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吕恭专栏/

畅游“三峡 ”怀古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郦道元的《三峡》

作者:吕 恭(铁5师) 发布时间:2023-07-10 点击数: 稿件来源:徐国伟 推荐 责任编辑:郑建军

乘大游轮从湖北宜昌沿“三峡”逆水行舟溯江而上直到重庆,三峡风光尽收眼底,身边又都是兵网“文创中心”神交已久的铁兵和学兵战友,真是好不快活。尤其是路过奉节白帝城时,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几乎人人都在吟诵,在体悟,感叹这位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诗仙的名篇。诗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主要是描述了从白帝城到江陵(今湖北省荆州)乘舟行船之快,由于篇幅所限,对“三峡”

畅游“三峡 ”怀古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郦道元的《三峡》(图1)

乘大游轮从湖北宜昌沿“三峡”逆水行舟溯江而上直到重庆,三峡风光尽收眼底,身边又都是兵网“文创中心”神交已久的铁兵和学兵战友,真是好不快活。尤其是路过奉节白帝城时,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几乎人人都在吟诵,在体悟,感叹这位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诗仙的名篇。诗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主要是描述了从白帝城到江陵(今湖北省荆州)乘舟行船之快,由于篇幅所限,对“三峡”两岸之风光没有着笔。那么,为什么大诗人唯一一首写“三峡”的诗作却没有涉及“三峡”最为有名的秀丽险峻之美,而只是一味突出了“千里江陵一日还”?他写这首诗的心境和背景究竟是什么?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做了一定的了解研究,继而便有了一些收获和感慨,随之便把这些讲述出来,愿与大家分享。 

说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必须从盛唐时爆发的“安史之乱”说起,公元755-763年,唐朝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及其集团长达8年的起兵造反内乱,从此唐朝便开始了由盛到衰的转折。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因庇护杨国忠、杨玉环兄妹分别作恶、祸国,为造成的人神共愤“买了单”,于756年被迫退位,由太子李亨继位,是为唐肃宗。同年12月,肃宗有一个弟弟永王李麟以抗敌平乱为号召,在江陵招募官兵,拉起来5万余人的队伍,顺江而下。路径江西庐山,由李白在长安的旧友韦子春劝说,请在此居住的李白加入了这支队伍做了永王李麟的幕僚,而且李白还在这期间写下了11首《永王东寻歌》。

畅游“三峡 ”怀古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郦道元的《三峡》(图2)

而唐肃宗与永王李麟之间矛盾很深,深怕李麟抢夺了自己的帝位,便发兵征讨,757年永王李麟兵败被杀,李白自然因跟从李麟并赋诗唱赞而被捕,被羁押在浔阳(今江西九江)。759年被下昭流放至夜郎(今贵州桐梓),正在从九江溯江而上到癖野荒蛮之地夜郎的流放途中,晚间在白帝城投宿时,当时因全国大旱,唐肃宗大赦天下,李白也在其中。在白帝城碰巧获知自己已被大赦的喜讯,成为一个自由人时,李白不仅心中惊喜万分,尽管他此时已经59岁了,诗人一贯的傲骨不羁依然表现了出来。他决定立即乘舟第一站先返回江陵,故《早发白帝城》中他用了“千里江陵一日还”,一个“还”字,足以证明李白是从江陵一路溯江而上为达流放之地夜郎而途中遇赦重新获得自由的。但真的就能“千里江陵一日还”吗?当然古代的计量单位与我们今天的会有些差异,如后面讲到郦道元的《三峡》第一句“自三峡七百里中……”,而目前官方认为三峡长度只有400-500里之间,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他实地考察过,应该比李白的里程会更准确些。所以我窃以为,古代的计量由于受历史条件所限,和我们今天精确的计量会有差距,应该不是500米为一里,那时都说丈尺,大约也就能换算成380米左右为一里罢了,所以古人的“里”估计比今天要小,故而计算里程就普遍长了些,大约有十之三成是多算的。这样看来,白帝城到江陵虽没有千里,但估计700余里是会有的,在当年也算是非常之快了,用今天的速度来模拟遐想也更为可信。至于为什么能这么快的一日内就能从白帝城抵达江陵,那时的舟船又没有动力,全靠人工,顶多有点风力扬帆,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当时的长江三峡上下游落差很大,白帝城码头海拔应该在400米左右,而江陵平均海拔仅43米,近十倍的落差,这才是顺江飞流直下,再加上风力扬帆,一日便能到达的根本原因。李白为什么第一句写了“朝辞白帝彩云间”,这“彩云间”不就是突出了白帝城的高耸嘛,山高自然就水高,所以和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是相对应的。这就不难解释还在猿声不断啼叫声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畅游“三峡 ”怀古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郦道元的《三峡》(图3)

此外,在描写三峡长江段上下游落差很大,乘舟极快的状况李白的诗作并不是孤证。比李白早出生235年南北朝时北魏的官人、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一部巨作《水经注》中【江水注.三峡】,也说到了长江三峡段的状况,而且写实详尽,文笔流畅,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最早的游记散文喽。

请看郦道元著名散文《三峡》中前半部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阕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募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结尾一句:“故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岩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正午半夜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上的命昭要紧急传递到达,这时乘船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1200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匹,驾着疾风,也没有船快啊……所以当地渔歌都说长江三峡以巫峡最长最美,两岸猿声凄厉哀嚎声延绵不断,致使有些人听多了往往会引起伤感,泪水也会不自主地滴下来打湿衣裳。”当然,人们普遍想着旱路骑着快马怎么也应该比水路快啊 !可在公元5世纪的前后,旱路驿道修筑的十分简陋,尤其在“三峡”崇山峻岭一带,不是上坡,就是下坡,不是绕山,就是淌水,平道极少,所以尽管骑着快马,拿着皇宣,跑不过飞流直下的水路之快,又有两位先贤大师的诗文佐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写到这里,我不禁拍案叫绝!郦道元的《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虽隔有二、三百年,活活就成为了白帝城到江陵舟船之快的“双证”。两人一个盛唐时代,一个南北朝时代,一个用诗歌描写,一个用散文讲述,不仅同时都写到了水路之快,还都写到了两岸猿声的哀嚎鸣叫,在那个树木极其茂盛,猿比人多的年代,可见都是很真实的景象。说起来这两个不同朝代的大文豪还真是有缘,两人均活了62岁(虚岁)。郦道元的名气虽没有李白那么大,但南北朝时代好的散文并不多见,而郦道元的游记散文却是那个时代的清新上品佳作。郦道元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开山之人,就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如【钴鉧潭记】、【小石潭记】和【钴鉧潭西小丘记】等著名游记就有郦道元《三峡》的痕迹,可见受其作品影响之大。其实郦道元所著的名篇《水经注》,连《水经》的作者都失传了,而《水经注》却流传了下来。据考证,《水经》仅130余篇,而《水经注》却有1200余篇,因此《水经注》,已经不是单纯的“注”,而是对《水经》作品的极大补充和提升,其历史性、文学性,可读性,真实性,实用性都很强。不失为那个时代的一部璀璨的奇葩! 

真没想到,一次兵网“文创中心”领导、部分作者、编辑的三峡游轮“笔会”,不但游览了祖国非常有名且风光秀丽险峻的大美河山,文友们从网上神交相会而成为了今天真实的相见相拥,自然是亲切有加,快乐无比。在这样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大家十分愉快地讲述、交流、说文、言诗、摄风景、拍合影、做美篇,谈古论今,纵横捭阖(bai he),笑声不断,欢乐胜似少年。引得很多游客都纳闷,这些老头老太太都是干嘛的?怎么这么兴奋?我们纷纷感慨如果不是修建了“三峡”大坝,标准线下闸蓄水175米,使“高峡出平湖”,像我们今天这艘最大的内河1.6万吨的豪华游轮“长江三号”就不可能出现在古老的“三峡”峻险峡谷之中。我们既为铁道兵文学网战友的见面而无比兴奋,也为伟大祖国在21世纪初建成了异常重要的“三峡”工程,从此确保大武汉等重要沿江城市的安澜而赞叹。特别是我,作为一个搞了半辈子的“水利人”,也用这次实地“三峡”游历和古人留下的精辟笔墨,而搞清了一个与长江与水有关的古老话题,心中非常欣慰,这可真是“一石三鸟”的美事啊! 

畅游“三峡 ”怀古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郦道元的《三峡》(图4)

诚挚感谢这次乘游轮游“三峡”的美好聚会!要不然,我们有可能今生都没有见一面的机会,这种美好和欢乐,我将长时间会在心中记住她,思念她,怀恋她…… 

                    (2023年7月5日匆草于三峡“长江三号”游轮)


(责任编辑:郑建军)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