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梅梓祥专栏/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

作者:梅梓祥 发布时间:2023-06-27 点击数: 稿件来源:郑建平推送 责任编辑:春伢子

6月24—25日,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我有幸受邀参加。

     6月24—25日,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我有幸受邀参加。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图1) 

  北大国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史研究中心”)于2020年10月成立,是国内高校创建的首家集史料典藏、学术研究、艺术展览、国情教育和智库咨询于一体的当代文献服务机构。学术研讨会由国史研究中心邀请国内外高等院校从事历史研究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教授,全国文献史料收藏与研究的大咖共39人参加。13位报告人介绍了收藏史料的经验,以及依据文献从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会议由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历史系主任王奇生主持。王主任全程参加会议。他骑自行车陪同与会者去就餐,被誉为“最美的骑行”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图2) 

  我们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有些不好的传统,每每改朝换代大量毁弃前朝的遗存,秦始皇焚书、项羽火烧阿房宫开了个坏头。1949年后,政治运动频仍,最烈的文革,文物视为“封资修”,损毁惨重。幸遇改革开放,盛世收藏,北京、乃至全国有了一段如火如荼的收藏热。十八大后,不忘初心,历史文物的保护与使用受到空前重视。具有使命感与责任担当的北大国史研究中心与时俱进举办研讨会,史学专家、收藏大腕集聚一堂,交流经验,对文献史料的收集、珍藏,以及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著书立说、数字化建设服务社会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会议对于进一步推动和保护文献史料及其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图3)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天外有天,大开眼界。我聆听由美国、新西兰赴会的教授董玥、马钊、Paul Clark,以及国内著名高校的学者王元周、黄道炫、印红标等人的精彩发言;收藏并写作的“双栖专家”们的经验介绍:范世涛搜集经济学资料,刚刚出版《薛暮桥年谱》;山西刘涛收藏民间文书,出版巨著《清至民国山西杂字文献集刊》;李城外数十年收藏咸宁五七干校史料,成为五七干校历史研究的权威;边晓春收藏研究知青著作丰厚;马钊在会上演示由录音带转录的九大会议公报的音频,播音员激情澎湃的声音,让我想起多年前在废品站错失一堆早期电台处理的录音带;北大的老师陈凯、博士郭文杰向国史中心捐赠收藏的档案,《炎黄春秋》杂志原总编辑徐庆全是“思想的先行者”,河南的李洪河,江西云从龙,北大吴景键、中国日报曹然等人的演讲,无不让我大饱耳福、受益良多!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图4)

 荣幸地与历史学家王奇生教授在一起。郭文杰摄

  我以《我收藏铁道兵及军史党史文献资料的经历及思考》为题,介绍了个人收藏及撰写铁道兵内容的文章,传播铁道兵功绩的经历及愿景。报告的主要内容为:

  铁道兵存续35年,于百年军史分量重,在煌煌国史中是“小众”,但与我们所有的人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出行坐火车,新中国成立后三分之一里程(12590公里)的新建铁路由铁道兵承建,隧道一半由铁道兵开掘。铁道兵1948年在辽沈战役打响之前组建,前方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为解放战争建立功勋,之后除西沙海战之外的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对越自卫还击战等所有战争都赴命疆场,战功卓著。8314名官兵捐躯,59234人伤残,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大的兵种。大家乘坐火车,铁路两旁风掣电闪而过的烈士陵园,安葬着铁道兵英烈的忠魂。中国的进步、发展,有一代代像铁道兵一样优秀的中华儿女超乎寻常的付出与牺牲。收藏“铁道兵”,是我最重要的藏品选项,也是我一生的事业。

  国史研究中心重视“革命和建设”的史料资源,铁道兵是中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我的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我也表达了个人的心愿,希望早日将收藏的铁道兵文献史料数字化,进入北大国史研究中心,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研究英雄的部队——铁道兵。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图5)

  我在半小多小时的发言中,还“倾诉”了对北京大学的感情——一往情深。

  北大是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殿堂,是一代代人梦想的高等学府。我生长在文化荒芜年代的农村,孤陋寡闻的中学时代,连梦都不曾有过这座“圣殿”。因为收藏,我与北大有了情缘。上世纪九十年代,北大校园西侧院墙内,有一片数百米长的旧书摊。周末,我逛完潘家园,坐300路公交车,再逛大钟寺、金五星的旧书市场,最后一站就是北大的旧书摊,那里曾是我收藏文献资料的一方“宝地”。多少次夕阳西下,我背着双肩包,两手提着沉甸甸旧书和资料,志得意满,搭乘北大西门口的114路公交车回家。

  (这里暂且省略一段精彩的吧……)

  2005年暑假,我的一个侄儿、2个侄女来北京旅游,必选北京大学校园啊!在未明湖、百年大讲堂等“名胜”拍照留念,在北大食堂就餐,与孩子们一一手指相扣,誓言:“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变——北大见;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变——北大见……”虽然他们无一进北大,但2个侄女上过国外大学“海归”,也大慰我心。

  24日散会后,我旧地重游逛北大,不够尽兴。25日清晨,我6点多就赶到北大,漫步校园。青春远逝,白发乱头。找到西边侧门围墙内已硬化的路段,蹲下,双手抚摸昔日旧书摊的地面……差10分钟的8.45我发言,百米冲刺跑进会场,一头汗水就开讲啦!  

  感谢收藏,感谢北大;来日方长,越来越好!

  

  我拍摄的部分北大照片——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图6)

  未名湖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图7)

  地下室“博雅堂书店”,我当年经常光顾。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图8)

  北大西侧门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图9)

  从西侧门进入,摆放自行车的地方是昔日旧书摊。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图10)

  百年大讲堂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图11)

   农园食堂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图12)


参加“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图13)

   

                                                                                                 2023-06-26 19:52 发表于北京


(责任编辑:春伢子)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