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王开忠专栏/

情注华东大地

作者:王开忠 发布时间:2022-01-11 点击数: 稿件来源:推送:孙雅丽 责任编辑:春伢子

举世瞩目的“中取华东”铁路战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473 公里新线、740 公里复线、513 公里电气化铁路,以及徐州、南京、上海、杭州、鹰潭、芜湖枢纽等大大小小数千个工程项目,星罗棋布地分散在京广线以东、陇海线以南 64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其中,重点、难点工程数百个,像“拦路虎”一样,阻挡着各条线路、各项工程的进展。担负施工技术指导的技术人员迎难而上,成了攻克“拦路虎”的主

       举世瞩目的“中取华东”铁路战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473 公里新线、740 公里复线、513 公里电气化铁路,以及徐州、南京、上海、杭州、鹰潭、芜湖枢纽等大大小小数千个工程项目,星罗棋布地分散在京广线以东、陇海线以南 64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其中,重点、难点工程数百个,像“拦路虎”一样,阻挡着各条线路、各项工程的进展。担负施工技术指导的技术人员迎难而上,成了攻克“拦路虎”的主力军。他们用自己的忠诚、智慧和力量,把一腔报国之情抒写在华东铁路工程建设工地上。

  

  华东铁路工程之大、施工难点之多、任务之艰巨,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实为罕见。为了攻克难关、加快施工速度,技术人员群策群力、绞尽脑汁为工程建设献计献策。

  南京兴卫村车站扩建工程的土石方施工需要进行爆破,爆破区离铁路线只有 5 米,附近电缆纵横交叉,信号设备星罗棋布,稍有不慎,就会使全站处于瘫痪状态。有人断言:“这地方根本不能起爆,只能用人工一锹一镐开凿。”

  “用人工开凿,那要干到猴年马月!”铁道部十六工程局工程技术人员不信这个邪。他们白天实地察看现场,夜晚查看有关资料,每天工作近 20 个小时。经过 3 个昼夜调查研究,决定放弃传统爆破方式,采用“定向松动爆破法”。他们通过反复设计、计算,把适量炸药装在适当深度的炮眼里,并采用塑料导爆管起爆新工艺。为做到万无一失,还用草袋装土覆盖炮眼,防止少量土石飞得过远,砸坏、砸伤附近建筑、铁路设备和过路行人。

  爆破人员按动起爆按键,只听“轰隆隆”一声闷雷般的巨响,数千立方土石掀起拍天浊浪,但没有一块石头飞出预定区域。烟消尘落,大家一看,电线电缆皮毛未损,信号设备完好无缺,在场人员齐声欢呼起来。

  采用这种方法,这个局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原有站线旁连续爆破一个月,起爆 3300 多炮,站场主要设施无一损伤,来往列车通行无阻,工期比原定计划缩短 1/3 !

  在华东铁路建设工地,我看到一些重要工程的攻关任务大多数由一些年老的工程师担任。他们呕心沥血,像春蚕一样,要为华东工程吐尽最后情丝。

  尖山江大桥是浙赣复线上的控制工程,也是华东铁路一大难点工程:江水深达 14 米,淤层厚近 25 米,每天两次潮涨潮落,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1989 年,大桥工程进入攻关时刻,来了一位 50 岁的高级工程师,名叫杨炳南。他自 1966 年走出大学校门后,成昆、襄渝、沙通等 6 条铁路和近百座桥梁的工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20 多年东奔西走、风餐露宿,使他过早地衰老,如今已皱纹满脸、银丝满头。然而,他那颗赤子之心仍是那么年轻。大桥下部主体工程原计划需两个枯水季节、近两年工期。他说:“这不行,工期太长!会影响浙赣复线完工时间,得想想办法。”

  杨炳南把铺盖搬到桥头工地,没白没黑地在江边琢磨着加快施工步伐的“新招”。架设 1 号桥墩施工便桥,按常规采用混凝土桩,需要 4 个月时间。杨炳南在工地上调查收集了 100 多个数据,最后根据大桥特点,提出采用“军用梁拼装法”施工,工效提高五六倍,仅用 20 天就架好了便桥,提前 3 个多月进入主桥墩施工。

  今年 2 月,大桥施工进入打墩桩阶段。往常,这样的地质、水情,一般采用“钢板桩防水围堰法”施工。此法工作量大,打 1 根桩需要六七天时间。杨炳南翻阅数百页国内外施工资料,跑遍几十公里范围内正在施工的三四个大桥工地,综合各种先进经验,研究出一种新的作业方法,仅用一天半时间就打出 1 根桩,工效提高 4 倍多!

  杨炳南一个又一个锦囊妙计,使尖山江大桥施工速度如虎添翼,到今年 6 月中旬,已完成下部主体工程的 80% !

  

  在华东铁路建设工地,活跃着一批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据铁道部华东铁路建设指挥部统计,3 年来,先后有 1000 多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各个工点,担任施工技术指导工作。

  在沪杭复线建设工地,我见到一位名叫赵侃的年轻人。他 1987 年走出石家庄铁道学院大门后,要求下到流动性最大、条件最艰苦的工程队。他来到铁道部二十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四队后,负责沪杭复线 7 公里线路和部分桥涵施工的技术指导。每天,他来回跑两趟工地,仅走路就得 28 公里,累得腰酸腿痛。书本上从没见过的难题,弄得他头昏脑涨。但是,他没有退却,身体再累,也要咬着牙坚持天天上现场。碰到难题,他虚心向有经验的工程师们请教,还跑到 40 公里外的兄弟单位取经。不到 3 个月时间,他就适应了铁路施工,胜任了自己的工作。他首次指导施工的各项工程全部合格,而且在施工中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加快了施工进度。

  短短两年时间,26 岁的赵侃就成了一名合格的助理工程师。

  去年年底,他立了功,并被评为局级“先进科技工作者”。

  今年 2 月,赵侃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问赵侃有何体会,他想了想,十分感慨地说:“国家重点工程最能锻炼人。华东铁路建设工地是我人生和事业的起点。” 在钱塘江特大桥建设工地,我还见到一位名叫张金岭的青年知识分子。他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舟桥处技术员,去年冬天来到工地后,担任的工作极为平凡——负责钱塘江特大桥 57 号、

  59 号墩施工数据记录任务。他每天站在打桩机旁,认真地数着打桩次数,记录着每打一下的进尺数。他们采用的冲击打桩机是老式的,每打一下,喷气孔的油泥总要向外喷射一下,溅到小张脸上、身上,一两个小时下来,就成了“花花公子”,可他毫无怨言。今年一二月份,工地上时常雪花飞舞,寒风刺骨,气温达到零下七八度,溅到脸上的油泥结成冰点,像针刺一样难受。他没叫一声苦,仍然天天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舟桥处的一位副处长告诉我,张金岭的妻子在河南老家工作。她了解到丈夫所干的工作既艰苦又“没出息”,便请人为他在城里联系了一个不错的单位。可小张给妻子回信说:“我学的是铁道工程专业,岗位不在城里,在铁路建设工地,只有在这里,可以发挥我的专长,为国家做出贡献,才能有出息。”

  妻子被他真诚的话语说服了,一心支持他的工作,张金岭仍然奋战在艰苦的岗位上。几个月来,他站在打桩机旁数了 20 多万个打桩数,记录了几万个数据,为施工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保证了大桥施工的顺利进行。不久前,他第二次被处里评为“先进工作者”,再次戴上光荣花。

  三

  在华东铁路建设工地上,负责施工技术指导的技术人员尽管有 3000 多人,但力量还是显得不足。怎么办?一人顶着两人干。

情注华东大地(图1)

  技术人员在现场指挥站线改造

  他们的时间表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只有工期和进度。不少人自 1987 年来到工地后,至今没有回过家。他们中大多数人离妻别子,两地分居。每逢春节前夕或农忙时节,家中的信件和电报总像雪片似地飞来。可是他们常常把信件和电报朝口袋一揣,又不声不响地走向工地……

  在南京甘家巷立交桥建设工地,有一位功臣,名叫申应平,是南京铁路分局助理工程师。他于 1975 年从兰州铁道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线桥大修段工作,一干就是 10 多年。1987 年 9 月上旬,他 4 天内连续收到江苏如泉县老家拍来的“父病重速回”“父病危速回”两封电报。可他想到,这个工地上只有他一名技术干部,我走了就得暂时停工……便不声不响地把电报放进抽屉,继续马不停蹄地在大桥工地忙碌着。

  没想到第 3 天,申应平中午下班回来,突然又接到“父病故速回”的第三封电报。他是长子,知道家中的丧事等他回去操办。可那两天,由于下雨引起桥墩基坑塌方,施工难度很大。他苦思半晌,最后含泪默念道:“爸,不是儿子不想回去为您老送终,而是工地上实在离不开啊!”他对着东北方向的家乡叩了 3 个头,安全帽一戴,又走向大桥工地。

  不久前,我在工地上见到了申应平。谈及此事,没想到这位 43 岁、身高 1.84 米的硬汉子竟低下头,孩子似的呜咽起来:“我没为老人尽最后孝道,是个不孝之子啊!”

  不一会,他抺了抺眼泪,微微抬起头来,望了望即将完工的立交桥,抽泣着说:“大桥没有延误工期,也值了……” 这个深刻而感人的镜头,久久停留在我的脑海中。

  如今,华东铁路工程经过 10 万大军 3 年奋战,已完成 70 亿元投资的 75% !当我要歌颂建设者们的丰功伟绩时,不能不首先想到这些无私奉献、令人敬佩的知识分子。

  此文选自《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第十三卷《无尽的思念》。


(责任编辑:春伢子)
上一篇:中 取 华 东
下一篇:沙海战歌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