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郑焕清专栏/

吃茶去

作者: 原铁二师 郑焕清 发布时间:2023-10-19 点击数: 稿件来源:文创中心徐国伟推荐 责任编辑:丁芳

 文章圣手罗光明的《茶叶_搅动世界的一只蝴蝶》,把中华茶文化的风流雅韵写得酣畅淋漓,美不胜收。文坛大咖陈思炳的随笔《品茶》,深悟茶之品性,得茶德之要,让人过目难忘。品读美文,顿觉耳目流芳,唇齿生香,直沁心脾,陡生“吃茶去”的欲望冲动。 

  文章圣手罗光明的《茶叶_搅动世界的一只蝴蝶》,把中华茶文化的风流雅韵写得酣畅淋漓,美不胜收。文坛大咖陈思炳的随笔《品茶》,深悟茶之品性,得茶德之要,让人过目难忘。品读美文,顿觉耳目流芳,唇齿生香,直沁心脾,陡生“吃茶去”的欲望冲动。

  茶经茶道,源远流长,葳蕤出中华茶文化的灿烂风景。“茶禅一味”则是这道风景中的最美景色,这景色中的最亮看点莫过于唐代赵州从谂法师“吃茶去”的经典禅箴。

  两位远道而来的僧人,向从谂法师求道,问禅是什么?法师问其中一僧,来过本寺没有?僧答没有来过。法师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僧,僧答来过。法师说“吃茶去”。两僧走后,监院问法师,他们一位来过,一位没来过,怎么都是“吃茶去”?法师直呼监院法号,监院应答,法师说“吃茶去”。

  “吃茶去”,茶禅一味,使茶充盈禅的精神意蕴,赋予茶饮文化品位和风雅内涵,使禅浸润茶的清纯温香,为禅学中国化创设了一个具象文化符号。茶成为僧家最爱,成为居士清课“焚香、煮茗、参禅、唱经…”不可或缺的元素。元稹的宝塔诗《茶》云:“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煮黄蕊色,碗转曲尘花…说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吃茶去”成为"智者悟禅,清茶一杯,愚者问禅,佛经万卷”的禅修名典。

  吃茶去,禅机何在?千年来似乎鲜有解读。愚以为,要悟吃茶去,先需问禅意。

  何谓禅?佛家说“西来祖意何处觅,百草头前尽是禅”。禅无处不在,无事不在。如果尝试用逻辑语言,禅是对生命自在与灵动的主观顿悟。生命的无限性、灵动性,决定禅的无限性。而主观的感悟总是有限的,零碎的,对禅的探寻与把握也必定是有限的,零碎的,因而企图以文字表述禅的真谛,必定是盲人摸象,不得要旨。正所谓不注一字,尽得风流。

  乡贤净慧法师说:禅是修行方式,禅是人生智慧,禅是生命感悟。禅不是玄妙的,而是平常的,不是脱世的,而是融世的。生活处处有禅机。将信仰融化心中,将智慧融入生活,将精神融汇行动,便是禅修。一切智慧,皆从心生,心不染尘,即是般若。我心尧舜,便入佛境。

  数千年来,理性哲学的深层思考,宗教信仰的终极扣问,社会伦理人性探寻,最终都指向人,指向人性,指向人心。佛经说,诸魔皆心魔。抚慰人心,净化人心,安顿人心,可能是禅之要领。

  “吃茶去”,是教人不执,涵养超然心。急于问禅,岂能开化,难入禅境。先行放下,吃茶去。禅是智慧,不是问出来想出来的,而是刹那间灵光一闪,心灵顿悟。世间万物,包括参禅悟道,功名富贵,终是身外之物,随缘即可,无需执念。吃茶去有助心归宁净,超然物外,放下执念,放宽心地。放下便是解脱,心若解脱,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

  “吃茶去”,是教人不过,修行平常心。品茗过程,看沸水冲泡,茶叶欢腾跳跃,舒怀展抱,释放日月精华,浸出山水灵气,用尽毕身能量绽放生命异彩,最终归于沉寂,走完生命的自然流程。顺从自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执不过,不奢望,不纠结,心无挂碍,才能进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禅境。

  “吃茶去”,是教人不惑,保持不动心。世间诱惑太多,人生之苦,在于欲求不得。戒、定、慧,是悟禅的不二法门。如同茶叶“此物清高世莫知”,清纯朴素,高洁傲岸,自有幽香。心有定力,幡动心不动,才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笑对人生风雨行程。

  “吃茶去”,是教人不惧,怀抱自在心。“轻摇梅花万点雪,红炉细煮慢烹茶”。享受生活的甘冽醇香,把握生命的自在潇洒。“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惜取眼前人”。珍惜当下,不惧未来。我心若有桃花园,何处不是云水间。“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之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三字“吃茶去",禅机似无穷。欲说其中意,却是门外人。罢了,罢了,吃茶去也。

  (2023年10月18日写于汉口)


(责任编辑:丁芳)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