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郑建军专栏/

写给战友作家李世英

作者:郑建军(铁二师六团) 发布时间:2022-12-19 点击数: 稿件来源:旧稿新发 责任编辑:郑建军

笔者不才,有一个习惯,或许也曾经算是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文字工作的缘故吧,看书和写东西的时候,总喜欢静。 收到李世英作家签名的《大巴山红杜鹃》和《爱的小屋》也有一些时日了。但由于工作琐碎及日常事务的缠身,一直没有能静下心来读一读。或许是同一个兵种的铁情铁缘,读李世英的《大巴山红杜鹃》也是时断时续,说起来很惭愧。 借休假之机,正好帮弟弟在建的楼房当监工,静静的夜晚,重捧作家

         笔者不才,有一个习惯,或许也曾经算是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文字工作的缘故吧,看书和写东西的时候,总喜欢静。

    收到李世英作家签名的《大巴山红杜鹃》和《爱的小屋》也有一些时日了。但由于工作琐碎及日常事务的缠身,一直没有能静下心来读一读。或许是同一个兵种的铁情铁缘,读李世英的《大巴山红杜鹃》也是时断时续,说起来很惭愧。

    借休假之机,正好帮弟弟在建的楼房当监工,静静的夜晚,重捧作家的书,闻了墨香,竟然在四个晚上一口气读完了作家的这两本书。

    每本书读完了,多少都会有一点感想的。如果对读完的书没有一点感想,那不叫读书。那叫打发时间,严重一点说,那叫浪费时间。对作者来说,那不公平,那是作者的悲哀,也是作者的无奈。

    在此,我想谈谈读过《大巴山红杜鹃》之后的一点感想。

    李世英的书,读来耐人寻味。不是当过铁道兵的人写不出《大巴山红杜鹃》;不是曾经体验过火热工地生活的人读不懂《大巴山红杜鹃》;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不会珍惜那种底蕴衬托下的《大巴山红杜鹃》。一句话,《大巴山红杜鹃》写得不错,写得好。让人产生共鸣、令人落泪的情节我就不说了。概括的来说,李世英对整个事件的脉络把握的基本到位。一.自然环境.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对景物的描写.利用景物去衬托出人物的心情,这是描写自然环境的最大用处。二.社会环境,也就是故事背景.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这就是故事的背景.即使是幻想类的作品,其背景也应该要有一个参照。在这一点上,作家掌握的很好。

    针对写作手法中的,诸如:“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以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等等,都基本掌握到了一定的程度或火候。

    如果全是褒扬,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不算真正的读了《大巴山红杜鹃》。笔者认为,有两点稍感不足。一个是全书的段落划分有失平衡,长短不一,悬殊太大,自然分段的时候,有时不太注意条理,比较明显的就是第41页,16k的大版本,一个自然段竟然占了一页多,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分成三四个自然段来交代。这或许是写作中手法的不同吧?再一个就是,女子民兵连(学兵连)炊事班的李云玲应该有一个单独的章节表述。这不仅仅因为吕文化的壮烈牺牲、陈二虎的无奈自杀和吴光辉的无耻被枪毙等都有章节表述,也不是因为知青小雅的无辜受害来衬托应该写李云玲的牺牲,而是因为学兵连在襄渝铁路大会战中,就应该有李云玲这样的代表人物,也应该有相对来说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才之言,斟酌参考。还望能早日看到作家更优秀的作品。

 

                                                                                                                                          

                                                                                                                       2009815日夜于老家


(责任编辑:郑建军)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