,得到他们的教悔,不得不提到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我1964年底入伍,在江苏邳县新训后不久,所在的16团16连,就作为先遗部队开赴京原线起端的北京市房山县。加上各级领导对报道工作的重视,特别是1968年到宣传股后,常常到报社送稿,有机会当面听取编辑们的修改意见。他们平易近人,诲人不倦,风清气正,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品格和氛围,给了我实际生动的教育,当时,报社走廊里的评报栏,更让我看得入神……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在那个年代,送稿从不带什么礼品,也没请他们吃过一餐饭。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报社的通联科,不仅是名符其实的通讯员之家,更是如何当好新闻干事、抓好报道工作,搞好“传帮带”的好老师。他们坚持每年办报道学习班,统计各师来稿、刊稿数,开展评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优秀稿件活动,用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基层新闻报道工作,我所在的铁四师多年一直保持着报道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这种激励机制,也助力了人才的培养。在老科长廖寿伦的带领下,四师宣传系统成为一支出经验,特别能战斗,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队伍。大家熟知的、进入本群的钮鲁生,于本成,岳湘灵,王开忠,李 俭,危文炎,马怀金,孙善武,翟基生,罗光明,听心……等一批战友,都是从四师宣传口(报道组)走出来的。其中,任过《铁道兵》报社编辑(社领导)的,就有四名。
      《铁道兵》报社,还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据不完全记忆,言论高手邱存平,早年就调往《解放军报》主持“思想战线”;沈掌荣进入国家机关;不少转业回地方,成为当地报业的领军人物;兵改工前后,一批精英,王廷彦、韩耀先、张风雷,唐烈等调往《人民铁道》报,有的还进入该报领导班子。象梅梓祥这样矢志不渝地为铁道兵奔走呼号的无名英雄,更是让人敬佩。
       如今,《铁道兵》这份自已的报纸虽已成为过去,但《中国铁道建筑报》传承了她的基因,令人欣慰;目前又有了诸多的“自已的报纸”,即网络平台。作为一个老报道骨干,对笔友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基于“天下老铁一家亲,铁兵笔友亲又亲”的认识,自己从《铁兵写作文苑》群主退下来后,组建了“”四师笔友群”。一个月前又更名、扩容为“笔友乐园”,目的是找回《文苑》感觉,再向前一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亲”。
       “自已的报纸”,永远在我心中; 心中的笔友,永远与您同行!
       (2019.12.20)


校对:郭建英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