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陶福星专栏/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

作者:陶福星 发布时间:2018-06-16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逛布城夜市 大约在下午8点多钟,我们返回到布尔津县城。 车进县城后,女导游提醒大家:布尔津夜市很有名,那里的烧烤在全新疆是名列前茅的,不过不能随便乱吃,弄不好会拉肚子的。前些时候,有位游客在布尔津夜市吃了不熟的烧烤,结果拉了两天肚子,打了两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1)
 
 奔向喀纳斯
 
 
   天刚蒙蒙亮,喊叫的铃声就响了起来。我们抓紧时间起床洗濑后,又登上了前行的旅游大巴。
   今天要去的地方,就是这次北疆之行的目的地——喀纳斯景区。
   旅游大巴驶出布尔津县城,已没有国道可走,而是一条由布尔津通往喀纳斯的旅游公路。
   车出县城,是一段沿着额尔齐斯河河岸而行的公路。额尔齐斯河的晨光同样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清清的河道,潺潺的流水,河中的鸟儿在嬉水,河岸边的牛羊在安祥吃着露水草,青青的小草撒满了晨露,那颗颗露水在清晨霞光的映射下闪闪发亮。
   正当我们在赏心悦目浏览额尔齐斯河晨曦风光时,女导游拿起话筒又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女导游首先将一天的游程安排告诉大家,然后就滔滔不绝给我们讲起了这条我国惟一的一条流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
   额尔齐斯河是一条跨境的河流,它发源于我国阿尔泰山东南麓齐格尔台,源头海拔高度有3500米。额尔齐斯河流经我国的河道有393公里,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出境流入国外,而后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最终注入北冰洋。
   “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正常河水流动的方向,而额尔齐斯河却是一条从东流向西的“逆向”河。处在我国阿尔泰山齐格尔台的额尔齐斯河的源头,是一片冰川积雪带。受断裂带和地势影响,融化的冰川积雪和无数条泉水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湍湍流急、奔腾不息的额尔齐斯河。额尔齐斯河的丰富水资源,滋润了阿勒泰地区数万平方公里的田园和牧场,养育了上百万边疆儿女和数不清的牛羊马驼及各种野生动物。额尔齐斯河盛产着各种冷水鱼,这些冷水鱼已成为北疆地区各民族餐桌上的美食。
   旅游大巴沿着额尔齐斯河行驶20多公里后,转向正北而行,进入到一望无际的沙垦地。据导游说,这片沙垦地过去是一片典型的准噶尔黄沙地,自引进额尔齐斯河水系后,这里的沙地变得湿润起来,被种上了牧草,栽上了林木,有的还被开垦成庄稼地。
   旅游大巴跨过百里的沙垦地,进入阿尔泰山脉,开始在盘山路上行转。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2)
 
   大巴翻过几座山头后,来到一个叫贾登裕的岔路口。此时,由喀纳斯景区管委会派来接应我们的面包车已在此等候着我们。我们与接应的同志见面后,经互相介绍,认识了景区管委会面包车司机姜立杰师傅和专门做接待工作的杜雪娜女士。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3)
 
   按照喀纳斯景区管委会安排,我们暂时脱离旅游团的集体活动,跟着姜立杰、杜雪娜两位同志先去喀纳斯景区的禾木村景点游览,而后再去喀纳斯湖景点观光。这样的安排,一来让我们少跑不少冤枉路,二来也节省了许多时间,可多游览几个景点。
 
 
 仙境禾木村
 
 
     在贾登裕岔路口,我们登上了姜立杰师傅开的面包车,奔向图瓦人禾木村。
     从贾登裕去禾木村是一段盘山路,约有40多公里。这段山路虽然陡峭险峻,但风光绮丽。连绵不断的阿尔泰山脉,环绕着美丽富饶的冲乎尔山谷。山谷里水源充裕,牧草丰美,森林茂密。绿色的山坡上散布着座座牧场,金色的阳光柔和地撒在山谷里,大大小小的牛群、羊群像一簇簇野花点缀其中,时而能看到白色毡房飘着缈缈炊烟,骑着马儿的牧民悠闲游荡,一切的风光都让人感到好清新,好轻松,途中所带来的疲劳也在这秀丽迷人的景色中消散。
    当我们走出冲乎尔山谷,来到一个群山环抱的开阔地时,一座古朴的小村映入我们的眼帘。开车的姜师傅告诉我们,这个小山村就是素有“中国第一村”美称的禾木村,村内住的都是图瓦人。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4)
 
    一听说这个小山村住的是图瓦人,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早在多年前,我就听说在新疆北部喀纳斯境内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部落——图瓦人。说他们古老,是因为他们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以游牧、狩猎为生;说他们神秘,是因为连专家学者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弄不清民族的起源,他们从何处迁徙而来,又缘何定居此地,种种传说和猜测无法证实。这次,我们到喀纳斯,除了美丽迷人的风景在吸引着我们外,对那古老神秘的图瓦人也想探个究竟。
    车进禾木村,犹如进入一个神话般的仙境。那布满原木叠起的木屋山村中,处处流露着浓郁的林区风情。木屋幢幢,油亮金黄;小河流水,清澈潺潺;炊烟袅袅,奶酒飘香;蓝天白云,阳光灿烂。村庄里,一边是墨绿色的水杉和落叶松林,中间点缀着枝干笔直的白桦,饱餐的牛羊懒卧其间;一边是小桥流水,弥漫着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我们仿佛返回到远古,来到了世外桃源。一切是那么迷人、亲切,又似乎那么悠远,象很久以前逝去的梦。
   我细细望去,山村中的木屋全是用原木所建,上尖下方,颇有瑞士建筑的风格。那木墙是用一根根直径约有三、四十公分的单层圆木相互嵌扣而成,木屋的房盖是用规格相等的木板铺就而成,屋顶的形状是统一的“人”字型,木屋的外墙被土石埋了半截,木屋的房前屋后布满了圆木棍揽起的栅栏。对于这样的建筑和布局,我们百思不解,还是开车的姜师傅用他所知道和了解的内情,告诉我们之后,才算拨开了一些谜团。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5)
 
    木屋是图瓦人居住的房子。图瓦人是几百年前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的蒙古族一个支系,与现在俄罗斯图瓦兰共和国的图瓦人同属一个民族。可喀纳斯的图瓦人自认为他们是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下来的士兵后裔。图瓦人长期游牧在深山森林中,为了遮风避寒,他们就从当地森林中砍伐原木,在阳谷坡地建起了木屋。那尖陡的房顶屋盖能防止积水存雪,那厚厚的木墙可挡风遮雨,那土石埋半的外墙能防潮保暖,那房前屋后的栅栏即能保家护院,又能储揽牛羊驼马。如果再仔细看,那木墙外面每根圆木缝隙间还填有一种叫“努克”的小草,这种草能吸水膨胀,可将圆木间的缝隙填满,使得木墙能变得密不透风。
    经姜师傅这么一说,我对图瓦人的来历,木屋的形成,形状结构,明白了许多。后来,姜立杰师傅和杜雪娜女士又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有关图瓦人的生活习惯、宗教风俗之类的事,使我们不断对图瓦人有了深入的了解。
    图瓦人亦称“土瓦人”、“德瓦人”、“库库门恰克”,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在我国有5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村、喀纳斯村、白哈村三个定居点,总人口有2400人左右。图瓦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生活方式比较原始,夏季多在深山密林,冬季才回到自己用原木垒建起来的木屋。图瓦人能歌善舞,擅骑马、滑雪、射箭,爱摔跤,爱热闹,骑术精湛,其性格豪爽、勇敢、悍强。在生活习惯上,喜爱喝酒,而且酒量特别大。一般成年的图瓦人在一天内要喝一、二斤酒。如果家中来了客人,就得成箱成箱的喝。喝酒的器具都是用碗,往往一气就是一碗。一斤酒不到三碗就倒完,喝起来四碗、五碗不觉醉,有的人一次就能喝上七八碗。在禾木村,他们曾做过一次统计,全村80多户图瓦人,一年喝了45吨酒,按人口计算,一个人平均每天要喝上两瓶半。喝酒时间长了,每家的酒瓶堆如山,那酒瓶被阳光一照,闪闪发光。在禾木村,有个喝酒不干事的人,把自己的钱喝光了,就去喝别人家的酒,慢慢地就把全村的人家都喝遍了,结果喝坏了身体,手脚抖个不停。
    听完姜师傅和杜女士的介绍,我们来到了禾木村一处停车场上。姜师傅让我们到村对面一个叫“美丽峰”的山顶去游览,说那里可领略到整个禾木村景点的美景,他们就在停车场等候我们。
    从禾木村到“美丽峰”有好几里,要翻过几道岭才能到。我们按照姜师傅和杜女士指点的路线,跨过村中一条小河木桥,顺着一条攀山路往上爬行着。路途中有不少骑马招呼游人的图瓦人,叫喊着让攀山的人骑他们的马上山,单趟每人租马费收20元,来回趟需付40元。两位小孙子上山有些吃力,我们就花费了40元租了两匹马,让图瓦牧人陪着他们往上山行,而我们大人们就顺着游人踩出的小道往山上爬。上山的路上,色彩如画的白桦林不停地向我们招手,林中的鸟在唱着热情的欢迎歌……我们翻过几道山岭后,终于爬上了“美丽峰”。
    我们站在“美丽峰”的观景处向四周望去,那美丽又古朴的禾木村及周围茂密的山林、弯曲的小河、碧绿的草原、奔腾的骏马、穿梭的人群……尽收眼底。面对着景色如画的山野,大人在欢呼,小孩在蹦跳,大家都在尽情地享受这大自然赐于的盛宴。
    在游玩之际,我们找到几处最佳的拍照摄影点,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终生难忘的镜头。
    时过中午13时,我们游兴未尽,可肚子在不停地叫唤,这时,才知道,从清晨起床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吃上一口饭,该下山去找饭吃了。
    我们急急忙忙往山下赶,这时在山下等候多时的姜师傅、杜女士已在一家图瓦人开办的餐馆安排好了午餐。下了山,回到禾木村,我们终于吃上了当天第一顿饭,也是第一次吃上了图瓦人做的美食。那香喷喷的奶茶、焦黄的烤羊肉、鲜嫩的奶豆腐,还有那大块大块的手抓羊肉,样样都是图瓦人亲手做,又亲手端到我们的餐桌上。
 
 
 游喀纳斯湖
 
 
   在禾木村吃过午饭后,我们向喀纳斯湖景点奔去。
   从禾山村去喀纳斯湖景点有80多公里,除走完从贾登裕到禾木村这段回程路外,还要攀山行走一段高山路。
   我们返回到贾登裕岔路口,面包车转向往北行驶,不到10公里,我们进入喀纳斯景区边防检查站。
   边防站的公路旁,大车小车停了一大片,这些车辆都是按照有关规定在这里接受边防检查的,而我们乘坐的面包车是喀纳斯景区管委会专用车,因此就不需要再经过防检这一关,只是给边检人员打声招呼便可畅通无阻地通过边防站,进入喀纳斯湖景点管区。
   车子离开边防站,进入高山区,但山势比较平缓。高山区林木苍劲挺拔,山谷开阔明亮,牧草水嫩厚实,鲜花繁多艳丽。那一群群,一簇簇牛羊驼马在山坡上游荡寻食,或静卧谷底小憩,个个怡然自得。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6)
 
   车转了几十个弯,爬了十多个坡,跨过几条沟溪后,便到了我们千里跋涉的目的地——喀纳斯湖景点。
   到了喀纳斯湖景点,车子先驶向喀纳斯景区管委会,停在管委会办公楼前的车场上。这时一位亮丽女士向我们走来,开车的姜师傅告诉我们说:“这是我们管委会工作人员周晓燕,你们游喀纳斯湖景点,就由她负责接待陪同。”
   与周晓燕同志接头后,她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不多会儿,就将我们带到喀纳斯湖畔。
   我们站在喀纳斯湖岸,感慨万端。喀纳斯湖,这个5亿年前奥陶世纪时期的汪洋,历经地壳抬升、沉降、隆起和冰川刨蚀,已成为波诡云谲的湖,此刻正像一位美丽的少女醉卧在海拔1300多米的群山之间,以它的美丽、动人的姿态展示着它那自然、古仆、原始的美和无与伦比的青春魅力。
   我站在喀纳斯湖岸边,两眼像雷达般向四周扫视着。只见那一湖明镜般的汪汪巨水,静静地躺在群山森林环抱之中。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湖水,一直延伸到水天相连的尽头,简直分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水。湖水、群山、森林的上空飘扬着白云,天空蓝得异常深远,空气洁净而宁静。在湖的东岸有一条约30米长的木栈桥,直伸向湖的中心,小桥的尽头站满了人群,他们正在桥上观湖看景。在湖的对面,有一座秀丽的状如骆驼的青山,山的顶峰上,还修有一座亭台,据说那亭台叫“观鱼亭”,专门供游人观视湖中怪兽红鱼的。
   在阳光的照耀下,碧透的湖水不断地变幻着迷人的色彩。喀纳斯湖是变色湖,变幻莫测的湖水,让你感到喀纳斯湖魅力无穷,风光无限。
   不多会,周晓燕同志为我们办理好登船手续,让我们乘游船在湖中观光。
   游船自南向北游去,我们站在船头极目远眺。静谧的湖面活跃了,碧山绿林向我们身后移去,大片大片绿澄澄的湖水朝我们涌来;回首凝望,只见天影山色倒映水中,使人难辨哪是天哪是湖。我被眼前的奇景惊呆了,陶醉了,忘了是在哪儿,忘了为什么要来,也忘了寻觅和失落。儿媳朱艳托起手中的摄像机不停地在捕捉湖中和周围的景色,手累了,眼乏了,但手中的摄像机还是舍不得放下;女儿陶茹拿着照相机不停地拍照,让全家人在这美丽的喀纳斯湖中留影纪念;孙儿允涛、斯羽不停地指点湖景美色,拍手大叫:“太美了!太美了!”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7)
 
   游船上的导游小姐在不停地向游人讲解着喀纳斯湖的历史和景物,游人们也在不时地向导游发问,提出自己的疑惑和不解。
   当我们提问这喀纳斯湖有多高、多大、多深,湖中有没有“水怪”时,游船上的导游侃侃地说道:“这湖高1374米,湖面约4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0米,最深处可达190米。至于湖中有没有水怪,只是传说过有,但谁有没有见过,但湖中的大红鱼被捉到过,捕捉到的大红鱼最大的有2、3米长,体重达百十公斤。”
   当谈到湖中有没有“水怪”时,导游小组虽然没有做出肯定的回答,但给我们讲出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若干年前,有个牧民放牧一群骆驼,从湖边走过。突然狂风呼啸,天地昏暗,湖水掀起连天大波,等到风平浪静、天晴地朗后,牧民却傻眼了:驼群不翼而飞。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两位外国游客,背着照相机,乘车来到喀纳斯湖边看湖怪。在湖岸边,他们发现了一条十几米长的红色怪物跃出水面,攫走湖边啃草的牛犊和羊只。由于怪物跃出水面的场面太惊心动魄,他们竟忘了按下相机的快门。
   至于湖中大红鱼的事,因没见实物,游客们也在议论纷纷。这时,游船上一位工作人员走过来,对大家说:“大红鱼确实有,前些年,有一位彪悍的哈萨克族青年在湖边叉住了一条大红鱼,有一米多长,重30多公斤,后来有一位游客用一只山羊外加100元钱买去了。”接着这位工作人员又告诉大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位新疆大学生物系老师带着他的学生来喀纳斯湖考察,想揭开湖怪之迷,就守在对面骆驼山的峰顶上,用一架500倍的长焦望远镜扫描那个怪物可能出现的地方。他们终于发现了那个红色的庞然大物。原来它只是一条鱼,一条红色凶恨的冷水鱼,学名叫哲罗鲑。这位工作人员还说,在十年前,他的叔叔乘着木船在湖中心用钢叉叉住一条大红鱼,只是让它逃脱了。大红鱼背负钢叉拼命朝上游逃窜,小木船被拉得飞快,船头溅起一人多高的浪花,眼看就要翻船了,叔叔才用砍刀砍断了拴在木船上的牛皮绳,结果大红鱼没捉住,还赔上了一副钢叉。
   我们下了游船,又沿着湖边树林小道自由地游览着,我们真想把这美不胜收的喀纳斯湖景色看个够。
   离开喀纳斯湖主景区,我们又游览了那风景如画的月亮湾、景色迷人的卧龙滩及烟雾缭绕的神仙湾。直到太阳快要落山时,我们才回到下榻的喀纳斯湖湖边宾馆。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8)
 
夜访图瓦人
 
 
 
   吃过晚饭,已是夕阳西下,夜幕快要来临的时候,如果这时就躺在床上睡觉,未免过早。于是,我们决定利用晚饭后到睡觉前这段时间去附近喀纳斯村转转,到图瓦人家进行一次夜访。
   我们离开下榻的湖边宾馆,步行十多分钟,来到了喀纳斯村。喀纳斯村一片寂静,白天到附近山坡草地放牧的人,正赶着一群群牛羊往村子里进,村中不少人家的烟囱已开始冒出徐徐的炊烟。
   我们走进喀纳斯村,先到几家村民自办的小商店转悠,小商店内除销售一些生活必用品外,其余的商品就是当地产的旅游纪念品。正当我们逛店观物之时,一对身穿民族盛装的图瓦人母女向我们招手,让我们到她们家里坐坐。
   白天,我们在禾木村虽然从外观上看到了大片大片的图瓦人木屋,但不知图瓦人的内情及木屋房内的内设,这次能脚踏实地到图瓦人家看看,了解其内情,也是我们求之不得的。
   我们跨过设在外围的木栅栏,进入这家图瓦人的木屋。木屋内分有内间和外间,整个木屋内陈设显得既古朴又洁净。在外面的正面木墙上,供着一幅“成吉思汗”的画像,画像是用镜框镶嵌起来的。门的右边木墙上悬挂着哈熊皮、旱獭皮、羚羊头骨、伞状干灵芝、成把的干草药,还有狩猎用的弓箭、猎枪及滑雪用的雪橇。在门左边的墙脚下摆满了木头鞋、皮酒壶、挤奶木桶、布绣针袋……整个外间屋就像一座“图瓦人家庭博物馆”。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9)
 
   在木屋内间房内,紧靠内墙铺设着一张好大的木床,木床上摆放着五、六床整齐划一的五颜六色花被,床的前面空地上摆放着一条长形木桌,木桌上面摆满了几个精致的小瓷盘,瓷盘内放着各类当地产的干果,在内房的墙壁上悬挂着马头琴、瓦笛、楚尔等各种图瓦人使用的民族乐器。
   房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给我们端上了一杯杯自制的热气腾腾的奶茶,而后又给我们讲述了他们图瓦人的吃、喝、穿、戴、婚、丧、嫁、娶、宗教、礼仪等民风俗习。
   对图瓦人民族风俗,使我们听之最感兴趣的是图瓦人对“羊”的热衷。
   图瓦人视羊为天上之赐。他们喝的是羊奶,吃的是羊肉,身上穿的装饰品多是羊身之物,婚、丧、嫁、娶更离不开羊。一只羊,羊肉被吃掉,羊皮可要收藏好。如果羊皮要外卖,也只能在家中隔着栅栏递给买羊皮的人。他们这样做,认为羊还在家里。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10)
 
   图瓦人谈婚论嫁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羊,一般男方家庭要给女方家庭送上十几只羊,甚至是几十只羊。特别是到了青年男女结婚那一天,双方的家长都要早早地准备一张羊皮。迎亲时,男方到女方家,女方家便拿出一张羊皮,让男方来迎亲的人争抢。迎亲的众人各抓住羊皮的一角,奋力往自己的怀里扯。羊皮的韧性好,众人只是放心地扯,不会担心羊皮会被扯破。慢慢地,便有人因力气不支或意志不够执著,手腕一酸就脱了手。只要手一离开羊皮,就不准再去抢了。抢羊皮只图个过程,显示男子汉的风度,同时也是为了点缀婚庆的气氛。抢得羊皮者,并不将羊皮留给自己拿回家,而是献给在场的长者。男方将新娘迎回家后,男方的家庭也要拿出一张羊皮让送亲的女方家人去抢。同样,得到羊皮的人也要将羊皮送给送亲的长者。得到羊皮的长者,将羊皮拿回家去,挂在门前多日,以示对新婚的年轻人祝福。
   听完木屋的主人有关图瓦人的风俗介绍,我们兴致未尽,还想再打听一些有关图瓦人的趣事,可时辰已到深夜,我们不敢久呆,只好告辞木屋的主人,结束这次夜访。
   走出木屋,天上的星辰晶亮晶亮,似乎离我们近了许多,可伸手摸及。湖边的夜风冷飕飕地吹在身上,使我们感觉有些寒冷。我们只好摸黑顺着村间的小路,回到我们住宿的喀纳斯湖湖边宾馆。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11)
 
 访喀纳新村
 
 
 
   由于几天来的奔波劳累,躺在湖边宾馆的我们,一觉醒来,已是上午9点多钟。我们急急忙忙起床洗漱,赶到宾馆餐厅,惟恐吃不上早饭。到了餐厅,已是客走厅静,工作人员正准备下班。好在有景区管委会的周晓燕从中说情,我们才算吃上了这顿早餐。
   吃早饭时,一位图瓦姑娘的服务员,为我们忙来忙去,说话和蔼可亲,做事手脚利落。当我们向她询问她的有关情况时,她很羞涩地告诉我们:她叫阿勒登桑,现年19岁,家住布尔津县喀纳斯新村,目前正在乌鲁木齐市新疆艺术学院上学,现在正值暑假,来喀纳斯湖景区打工,挣点学费。阿勒登桑的认真工作态度和谦和的话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我让她与我们照张合影相,留下她的通讯地址,她爽快地答应了。
   早饭间,管委会的周晓燕同志,将我们当天的活动安排告诉我们。她说,本想上午安排我们爬爬骆驼山,登上“观鱼亭”,游览一下喀纳斯湖景区全貌,可时间来不及了,因上午12点要提前吃午饭,饭后送我们去贾登裕岔路口与来时的旅游团汇合,不然就赶不上下午2点预约的汇合时间了。上午让我们自由活动,在景区四周走走。
   爬不了骆驼山,登不上“观鱼亭”,看不到湖中的“水怪”,是我们很大的遗憾。特别是小孙女陶斯羽还为此事抱怨了我好长时间,怪我没有让大家早起床,而耽误了一次难得的登上“观鱼亭”的机会。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12)
 
   两个多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不敢远走,就决定到喀纳斯河对岸图瓦人居住的喀纳斯新村去转转,去看一看那里的风俗民情。
   早饭后,我们全家六口人沿着湖边小路向喀纳斯河的对岸走去。当我们走过喀纳斯河木桥时,看到有三五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图瓦汉子,“蹬、蹬、蹬”地疾驰而过,他们那剽悍威武的身躯,显示出图瓦人的雄健英姿。从他们去向来看,是奔向远处的山野,找他们的牛羊或乐趣去了。
   再往前走不久,一个座落在骆驼山南麓的木屋山村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山村的屋舍建筑与禾木村一样,清一色的上尖下方的木屋散落在绿油油的山林旁。这古朴的山村就是图瓦人居住的又一个村庄——喀纳斯新村。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13)
 
   进入喀纳斯新村,我们遇见了一个骑马的图瓦人小男孩。小男孩约有六、七岁,胖墩胖墩的,很精灵秀气。他一边“得儿驾”、“得儿驾”地吆喝着马匹,似乎惟恐马跑得不快,一边挥舞着马鞭在空中打出一个个脆响,而后又风驰电掣一般,策马狂奔在蜿蜒崎岖的山村小路上。小男孩骑在马身上,简直是游刃有余,如鱼得水,他仿佛已与马儿融为一体,也好像是马的灵魂,驾驭着骏马,尽情地在山村小道上嬉戏、跳跃、奔驰,实在令我们惊叹不已,这图瓦人和蒙古人一样,真正是马背上的民族啊!
   在喀纳斯新村,我们路过一所图瓦小学,我们进去盘桓了片刻。由于正值暑期放假,原木搭建的校舍空空荡荡,没有人影,只有一片寂静和墙壁上看不懂的蒙古文。我顿时有感,作下一首不成文的诗句:

   幽静的喀纳斯新村,
   住着强悍的图瓦人,
   远处松杉茂密,
   近处河水流淌,
   岸边留下空蜂房,
   尖的顶方的墙,
   不知蜂儿去何方。
   红色的蜂房,
   寂静的蜂房,
   阳光照得亮堂堂,
   待到九月开学时,
   蜂儿归巢书声朗。

 
   是的,这空静的校舍,正像一座蜂房,小蜜蜂都飞走了,他们是去采生活的蜜,幸福的浆。未来的图瓦人呵,将会在人世间展开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呢?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村间小路在这座寂静的山村中游逛。到了村的尽头,我们在一户图瓦人的木屋前停了下来。
   木屋的主人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图瓦老人,他见到我们,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坐。图瓦老人年约七十,他戴着一顶四周有檐的皮礼帽,上身着一件白背心,下身穿着一条单薄的皮筒裤,在他那高高宽厚的鼻梁下方留着一绺整齐的黑胡须,宽宽的红脸膛,看上去,身体很健壮结实。在交谈中,我们得知图瓦老人叫叶尔德西,年龄69岁,家中其他人都去山上放牧,惟有他一人留守在家中。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14)
 
   我们仔细观察室内摆设。屋内的陈设很简陋,外间屋的厅堂里摆放着一张木桌、吊壶、茶炊、奶桶及劳动工具,内间铺设一张木板床,床头前摆放着一只放衣物的木箱,几床叠得整齐的被子摆在床里面的中间。在内间的屋墙上悬挂着一支只有三个孔的竹笛,样式很像我们常见的“笛子”。我们问老人:“竹笛叫什么?会不会吹?”老人说:“那是‘苏尔’,是图瓦人爱吹的一种乐器。”说着,老人拿起“苏尔”,吹了一段很悠扬的曲子,可我们听不懂。后来,我们还想跟叶尔德西老人聊聊天,了解一些图瓦人的情况,可老人的汉语有限,交谈起来很费劲,我们只好跟他简单地说了几句,便走出屋门。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15)
 
   在叶尔德西老人的木屋前右方,有一个用原木围成的围栏,围栏里圈着一只毛色灰黄的动物,老人说是马鹿。
   马鹿见我们向它走近,“嗷”、“嗷”叫了几声,而后又带有恼怒的样子向我们冲来。马鹿在围栏中触头抵脑,似乎要顶撞我们。我在想,这马鹿是要人把它放出来,还是认为有人要入侵了它的领地?那一瞬间,我感到,如果我要能懂得马鹿语言该多好,这样我就能了解马鹿想干什么,也可能,它会对我们说,放出我吧,我要回归大自然的怀抱,那里才是我生活的真正地方。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快速返回住地,收拾好行李,就往中午吃饭的“迎宾餐厅”赶。因为午饭后,我们要离开喀纳斯湖景区,去和我们的旅游团队汇合,返回布尔津。

 
  《新疆行》——奔向喀纳斯(图16)
 
 告别喀纳斯
 
 
   中午12点30分,我们按照景区管委会的安排,准时赶到一家叫“迎宾酒家”的餐厅。提前赶到“迎宾酒家”的周晓燕同志,已为我们安排好了送行的午宴。
   午宴很丰盛,除了有新疆民族特色的手抓饭、大盘鸡以外,还有清炖羊肉和烤羊肉串。特别是那烤羊肉串,非同一般。过去我吃过多次烤羊肉串,但都小得可怜,一根细细的钎杆上串上五、六片又薄又小的羊肉,不到两口就吃完了。而“迎宾酒家”烤的羊肉串,肉片大块数多,串羊肉的杆子是用红柳木条做的,比筷子还要粗。据说,用红柳木条做杆,烤出的羊肉不膻不腻,而且还带有柳香味。我细细地看去,每根木杆上串的羊肉至少有十多块,足有二两多。我问餐厅服务员,这么大的烤羊肉串,一串要收多少钱?服务员说,每串10元。好家伙,一串10元,这可是我第一次听说有这么贵的羊肉串。
   那烤得油亮焦黄的羊肉,加上那浓香的孜然味、肉香味,早就让我们垂涎欲滴,还没等服务员将菜上齐,我那爱吃烤羊肉串的外孙,拿起一串就往嘴里填。这一顿,他足足吃了6大串。
   吃罢午饭,我们开始上路。送行的汽车,仍然是姜立杰师傅开的那辆面包车。
   车开了,我们不停地回头观望,朴拙的木屋,浓郁的山林,冠似的雪峰,奔腾的喀纳斯河,美如画的喀纳斯湖……这一切,都在我的眼睛里转动着,让我恋恋不舍。那渐渐远去的喀纳斯湖和那喀纳斯的图瓦人,在我心中仍然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只有那古朴的图瓦村,那寂静的图瓦小学,那骑着高头大马的骑手,那纵马飞奔的小男孩,那带有憨厚笑容的养鹿老人和他那壮实的身影,红红的脸膛,永远在我心中闪动。
   下午2时30分,我们赶到贾登裕岔路口,在那里等候近两个小时,才与我们来时的旅游团队汇合。原因是旅游团队乘坐的旅游大巴车从禾木村景点返回时,在路上遇到了堵车。
   转乘旅游团队乘坐的大巴后,车上的人仍然处在兴奋之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谈论着喀纳斯湖的风光美,“湖怪”的神秘,水色的变幻莫测,禾木村的仙境,图瓦人的强悍……总想把两天来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倒出来。
   时间长了,大家累了,车内的谈声笑语渐渐少了,许多游客开始瞌睡了,我也进入了梦乡。
   一觉醒来,时间已是下午6点多了,旅游大巴也驶进了布尔津县城。按照旅游团的安排,我们又住进了来时入住的布尔津卧龙宾馆。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