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郑建军专栏/

鲜为人知的铁道纵队二支队前身

作者:郑建军(铁二师六团) 发布时间:2022-12-26 点击数: 稿件来源:旧稿新发 责任编辑:郑建军

当过铁道兵的人都知道:铁道兵部队是1948年7月5日,经中央军委、东北局批准,在护路军、铁道团的基础上,再补入一批二线部队,并动员部分铁路员工和技术干部参加,组建的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又称修复工程局),下辖四个支队。可是谁又知道,其中二支队(铁道兵二师)的前身呢?其实,铁道纵队二支队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档案馆里查到的。 1

    当过铁道兵的人都知道:铁道兵部队是194875日,经中央军委、东北局批准,在护路军、铁道团的基础上,再补入一批二线部队,并动员部分铁路员工和技术干部参加,组建的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又称修复工程局),下辖四个支队。可是谁又知道,其中二支队(铁道兵二师)的前身呢?其实,铁道纵队二支队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档案馆里查到的。

 

1937年7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炮制的芦沟桥事变,把中华民族推进了战争的深渊。在那内忧外患的岁月里,被激怒中华儿女,掀起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救亡运动。

在烽火连天的冀鲁平原上,曾经活跃着两支英雄的回民抗日武装:一支是民族英雄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军分区回民支队;一支是回族人民的儿子刘震寰领导的冀鲁边军分区回民支队。在这两支回民抗日武装中,冀鲁边军分区回民支队却是很值得一提,因为她历时长达14年之久,并且,与二支队的诞生有着历史的渊源。

随着抗战形式的发展,冀鲁边军分区的回民支队改为渤海回民支队;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回师北上;在东北,以渤海回民支队为基础又新组建了东北回民支队。就是这支队伍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而且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我国近代史上发展历史最长、活动地域最广的一支少数民族武装力量。

一、组建回民支队  参加抗日战争

冀鲁边区即山东济南鲁北地区,是回汉族群众聚集的地方,回民很多。七七事变以后,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我中华国土,占领了华北平原,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比愤慨,纷纷要求参加抗日救国斗争。

1940年5月,冀鲁边区党委决定建立冀鲁边区回民救国会冀鲁边区回民抗日大队,并指派王连芳(时任津南青救总会主任)和刘震寰(时任津南支队第六大队大队长)二人负责筹备工作。720日,冀鲁边区回民救国会在宁津县魏家庵宣布成立,王连芳任总会主任,刘震寰任武装部长兼敌工部长。根据军区决定,在同一次会上宣布成立了冀鲁边区回民大队(序列为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津南支队六大队)

当年81日,在沧县(今孟村回族自治县)东南部的新县镇的清真广场,召开了冀鲁边区回民抗日大队成立的大会,刘震寰任大队长,王连芳任政委。总人数只有18(回族17人,汉族1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部队发展很快,从开始18个人的手枪队迅速发展到四五百人。

1941年9月,军区批准回民大队升级扩建为冀鲁边区回民支队(序列为第八路军第115师第六旅回民支队)1942年,在日寇的五一大扫荡中,部队遭受巨大损失,减员至200多人。此后,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渤海军区。1944年,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改称渤海军区回民支队

1945年春,回民支队由解放区转向外线作战,配合军区部队解放了盐山、无棣、小安城、惠民等城池的战斗,在取得五日三捷的同时,兵力猛增至2300多人。

1945年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至此,这支英雄的回民武装在渤海地区与日军英勇作战100余次,克敌大小据点40多个,歼灭日伪军2300多人,缴获长短枪2600多支、机枪10多挺、各种炮20多门,其它战利品不计其数,发展壮大为2320人的民族武装。

二、挺进东北  参加解放战争

1945年97日,部队接受中央军委命令,整编为山东72163团,除原渤海军区回民支队3大队外,从新海县(今黄骅县)进军东北,参加伟大的解放战争。11月,部队行军受阻,在热河地区(今承德地区)很长时间未能领到新的装备,还曾一度被编为热河军区第3旅回民支队。

插曲之一:渤海回民支队3大队由于敌人的分割、封锁,自1942年“五一”大扫荡之后,就与支队部及1、2、4大队失去了联系,但仍然坚持独立作战。到1946年,不仅坚持了鲁北平原游击战,而且发展成了近千人,战斗力相当强,在渤海军区二分区组织的战斗中,这支部队均为打强攻。因此,渤海军区决定以此成立由二军分区直接领导的第二回民支队(原渤海回民支队主力已奉命挺进东北)。

同期,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党中央根据解放平津之需要,成立天津市工委会,回民支队主力北上的同时,回支主力还留下了30人的回民手枪队。

1946年,美国和国民党部队强占塘沽和天津,平津一时无法解放,为反击敌人,经上级批准,便以这支手枪队为基础又新成立了渤海军区第一回民支队,由军分区直接领导。

济南战役后,这两支回民支队被合编为警卫部队(对外仍称回民支队),专门担任海防任务。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近百名回族干部被批准参战,最后只剩下几个人回国,大部分同志为国捐躯。

1942年113日,部队投入平泉保卫战,与国民党13军交锋,14日撤出战斗后挺进赤峰;44日,部队开始攻打长春飞机场(驻守部队为国民党中央军的伪满洲国的铁石部队,参加解放长春的战斗,有力的配合了辽沈战役。至此,回民支队已从抗战时期的地方部队成长为一支能攻善守的野战部队。

5月23日,部队奉命撤离长春,布防在松花江北岸陶赖昭地区。28日,为保留回族干部战士,减少牺牲,东北局决定,将渤海回民支队中的回族干部战士188人调到哈尔滨市组建东北回民支队,不再直接参加前线作战。这就是回民支队历史上的回汉分家

插曲之二:“回汉分家”是中共中央从爱护、保护回族干部角度出发而做出的英明决策。“回汉分家”后,山东7师21旅63团(原渤海军区回民支队)所余汉族同志于1946年7月奉命整编为六纵43团。同年9月,部队又被改编为东北六纵54团(原63团副政委刘济民改任54团团长),一直在前线作战,曾参加了辽西战役、广西战役、海南战役,共打了四年仗。在老爷岭和四平战斗中,仅9连就出现了兆胜排(孟兆胜)和文忠班(田文忠),还出现了“猛插决胜连”;到海南后又出现了“爱民模范连”。这是全军的光荣。

这支英雄的部队,先后被改编为野战军43军129师38团、海南军区直属团、海南军区独立团、广州军区守备第3团和海南军区警备第2团。

三、组建东北回民支队  参加土地改革

1946年64日,山东7师师长杨国夫在哈尔滨市428日解放)南岗宣布正式成立东北回民支队,归属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领导,任命刘震寰为支队长。

东北回民支队一成立,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回族群众工作上,成立了以刘震寰同志为队长的回民工作队(后改为回民工作团),深入北满回民居住区肇东、绥化、阿城、扶余和牡丹江等县市进行政治宣传和土改工作。

1947年初,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吕正操指示说:为了保证军事上的需要,首先要把铁路这条大动脉搞好。于是,这支刚刚成立不久的回民支队,又改为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执法队,佩戴红底黑字袖标,负责老起站(哈尔滨)、滨江站、三棵树(机车库)36棚铁路工厂、松花江大桥和拉滨线等区段的执法护路及维护铁路的交通安全工作。同时,东北回民支队还广泛发动群众扩大了武装,到1947年春,部队人数超过了组建时期的两倍多。

1947年,敌我斗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了前线胜利,保证铁路军事运输畅通,同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党委经上级批准,将回民支队改编为护路军5(东北护路军的建军经过:1945815日日本投降后,恰逢东北全境解放不久,各种不同性质的护路部队相继出现;19462月,何德全在梅河口设东满护路司令部,统一了东北各线警护大队,称护路大队,后移至吉林;19466月,奉命于哈尔滨设立铁道司令部;同年12月改为护路军司令部),归属东北民主联军建制,刘震寰任团长。主要执行武装护路,但仍保留东北回民支队称号。经兵员补充,部队发展很快,含回、汉、朝、满等民族,人数达1500多人,从而,预示着部队将由单一兵种向技术兵种的发展。

东北人民解放军(原东北民主联军)经过夏、秋、冬三次强大攻势,东北广大地区宣告解放,迫使敌人收缩在几个孤立的城市据点。从此,东北敌我斗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东北解放区的不断扩大,为我控制的各种铁路设施、建筑物多遭战争破坏,现有的护路军铁道团已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随着东北解放区的扩大,为我控制的铁路大量增加,但各种铁路建筑物或设施多遭破坏。

1948年2月,东北军区决定,以护路军5团与原护路军24团各一部分官兵整编组建为护路军铁道2(共两个团),刘震寰任团长。任务由单纯的护路转移为抢修铁路。从420日开始,先后抢修沈(阳)(林)线和吉(林)(春)线。随着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现有的护路军铁道团已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因此,铁道团再行扩大。

1948年7月,经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以原护路军为基础组建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其中,这只从18人的手枪队发展壮大起来的冀鲁边区回民支队、后改成东北回民支队,便成为了当时的铁道纵队二支队(铁道兵二师)

奉令后,铁道纵队于712日 建立机构并开始办公,同时,东北铁路工程局局长黄逸峰赴二支队负责督促整编工作。

第二支队是以原护路军铁道2团全部、步兵21个连、吉林军区独立6(缺第58、朝鲜连三个连)组成,刘震寰继任二支队支队长,丁先德任副政委,支队总人数为3407人。支队担负的任务是吉(林)(春)线下九台至兴隆山段31公里的全部线路、桥梁、通信和站屋工程及饮马河176米长的水泥钢桥一座。

根据上级指示安排和工作性质,二支队下辖第二桥梁大队和第二十二线路大队及运输、给水、通信三个中队。

冀鲁边回民支队时期手枪队队长、原铁道兵二师政治部直工科科长、曾任第二桥梁团政委(铁道兵6团)的韩景正同志后来还专门撰文《烽火岁月忆当年(抗美援朝战争)》;当时任二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的刘宝俊也曾撰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东北回民支队》;韩克同志(任职不详)在《东北回民支队的建立及战斗历程》一文中也谈到二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同敌人在清川江大桥地区展开的最激烈、最艰苦的反轰炸斗争。

由此可见,刘振寰的冀鲁边区回民支队、后改成东北回民支队与铁道纵队二支队(铁道兵2师)的历史渊源是不能被忽略的。



(责任编辑:郑建军)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