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之览者 感于斯文
刘政湖站长在《英雄铁道兵丛书》总序中设置的“光荣历史卷、军旅岁月卷、铁兵精神卷、诗词歌赋卷、艺术作品卷、人物风采卷、战友情怀卷、时代回响卷等八个基本板块”,感觉非常系统全面,也非常艰巨光荣。有格局,在开局。郑建平担任主编、王林山担任副主编的《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实行了破冰之旅。万事开头难,再接再厉,出版八卷,功德无量。我们的年纪提醒我们必须只争朝夕。我冒昧建议每年出两本,四年完成,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献礼!
英雄铁道兵丛书产生背景,“兵改工”之前35年与之后40年。铁道兵作为只存在35年的一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军种,这个流芳百世的桂冠将永载中国人民解放军史册上。所有建成的铁路和工程,是物化的铁道兵形象,是镌刻在祖国山河的不朽篇章,业已成为铭记铁道兵功勋的物质丰碑,已经彰显在共和国发展历史上,融进了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军队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如今,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相比铁道兵35年的历史,中国铁建未来的路更长,以至永远。薪火赓续,军魂永驻。在35年中走过来的老兵热情期待着,在中国铁建工作员工努力践行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铁建人,是铁道兵的化身,实现了“军队之魂”与“企业之魂”的“无缝”传承,将“铁道兵”无形资产转化为“中铁建”现实优势,继续高唱着“铁道兵志在四方”,永远保持着“人民铁军”的精神和作风,始终拥有着生生不息的战斗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我们铁道兵的历史只有35年,很多老同志,风采人物潘成忠、张锁龙等经历了35年历史的全过程,是铁道兵35年历史的最好见证人。如我写的《从护路军走来》,主人公潘成忠,1930年出生,历任战士、副连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铁道兵工程学院铁建系副主任,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经历了铁道兵从诞生到“兵转工”35年的整个过程,是铁道兵历史的见证人,人生充满了光彩和传奇。93岁的潘成忠在医院收到书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连忙请女儿拍照转发好友群、朋友圈。郑建平主编说他见到这本书,书中有他是主人公,“有点成就感”。将心比心,所有主人公和作者、主编、副主编、编委、编辑都有成就感。我很有成就感,既是两篇文章的作者,又是一篇文章的主人公,还是18位编辑之一,与武汉大学教授史锡腾、散文大咖杨庆华一起编辑军事板块。才华横溢的郑焕清校长执笔的《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序中“饱蘸心血写春秋,高歌赋咏铁道兵的向德荣”,让我激动万分。我要感谢许先林同学、陈汉彪战友以《浓墨重彩书人生》写我,我要感谢钟佩君战友、陶玲教授编辑审定此稿。经郑建平主任介绍,陶玲在电话中询问有关情况,并褒奖我是“把工作当学问,把写作当养老,一生笔耕不辍硕果累累,浓墨重彩写春秋的风云人物”。过奖了,但给我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作者、编辑,成就感都来自《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这就使我们想到著书立说的意义了。大家知道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是汉朝的专业史官,汉朝以前的事情他没有亲身经历,搜集素材上至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花14年时间所成纪传体成为名垂千古的珍贵史料。我们是不是在抢救“珍贵史料”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翻阅目录,我们的作者和主人公大多是七十岁以上的人了,有五位作者离世了,还有好几位主人公离世了,我们能看到此书的作者、主人公是无比幸运的。我记得为写张金春收藏援越抗美战争实物的报告文学,采访他时,他说过: “我现在抓紧将每一件藏品写一段文字介绍,出一本画册,否则,我走之后,这些物件就……”张金春当着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当梅梓祥说过,梅梓祥说“他忧虑的眼神让我不能自已。向张金春老师的殉道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战友们称梅梓祥是铁道兵实物收藏家,张金春是铁道兵援越抗美实物收藏家。我记得张锁龙政委叮嘱我:“铁道兵的事迹数不尽,需要你这样高手来写深写透,是对当过铁道兵的精神抚慰,战友们会感谢你的!”我说:“谢谢您的信任和夸奖,我要向您学习,以您为榜样,继续写下去的,愿您健康快乐!”张锁龙政委说:“继续写下去,好!我们这些在铁道兵30年的人,死了也心安!”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流泪了,我也是古来稀的人啦!我目前在做两件事,一是修改完善《铁道兵赋记》,二是修改完善报告文学《张金春援越抗美博物馆》。想到的事,要抓紧做,不要留下遗憾。前几天,我将自己整理的2.3万字的 《铁道兵历史沿革》报给了刘政湖站长和郑建平主任,我还写有《铁道兵抗美援朝丰功伟绩》《铁道兵援越抗美丰功伟绩》等,之前向王林山常务主任报送了《铁道兵精神之源》《铁道兵彰显五种精神》。无论采用与否,但这是我想为《英雄铁道兵丛书》做点贡献的心意和行动。用过去我们常说的话,“写不写是态度问题,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我们创作中心群人才济济,有影响的作家、诗人众多,有几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向他们学习的好平台。从2021年7月郑建平主任把我拉入群之后,通过学习,受益匪浅。我想有了好的“态度”,“水平”也会提高的。
可见我们这批老铁道兵抓紧“著书立说”的重要性、必要性。往近点说,是写作快乐,是写作养老;往现实点说,是传承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往高处说,是写历史,故事历史化,把历史书面化,便于阅读,便于收藏,便于传承,历史不被湮没,精神不会失传。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作为铁道兵,应该有史考证,应该有故事和英雄流传,应该有文化传承、精神弘扬。我们铁道兵战友网及其文学创作中心正在为铁道兵的历史典籍增加鸿篇巨制。实事求是地说,《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应该是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我想,如果这样的书入中铁建各基层单位“职工书屋”,一定会受到广大职工欢迎。站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再过二十年,再过五十年,再过一百年,再过更长时间,在那个时候,“讲从前铁道兵的故事”,再看《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再看《英雄铁道兵丛书》的全套八卷,其意义,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结尾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者向德荣阅读《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
(校对: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