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王开忠专栏/

小 中 见 大——散文写作体会之一

作者:王开忠 发布时间:2022-01-21 点击数: 稿件来源:推送: 郑吉辉 责任编辑:燕子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和韵文相对而言的,凡不押韵或不重骈偶的文章,统称散文;狭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而属于文学范畴的一种体裁,有记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我们通常所说的散文是指狭义的散文。散文,篇幅短小,自由灵活,可以描述大的场面,海阔天空,挥洒自如;而更多的是记述一人,一事,一个场景,一点思想火花,一曲感情波澜。“它的篇幅虽然比较短小,并不因此

小 中 见 大——散文写作体会之一(图1)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和韵文相对而言的,凡不押韵或不重骈偶的文章,统称散文;狭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而属于文学范畴的一种体裁,有记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我们通常所说的散文是指狭义的散文。

散文,篇幅短小,自由灵活,可以描述大的场面,海阔天空,挥洒自如;而更多的是记述一人,一事,一个场景,一点思想火花,一曲感情波澜。“它的篇幅虽然比较短小,并不因此限制它的思想深度。它虽然每次只能描绘大时代的一枝一叶,革命洪流的一朵浪花,但是,透过这枝叶,这浪花,也可以望见原野上丰茂的森林和汹涌的江流。”(魏巍:《大家都来写点散文》)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把所写的人、物和事,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从深处开掘其思想意义,赋予“小”题材以“大”意义。我们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写的内容,虽然是捉蟋蟀、捕鸟雀、听故事等日常生活片断,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重大的事件,而一经鲁迅先生的“编织”,便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主题——通过对从百草园欢畅生活到三味书屋呆板岁月的叙述和描写,揭露和抨击了封建教育的腐朽没落。

小中见大的散文不胜枚举,一件小事,一丝感触,往往就能够铺陈成篇,有的甚至还写成了一代名篇。例如,父亲送儿子上火车,再三嘱咐,临别又买几个橘子给儿子,这是任何一个车站码头几乎天天都要发生的场面,平凡得再没有比这个更平凡的事了,可朱自清却把它写成了感人肺腑的《背影》。又如,曹靖华的抒情散文《三五年是多久》,记述 1934 年毛主席和红军要离开老苏区瑞金时,临走说了一句“三五年就回来的”,这是一句很普通、很平常的话。可就是对这么一句话,文章一唱三叹,把老苏区的人民对红军和毛主席的想念、盼望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生离死别、革命成败当然是人生大事,但是这两篇名作,所撮取所采用的都仅仅是里面的“小”题材。

我对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印象特别深。作者通过对自己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层层深入地描写,巧妙地把它置于延安成千上万辆纺车之中,使其成为“丰衣”战线上千百辆纺车中的一辆, “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这样,既指出了纺车和延安军民的关系,又匠心独具地把“丰衣”战线的纺车,同“军事”战线的枪、“足食” 战线的犁、“文化”战线的书和笔并提,概括地展现出延安时代的全貌,自然地把一辆普通纺车与整个民族解放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该文从一个侧面正确地反映了延安大生产运动,表达了对延安战斗生活的深切怀念,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方针,表现了当年延安军民“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纺车虽小,功绩卓著,纺线平凡,意义伟大。

选取“小”题材,在立意上以小见大,一般有下面几种:一是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

以局部反映整体,以个别表现一般,以小事灌注全部感情,这是“小”题材散文以小见大常用的好方法。例如,上文所提到的《记一辆纺车》就是这样。又如,艾青的《忆白石老人》,作者对老人画昆虫、飞蛾、蜜蜂、知了、蜻蜓、蚱蜢以及画虾等描述,都很好地表现了齐白石大师的造诣和个性。

二是透过平凡的现象挖掘不平凡的本质。

鲁迅的《风筝》,写的是 10 岁左右的小弟弟喜欢风筝,而十几岁的哥哥却认为这是“没出息”,一次哥哥把弟弟偷做的风筝折断、踏扁了。这种小事,谁家的小兄弟之间不是经常发生?长大之后谁又记得呢?这是非常平凡的事情。但是作者却对此进行了无情的解剖,把主题提到“精神的虐杀”的高度,而且这个虐杀是来自亲人的愚昧,又造成了被虐杀者的麻木。《风筝》的题材虽小,却挖掘

了中国封建意识就像软刀子杀人不见血一样地在毒害人们的本质。

三是通过生活琐事引出深刻的哲理。

秦牧的《菱角的喜剧》说自己从小到大吃菱角不知道吃了几百次,“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个概念牢固地形成了,以后在广西看见 3 个角的菱角,小小吃了一惊;在重庆看见 4 个角的菱角,大大吃了一惊。后来知道浙江还有一种没有角的圆菱角。从菱角联想到蝴蝶、蝗虫、喝咖啡、牙齿、黑云、种子、养猪等,都有那么多的复杂性、多样性,从而引出一条深刻的道理:“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吃菱角、喝咖啡等都是生活琐事、小事,但是作者对读者提醒的道理却非常深刻,这篇散文发表于 1959 年,那正是绝对化片面性盛行的年代,因而这篇散文的现实意义是很强的。

选取“小”题材表现“大”意义,我也作了一些尝试。

我从 1969 年离开家乡一直在外工作。1987 年春天,我出差路过家乡苏北。那里变化之大,令人吃惊,令人振奋。我开始想用通讯形式反映这种变化,由于感情的驱使,改用了散文形式。

家乡变化大,表现在五谷增收、六畜兴旺、房屋翻新、文化进步、科学发展等很多方面,如果采用“全景”方式来写,肯定篇幅冗长,难以讲透,也很俗套。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从“小” 入手,选择代表性的一点,以村前的小路为题材,用充满深情的笔调,真实地描述其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沧桑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巨变。“小路”变“大道”,“带出”家乡的大好形势和农民精神面貌的可喜变化。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透过小路的变迁,使人感受到今天我国农村出现的崭新风貌,是由于党的农村政策放宽搞活的结果,而且预示着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农村的形势将会越来越好,农民的生活也将会越来越好。

此文发出不久,就被一家报纸采用。

进入 21 世纪,家乡变化更大,村前的小路也越变越宽、越变越漂亮,我又以《村路》为题目,通过小路的变化,“带出” 家乡的巨变,文章被《人民日报》报副刊版采用。

不难看出,散文所产生的影响,不在于取材的大小。小题材,有了思想升华,就会“小中有大”,产生大意义,发挥大作用。

此文选自《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第十三卷《无尽的思念》


(责任编辑:燕子)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