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白宝存专栏/

司马迁还魂

作者:白宝存/46团学兵 发布时间:2024-03-29 点击数: 稿件来源:王云祥推送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金疙瘩,银疙瘩,比不上咸阳的塚疙瘩”。在咸阳塬上,一座塚疙瘩,便是一座帝王陵啊。


“金疙瘩,银疙瘩,比不上咸阳的塚疙瘩”。

在咸阳塬上,一座塚疙瘩,便是一座帝王陵啊。此时,我便站在咸阳塬上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之寝陵——长陵之巅,向四处眺望 。

青黛色的九嵕山,山脚下的村落,青瓦白墙,杨柳池塘,绿植环抱。更有那依次向西排列的安、阳、茂、平、渭、延、义、康……九座汉帝陵,就像座座金字塔,屹立在天地间,默默的显示着往日的威武。

九陵之间的田野,桃花红艳,杏花粉黛,芳草斜阳...... 黄土高坡上的春风,似乎带着润润的色彩,渭北旱塬更加朦胧,更加多情,真是黄土画派笔下的美图啊,远远地看一眼,就令人怦然心动。

春雨润过的天,湛蓝湛蓝的,云更白更低,一团团的簇拥着。风,就是魔术师,不停地把云变幻着模样,一会万马奔腾,一会儿惊涛骇浪。望天上云卷云舒,沉醉在田野百花的芳香,突发奇想。如果司马迁还活着,会不会再续写《史记》,不知看到我站在汉高祖的肩上会不会斥我不敬……

云里雾里地遐想,忽听背面一声秦音:“请问小哥,白庙村离此地还有多远?”回头一看,不由得一惊,一位发须皆白的老者,身穿宽大白色汉服,消瘦却精神矍铄,他双手打拱,腰身前弯作揖。心想,穿唐装汉服已成西安、咸阳年轻人的时髦,这老汉莫非也是粉?便笑指不远处对面村落道:此庄便是。

 “啊呀呀,祖籍就在眼前啊,我在此盘桓几日,竟寻它不见,汗颜,汗颜啊!” 听此言,那老者大喜。

这使我更加迷惑,细观察,此人面善,实不相识。忍不住开口问道;敢问老者,您是……”“哈哈哈……你刚才不是还在念叨着老夫吗”。

“啊!”我震惊了,难道您是!可……可您是韩城人氏啊!”

他捋捋胡须,点头笑道:“世人皆知,我生之韩城,葬之韩城,可那只是我的衣冠冢哦。当年,我隐忍苟活,肠一日而九回,历百折而不挠,前后历经十余年完成《史记》,书写了华夏文明3000多年的历史,就是为一个理想,有一种信念。可宫刑……毕竟是奇耻大辱啊!完成使命,我便隐身归退云游,无人知晓我之去处。我要将不屈的魂魄,溶化在天地间。可我要告慰祖宗,我没忘记,我之祖根在咸阳,就是这白庙村啊”。

“哦”!我愈发惊奇!简直不可自拔。我与史圣是咸阳乡党?

白庙村,位于咸阳东北15公里的渭北黄土塬上,是韩家湾乡的一个普通村庄,南行二三里,便是西汉第二个皇帝——汉惠帝刘盈的安陵大冢。《括地志》中记载:秦汉以前“安陵故城在雍州咸阳东二十一里周之程邑也。” 

程”,是商代咸阳境内的一个小封国;故址便在白庙村,司马家族和这“程”紧密相关。司马姓的起源和来历主要有三:一是出自西周,二是出自芈姓,三是出自姬姓,均以官职称谓为氏。

周宣王时期,重黎后裔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权势重大;被周王室允许以官职为姓:也有部分子孙 “以国为氏”归姓于程,传承至今,已两千七百余年。因此,司马氏和程氏源出一处,程伯休父便是司马氏的得姓始祖。

“我的祖根啊……”手捻胡须,他双目深情地望着白庙村,好久,好久……

转过身,从怀中掏出两本带着体温的《太史公自序》,春风拂页,上写道:“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商代封于程地,有籍可查,此段也记载了司马家族担任史官的经历。司马迁认祖根在此,无可置疑。

古时史官,也称作天官,是因其要通过天象观测来弄清时间。周初史官程伯史佚,为武王、成王、康王时名臣,被尊为“四圣”。其后裔世代袭封,到周宣王时的程伯休甫,仍承担着“世典周史”。后东周政局混乱,司马氏逃到了晋国,后又流落到卫、赵、秦等地,未从事史官。流落到秦国的名将司马错,因伐蜀功留作郡守。其第五代孙司马谈,重操史官业务,其子司马迁承父业,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史记》。这期间也有许多艰难经历。

汉元帝以前,每建帝王陵寝,朝廷就要从各地选送富豪大户,为的是繁荣经济,充实财力,兴旺人气,以供奉陵寝。此地便称“陵县”,属朝廷直辖特殊城市。但自建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陵后,此制度被废除。咸阳塬也因此被称“五陵塬”。茂陵邑,是五陵中最繁华之“陵县”,前后修建了53年,汉武帝三次下令迁徙,多时高达50万人,使其经济文化和思想道德理念超前发展。思想家董仲舒也是辞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之职后,举家迁徙茂陵邑。从此不问家业而潜心著书,直到终老茂陵。司马迁“随父至京,住茂陵诵读”,长达七八年之久,直至28岁接任了太史令。他跟着孔安国学习《尚书》,听董仲舒讲解《公羊春秋》。听到 “走不出潼关,写不出好文章”的教诲后,外出漫游考察历练,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实地考察许多古迹,使他对社会、人生、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为一生事业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准备。也对《史记》文章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老前辈,您的《史记》,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巨著,备受后人推崇……可您也为此受了大罪和折磨啊。”

“成大事者,岂有坦路?懦者难移,举步维艰。唯有信念,伴你前行。看先贤,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蜀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那个不是胸怀似海,信念似铁,壮志如山啊。面对大辟之刑,我若慕义而死,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此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故,子长方承父志穷尽一生实现理想,面对极刑无怯色。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虽庆幸但更有惶恐。唉——我的家族均受牵连,子孙都为我而隐姓埋名,甚至连看个完整的戏都是奢望啊,呜呼!哀哉!悲哉!”

我想起,中国高达一万一千多个姓氏中,有55个姓氏当了皇帝。司马姓,在西晋出了十五个皇帝,位居万姓之首。而今不过3万人口。是司马迁后裔为避官家,将“司”“马”二字添加笔画后改为同、冯、马、司单姓?还是……

韩城有个徐村,据传,村中的同、冯两姓均为司马迁后裔。“徐,延续”也。村中有习俗,每年清明祭奠司马迁,要唱三天“跑台子戏”,这种方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恐怕也是“蝎子的尾巴——独一份”。 

相传汉宣帝年间,同、冯人家在清明之夜为先祖司马迁上坟唱戏,戏在村西开场,唱到一半时,突闻眼线来报:不好,朝廷兴师问罪,兵马直奔徐村。众人大惊,鼓息灯灭,仓皇四逃。演员不卸妆,村民急匆匆拆舞台,装道具,随演员狂奔。生角背着旦角,成人抱着小孩,履掉不找,冠丢不拾。逃之半路九郎庙处得知,原是汉宣帝采纳了司马迁外孙杨恽之奏请,同意《史记》面世。大悲转为大喜,族人不辞劳累 ,随即搭台,锣声更甚,鼓乐震天,大戏开台,连唱三天。

“别人清明泪涟涟,徐村清明胜过年”。此风俗已流传千年。2014年,此民间祭祀,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此讯,史圣乌云尽散,满面阳光言道:果真新朝廷。大度!大度!高山仰止!但不知现今年号何如?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我极为自豪的答道。

“呵呵……中国,中国……甚善,甚善。早在3000年前,先人们祭祖时,在青铜何尊上刻了122字铭文,其中就有”中国“二字。‘我要住在中央地区,从这里来治理民众’。中国,泱泱华夏,悠悠炎黄,天地之中,威哉!武哉!”

呵呵……史圣,就是史圣,您老人家引经据典找出处,果然不同凡响”!

“啊啊……不敢不敢,不知小哥您贵庚几何,在何府高就?”

“刚过古稀,退休在家,加入了铁道兵文学创作中心,和一群老兵战友,写成昆线,襄渝线……写将士们为国为民浴血奋战之事迹……”

紧接着,我便打开话匣,滔滔不绝讲述铁道兵遇山开洞遇水架桥之经历、事迹,讲的热血沸腾,听者激动万分。

“诶呀呀,好一群华夏儿孙,好一支善战军士,国之重器,国之重器也!好好好!写完史记时我方52岁,便停笔云游,而你等古稀,不颐养天年,却搜肚刮肠,蘸着心血记录为民造福之建设者的业绩,是国之勇士,军之豪杰,你们记录的是人民历史,军队护国轨迹。你们身上,有我的魂魄,令我气血腾烈。朝代不同,异曲同工,生命延续呵!”没想到他竟这样激动。

“我记录了许多帝王将相,你们记录了众多的军队官兵。帝王变成了一抔黄土,此刻我们就站在他的肩上。官兵们修建的造福大道,却留在了天地间,福泽万代,巍巍然而壮天下也”!

是的是的,自古多少帝王将相魂飞湮灭,司马家族的十五位皇帝谁能记住几个,而一部《史记》问世,史圣的英名何人不知。官是什么?官是一张纸,贴墙上就有,撕下来全无。官是人封的,可谁能封你是作家,是诗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佳作,流传千古。学知识,增学问为社会出力,方为正道……我心潮激荡。

人生只是过程。生下来便奔向死亡,想与不想都一样,只是快慢有别。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人生的价值,让短暂的过程放出异彩,不枉活一生。就像高高跃起的爆竹,尽管是粉身碎骨,却给世界留下了响亮耀眼的瞬间……

 “走也……”果真一声响亮,便不见了他的身影。

急忙抬头,却见他端立云天,身上白衣随风飘拂,噗噗作响。

“史圣,史圣……”我高喊急呼。他却向我轻拂长袖。

“走也,走也,我要去续写新的史记”!

…史记……史记……”

白云悠悠,扭动着身体,轻盈的飞向碧空,

天地一片回声……

 

韩城司马迁祠

司马迁还魂(图1) 

汉武帝刘彻茂陵

司马迁还魂(图2) 

 

何尊及铭文(右边是“宅兹中国”四个字)

司马迁还魂(图3) 

(照片均来自百度)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