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沈子友专栏/

灵渠探密

作者:沈子友 发布时间:2022-06-08 点击数: 稿件来源:兵网文学创作中心 责任编辑:元子

开 篇 的 话  一一2017.3.15游灵渠时所作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同为秦始皇时期的两项军事工程,灵渠的名气远比不上长城。同时灵渠还与都江堰、郑国渠同为“中国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而且流传至今,也并非人人皆知。  探宻灵渠,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如同穿越时光的隧道: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荡平北方六国之后,又发兵50万,南征百越。但遇到百越人顽强抵抗,以致秦军“三年不

 灵渠探密(图1)     

      开 篇 的 话

  一一2017.3.15游灵渠时所作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同为秦始皇时期的两项军事工程,灵渠的名气远比不上长城。同时灵渠还与都江堰、郑国渠同为“中国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而且流传至今,也并非人人皆知。

  探宻灵渠,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如同穿越时光的隧道: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荡平北方六国之后,又发兵50万,南征百越。但遇到百越人顽强抵抗,以致秦军“三年不解甲驰拏“,粮草更无以为继。秦始皇只好派大臣史禄,“以卒凿渠而通粮道”。进而在湘江与漓江之间开通了34公里的灵渠,通三江,贯五岭,一统天下。

  灵渠的开通,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的辛劳和知慧。在当时既无测量仪器又无开山炸药的情况下,他们仅凭自己明锐的头脑和勒劳的双手,开山凿渠,拦江分流,将海洋河水一分为二,南入漓,北入湘,连接两江,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相互交融,将北国南疆融为一体,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两千多年来,灵渠的航船往来,一直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熠熠生辉。

  一一 2017.3.15于广西兴安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兴安县是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源头。东面的海洋河为长江支流湘江的源头,由南流向北;西面的大溶江为珠江支流漓江的源头,由北流向南,两者相距30余公里。灵渠就是将它们连在了一起,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奇迹。

  灵渠工程概览(图片来自网络)

  灵渠是一项系统工程,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小天平、南北二渠、泄水天平、水涵、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它们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延续至今,处处充满了先人的智慧。

  铧      嘴

  灵渠从海洋河一分为二,首先遇到的是分水问题。为此,劈湘铧嘴应运而生,它就建在分水塘(又称渼潭)栏河大坝相衔接的上游,是一座长40米宽23米的石砌导水堤。因其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名“铧嘴”。

  铧嘴,从大小天平的衔接处向上游砌筑,锐角所指的方向,与海洋河主流方向相对,把海洋河一分为二,由南渠而合于漓,北渠而归于湘。其中7分水顺大天平迴流到湘江,3分水经小天平和南渠注入到漓江,即所谓的“湘7漓3”。正是这铧嘴,将拦水、分流、泄洪三项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铧 嘴(图片来自网络)

  大、小 天 平

  即连接铧嘴下游海洋河的拦水坝,在没计上突出了两点:一是呈人字形,二是滚水坝。

  其中大天平于拦河坝的右部,顶长344米、宽12.9一25.2米,右端设有北陡,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坝顶长130米、宽24.3米,右端设有南陡,即引水入南渠的进水口。大小天平衔接成人字形,轴线间为夹角108度,对应河床方向的相应夹角。可谓“称如高下,恰如其分”。

  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是科学的。坝体不高,设计只有2.24米,有利于多余洪水漫过坝体流入湘江故道;人字形,则可减轻河水对坝体的冲击,精准分流,保证南北渠合理水量,减少泥沙避免淤积。

  对坝体的特殊处理,也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坝体外部为浆砌条石,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近水面用巨石横砌,成台阶状,顶面用石榫连接,形成整体。背水斜坡则用长条片石竖砌斜插,一块插一块,成为“鱼鳞状”,厚度0.7—1.3米,洪水加带泥沙填塞其间,使堤坝愈益坚固,千年不毁。

  在加固坝体的施工中,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材料,出乎人们的预料一一松木桩。前些年曾在坝体中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一棵松木桩,还完好如初。“水泡万年松”,为什么只有松木而别的树种不行?可见古人两千年前就有了认知并施用到了工程上。

  滚水坝(大天平)

  南、北 两 渠

  湘江水在分水塘经铧嘴分流和大小天平坪坝引流后,7分流入北渠至湘江,3分流入南渠进入珠江。从而,使南北两个水系连在了一起,开通了这条世界上最古老的盘山水道。

  北渠

  处于航道的上游,全长3.25公里,坡度较大,河流流速快,航行危险。弯曲的河道,一方面可借助地形地势减少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可降低水流速度,便于船只航行。为此,采用了“弯道代闸”技术,将航道设计为弯道,在中段连续开挖了2个S型渠段,延长流径,延缓坡降,使流速减缓,行船变的容易控制,在容易使用和容易施工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南渠

  自南陡口起,过严关至溶江镇老街的灵河口入漓江,全长33.15公里。全线沿湘江左岸西行,借助山体,大部分为半开挖的渠道,即左侧沿石山或地面开挖,右侧为砌石,渠堤内外坡均用条石砌筑,中间填土。在有的渠段,建有宣泄洪水的泄水天平,渠内水深超过天平堰顶时,渠水即排入湘江。

  河水分“三七”,海洋河到此七分流流入湘江(左),三分流入漓江(右)

  北渠两岸古木参天,已成为景区的重要景观,

  陡      门

  亦称斗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起船闸作用。在灵渠上,就设有36个陡门,通过它们的开闭控制水位升降,使之浮舟过岭,成为古代的一大奇观。

  灵渠主要靠上游湘江来水,水源不稳定,旱季通航难,通航时间一年中只有8个月。而这里又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常年货物不断,为保持航道畅通,自唐代始,便使用陡门(船闸)拦水,以抬高水位,分段控制水位升降,一段一段通行,使船只在枯水季节也能通行。

  其基本运作:平时用陡门(船闸)将灵渠内的水分段储存起来,一级一级像阶梯一样。当船只开向上游时,先关闭后闸,开启前闸,让水流平,船只就可轻松行驶。就这样,使河水倒流,让船只“上台阶”,由低处向高处走。如船只开向下游时,就采用相反的方法,开前闭后,以次类推。

  据说,现在长江在三峡航运中,还在使用这种办法。

  世界船闸(陡门)之祖。北渠陡门,原陡门全毁,1975年重建。

  堰 坝 . 水 涵

  除了水运,灵渠还是重要的灌溉工程。其中通过堰坝、水涵,抬高水位,自流或提升至岸边支渠,用以灌溉周围的农田。

  堰坝

  是建筑在渠道里的拦河蓄水抬高水位,通过水涵流入周围农田的一种灌溉设施。水位高于地面时可以自流,低于地面时利用水车提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像陡门一样,提高水位,堵水入沟。另一种是在较宽的渠道中,堆砌鹅卵石成一定高度的斜面滚水坝,将水引入周围的稻田。

  水涵

  又称田涵、渠眼、塘孔,是自流灌溉的引水口,在农田灌溉时开启使用。设于堤内,块石砌筑,用于放水灌溉。使用时,农田低于水位时自动开闸放水,农田高于时水位时就用水车提上来。

  作为古老的水利工程,灵渠上至今还有堰坝34座,水涵24处,自古至今延续2000多年,灌溉着周边水稻面积6.5万亩,5个乡镇186个自然村,5.9万人受益。

  水涵

  灵渠水道上建设的灌溉堰坝

  上世纪五十年代灵渠上的水车

  结 束 语

  中央电视台《魅力名镇》评审评语

  连接湘江漓水的咽喉要塞,两次改写中国历史的神奇土地,一条灵渠成就了中国的统一大业,更显先人们开山行河的智慧。守望陡门的陡军,把黔悍的秦地风俗,植入楚越之间,所以这里人的性格也刚也柔。古木参天,古巷幽深,小街水清,灵渠有灵,兴安两大水系钟灵毓秀的地方。

灵渠探密(图2)  

     2017.3.15游览  2022.5.31整理(济南)

美篇欣赏

灵渠探密(图3)


(责任编辑:元子)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