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刘政湖专栏/

成昆纪行(续二)

作者:刘政湖 发布时间:2022-07-14 点击数: 稿件来源:兵网文学创作中心 责任编辑:丁芳

方鹿战友的这个活动,应该是一个很成熟的大学生暑假活动了。基于以往经验,本次活动的项目安排,充分体现了的方鹿战友精心策划与选择安排。很有代表性、典型型。祭奠烈士、当面访谈、徒步参观隧道桥梁、理论研讨会、参观德昌和西昌的新火车站、参观西昌民族高等幼专;参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观彝族民族博物馆、游览泸山和邛海、参观铁道兵博物馆。每个活动各有内容,各有特色。

(二)参观考察·几个难忘的场景

  方鹿战友的这个活动,应该是一个很成熟的大学生暑假活动了。基于以往经验,本次活动的项目安排,充分体现了方鹿战友精心的策划、选择与安排。很有代表性、典型型。祭奠烈士、当面访谈、徒步参观隧道桥梁、理论研讨会、参观德昌和西昌的新火车站、参观西昌民族高等幼专;参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观彝族民族博物馆、游览泸山和邛海、参观铁道兵博物馆。每个活动各有内容,各有特色。其中,很令人开心而且十分有戏剧性的一个情节,是在参观新的德昌火车西站的时候,接待和为我们讲解的刘站长,正是一个铁二代。而且。她老爸应该就是和蔡方鹿战友一个团的战友!自然,特别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几个与活动主题直接关联的具体项目:

  1、祭奠烈士

这是活动全程的第一个项目。到德昌后的第二天清早,我们乘车赶往烈士陵园。负责陵园管理的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赵局长接待并陪同大家一起祭奠。陵园占地几十亩,绿树环绕。进入大门是一个纪念碑亭,左拐是一条长长的由低到高的甬道,两旁整齐的排练着德昌地区牺牲的军人们,其主体便是修建成昆线的铁道兵烈士。

成昆纪行(续一)(图1)

  同学们举着花圈,列队整齐地登上陵园的最高点,拉起鲜红的横幅,在阵阵清凉的山风吹拂下,举行了简洁而庄重的祭奠仪式。王耀同学主祭,大家向烈士默哀一分钟后,蔡方鹿战友和学生代表李金泽做了发言,方鹿战友情深于表,一度哽咽;金泽同学用心真诚,代表同学昭示了传承铁兵精神的决心。

成昆纪行(续一)(图2)

  仪式结束后,赵局长向我们介绍了陵园建设最新的动态。他告诉我们,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烈士陵园建设,认为现在的陵园太小,已经拨款再建一处占地200多亩的大型陵园。他的话叫我心里涌动,人们没有忘记这些已然远去的忠魂,没有忘记铁道兵。

成昆纪行(续一)(图3)

  接着,方鹿战友带领同学们,来到梁国仁战友的墓前,讲述当年修建成昆铁路的峥嵘岁月,和烈士牺牲的情景,讲到动情处,他再度眼眶湿润、喉头哽咽。在静穆中,同学们逐一在烈士墓前献上悼念的黄菊花,我拍下了这一动人的场景。我在心中默默吊唁这些不认识但又非常熟悉的战友:安息吧,兄弟们!

成昆纪行(续一)(图4)

  2、徒步隧道桥梁和对面访谈

  这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祭奠完毕,在赵局的引领下,我们分别参观了腊鹅二号隧道、金沙隧道、金沙中桥、锦川大桥(当年亚洲第二大跨度铁路石拱桥)。去金沙隧道路很难走,抵达后大家走进隧道走了一段,考虑安全退了出来。恰好,一列火车从隧道呼啸而出,风驰电挚,四野震撼。在隧道口,方鹿战友详细向同学们介绍了当年修建隧道的一些知识和情景,介绍了当年铁道兵工作的那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成昆纪行(续一)(图5)

成昆纪行(续一)(图6)

  锦川大桥紧靠公路的一边,车来车往,烟尘飞扬,我们在这里留下了合影纪念。但因条件限制,拍出来的合影照片是不能反映出此处的险峻的,以前发布的照片让我一直有个误会,以为后面是平地。其实桥下便是居高临下咆哮奔涌的飞流,根本无法打桥墩,所以当时只能修成这样的形状。当时修建难度极大。方鹿告诉我,这是先打好钢铁模型,在填充水泥石块凝固而完成的,我在头脑中想象着当年的情景,感慨不已!难怪说成昆险,可见一斑。

成昆纪行(续一)(图7)

  接着是两次访谈,一次在金沙村。在一幢普通的民居内,三位老人被请来给大家谈当年与正在修路的铁道兵的关系,其中两人已过九旬。可能是因为年龄过大,记忆力受损,许多事情已经模糊而讲不太清楚了。但有两点点我倒是听的很明白。一是村里的人与当兵的关系非常融洽,一次一位农妇突发重病,无法送医,就是抬到部队给治愈的。二是当由同学问那位曾在当年当过支部书记的王姓老人,在成昆铁路建成之前和之后分别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时,他明白无疑地告诉我们,之前最远是西昌,结伴走三天,个人走一天多;之后坐火车去了北京、去了山西大寨。我通过旁边的赵局打听到,老人家有9个子女,6男3女,已经四世同堂。他们都过的非常幸福,其中一位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非常有势力的老板;另一个在军队任团职军官,就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老人话无疑传递出一个极为鲜明的历史文化信息:成昆线解放了当地的人们,打开了他们通向现代、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

成昆纪行(续一)(图8)

三位受访老人         右一:当年的王支书

  第二次是在县城采访了当年参与修建成昆线的五位老人。两位是当地入伍的战友、三位民工,其中一位是大姐。五位老人分别叙述了当年自己参加修筑铁路的情景,尤其感人的是其中一位叫陈木生的陈姓大哥,他当时是民工。在参加一次施工抢险时,右腿裸骨被石头炸成粉碎性骨折,定为伤残,至今腿里面还有一颗钢螺丝,他还当场给我们看了他腿上的伤痕。正是这位大哥,在回答同学提出的当年你修成昆当铁道兵后不后悔的问题,他的回答坚定铿锵、一语惊人:“从没有后悔!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在当一回铁道兵,那种穿军装的铁道兵!”他令我感动,也让我沉思——这种情怀,是对自己参加成昆铁路建设的一种自豪表达、抑或是对当年英雄铁道兵的一种内心敬仰呢?

成昆纪行(续一)(图9)

成昆纪行(续一)(图10)

五位受访的老人。左数三为陈木生老大哥

  3、理论研讨会

  边走边看、边走边问,是活动的感性资源的积累。而研讨会,则是一种理性的认知和表达。本次活动安排了一场理论研讨会。

  会场设在西昌市内一个叫“香菜馆”酒店的一楼大厅。布置的很得体、大气而温馨。长方形围成的一个会场的一端有舞台,舞台上面悬挂着 “四川省朱熹研究会、西昌朱熹文化研究会、凉山州顺丰驾校——成昆铁路与凉山变化研讨会”字样是红色会幅,除了我们,西昌研究会和顺丰驾校的40来人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成昆纪行(续一)(图11)

  首先发言的是方鹿战友,他全方位地回忆叙述了自己参与成昆铁路建设的历史和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大家对他的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然后,是同学们和当地学会代表的发言,主体是我们的同学。大部分同学都发了言。看得出,他们事先都进行了一番认真的准备和思考,写成了书面的发言文字。其中,王耀同学的发言,逻辑清晰、感悟表达明确,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但我也同时感觉到,可能是他们作为研究生学业繁重,没有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解读和消化这个主题,也没有亲历经验的资料支撑,一些稿子还是可以进一步打磨的。如果现在结合此次重走经历,让他们再去写,我相信他们的写作会反映出更新的一种境界。西昌本地的一些与会代表也发了言。

成昆纪行(续一)(图12)

成昆纪行(续一)(图13)

  我参与了发言。为此,去之前我恶补了一下成昆铁路和凉山地区发展的知识,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从社会变迁的视角看成昆铁路建设对凉山发展的时代价值。认识肤浅,重在参与吧。

  4、参观铁道兵博物馆

  这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非常有意义,值得铭记。

  博物馆位于乐山市金口河区境内一个叫胜利村的地方,处在大渡河畔的丛山峻岭中,两岸山势陡峻,壁立千仞,中间江水汹涌,奔腾远去,形成一个风光旖旎的大峡谷风景带!胜利村就藏在有成昆铁路和公路那一侧的半山腰的绿树掩映之中,从下面的铁路和公路上看去,还真不能认识这个庐山真面目。过去此地并不热闹,但从去年开始,人员激增,每天都有四五千人前来光顾休闲参观。也许,铁道兵博物馆的存在,通过积累,已经在增加大峡谷景区的知名度和文化底蕴上发力了。

成昆纪行(续一)(图14)

成昆纪行(续一)(图15)

                             博物馆就在这边的山上                胜利村

  胜利村是一个小山村,地势顺阶而上,顶点便是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博物馆分为主展馆和成昆铁路纪念碑广场两个区域,占地10余亩。主展馆于2011年3月破土动工,12月主体工程竣工,2012年6月28正式开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容,以铁道兵为纪念主题的博物馆。开国上将、原铁道兵政委吕正操于2008年3月在北京亲笔题写馆名。

  (博物馆介绍详见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85/jinkouhetiedaobingbowuguan.html)

成昆纪行(续一)(图16)

  提到这个博物馆,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王邦华。我们是7月4日晚时分到这里,就是他接待的。这是一个个子不高、面部棱角分明的精干汉子。由于博物馆地处偏僻,留不住人,人走了一茬又一茬,而十多年来坚守于此、既当解说员又当管理员的,便是他这个家在此地的人。由于他忠于职守,且善于学习,解说水平越来越高,时间一长,其知名度也就越来越高,大家都习惯叫他“王馆长”了。和他的交谈中,我很强烈地感觉到,这真是一个难得的有铁道兵感情的普通民众。长时间的解说工作及其耳濡目染,铁道兵修建成昆的事迹和铁道兵整个兵种发展的历史,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他本人的价值观。他说他由衷地敬佩铁道兵,他认为铁道兵是一支了不起的部队。他说他自己现在在讲解中,把铁道兵的功绩提升到影响中华民族、国家整体性发展的“政治的高度”来解说的。听着他的解说,我内心深处滋生出对这个普通但绝不平凡的人的敬意。

  这次来,还听到“王馆长”告诉的一个最新的好消息。说省里有领导来此视察后非常重视,指示要进一步增加投资,进行改造扩容。现地方拟投资几千万来做这事,扩大规模,提升效果。这个信息令我欣慰不已,今后有战友来此参观,会看到更多有意思有价值的资源。

成昆纪行(续一)(图17)

  博物馆本来因为扩建已经闭馆,但对于我们,王邦华破例予以接纳开放,他对方鹿战友组织的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很有情感了,他明了其意义。走进馆内,便是极具视角冲击力的当年战友们在隧道里战斗施工时的情景模拟式布置:灰暗的氛围、冷峻坚硬的岩石,石渣铺就的地面、打风枪、抡大锤、推斗车的战友.......,一刹那间,似乎给人一种时空倒转又回到当年的感觉。博物馆主展馆近千平方米,保存各类珍贵历史照片、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书籍、证章、影像资料等文物。王邦华告诉我,还有许多文物没有空间展示出来。在他的导引和解说下,大家缓缓而行,方鹿战友还对同学们做了许多补充性的解释和说明。学生们同学们认真地看着、仔细地听着,用心地记着。

成昆纪行(续一)(图18)

成昆纪行(续一)(图18)

  主展馆参观完毕后,我们来到馆内最高的平台,这里有一尊巨大的成昆铁路铁道兵雕塑,下面有铁道兵宋维栻政委的题字: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我们在这里举行了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纪念仪式。蔡方鹿战友、汪前明同学、王邦华讲解员和我分别讲了话。其中小汪同学的发言尤为精彩,获得了同学们一致赞许的目光。

成昆纪行(续一)(图20)

  晚餐后,参观学习还在继续。同学们沿着马路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附近大渡河上一座险峻的知名景点“同心桥”。沿着一条向上的实修的铁轨往上,在博物馆的后山上,参观了就建山下河边的的中国第一个在隧道中的车站关村坝站实景搭设——一个模拟修建的隧道,和从一节隧道里开出的火车头,同学们开心地在这里合影。从这里下去,走到村里弯弯曲曲的小胡同和街道,蓦然发现,几乎所有房屋的墙面上都画着铁道兵的军人画:或拿钢钎、或背枕木、或抬大框、或推斗车;还有一些当年的部队:“大干苦干,早日建成成昆线”等等口号。沿河的陡壁上,有长长一排铁色的关于铁道兵的雕塑,具有沉沉的历史厚重感。这个小山村,已经浸润在铁道兵的历史文化元素之中,这也是它独具的“唯此一家”的鲜明特色。叫“胜利村”是不是就有庆祝成昆线胜利建成的纪念内蕴呢?

成昆纪行(续一)(图21)

成昆纪行(续一)(图22)

成昆纪行(续一)(图23)

  (待续)


(责任编辑:丁芳)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