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朱德全专栏/

仰望中南海

作者:朱德全/铁四师 发布时间:2024-03-01 点击数: 稿件来源:粤林推送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中南海,位于北京天安门与故宫的西侧,始建于辽金时代,最初名叫“瑶屿宫”。元、明、清时期均有增建。明朝名叫“西海子“,清朝叫”西苑”“太液池”。

中南海,位于北京天安门与故宫的西侧,始建于辽金时代,最初名叫“瑶屿宫”。元、明、清时期均有增建。明朝名叫“西海子“,清朝叫”西苑”“太液池”。

中南海占地面积约1500亩,园内有两个湖。因蒙古人称湖为海,所以两个湖一个叫中海,一个叫南海,两湖相连,合称“中南海”,与北海合称“三海”。

中南海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为悠久、保存最为完整、风光最为绮丽的皇家园林。园内环境优美,湖水清清,碧波荡漾,亭台楼阁,巧夺天工,风光秀丽,文化厚重。

自明朝以来,中南海一直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明清两朝,中南海是封建王朝的皇家御园,皇帝及皇亲国戚活动的场所;民国时期,这里是国民政府总统府,袁世凯在此宣誓就任大总统。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入住中南海,在此谋划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建设发展大事。新中国成立后,中南海一直是中央和国务院机关所在地。

中南海是国家机关重地,一个庄严而神秘的地方,长期实行封闭管理,不对外开放,禁止游人参观。进入中南海,领略中南海的风光,令多数人梦寐以求、翘首以盼。

我对中南海仰慕已久。1966年,我来北京“串联”,第一次从中南海新华门前经过,那庄严的气势、威严的大门和笔挺的哨兵让我崇敬和敬畏。从此,中南海让我心驰神往。

后来,我定居在北京,每次去天安门,路过长安街,总想设法走近中南海新华门,多看几眼。虽然门前不让行人驻足停留,不准照相摄影,但只要放慢脚步从门前经过,抬头望一望门前旗杆上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瞥一眼中华门影壁墙上毛泽东书写的“为人民服务”几个金色大字,看一看“宝月楼”上那金光闪闪的琉璃瓦,心里也感到满足和荣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突然传来了个好消息,经党中央决定:中南海毛主席故居及部分区域周日对外开放,供内部人员参观。

这一消息让我兴奋不已,我老家一个村庄里有个老乡在8341部队当兵,提干后在中南海事务管理局当管理员。还有一个老乡,也在8341部队当兵,在中南海东门站岗执勤,我参观中南海的愿望有望实现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即打电话给老乡,请求他帮忙弄两张票。他很快给我回了电话,让我节假日或周日有时间了,穿着军装到中南海西门找他。我这时才知道中南海有四个大门。位于西长安街的新华门是正门,又称“宝月楼”;东门叫西苑门(当时好像叫东华门),通往南长街;西门在府右街,还有个西北门。

记得是“五一”假期,老伴也放假了,我俩一起从良乡家属基地坐公共汽车来到了北京,在西门找到了老乡。西门警卫很严格,不准不明身份的人靠近,禁止游人停留。老乡已在门口等候。在老乡的带领下,我和老伴以探亲的名义,顺利走进了中南海。这时候我才知道,老乡让我穿军装来的用意。那时候没有身份证,没有安检,军装就是身份证明,就是通行证。

走进中南海,眼界大开,如诗如画般的风光让我目不暇接,一双眼睛好像不够用了,左瞅瞅右看看,看哪里都顺眼,都漂亮。湖水风光、古代建筑、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美,到处都是景。中南海名不虚传。果然是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湖水清清,碧波荡漾,楼堂亭阁,巧夺天工,有绿树有花草,就像一幅充满诗意的美丽画卷。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园内特别干净和安静,干净的好像一尘不染,安静的几乎听不到一点声音,如同进入了一个庄严而圣洁的世界。

踏进中南海,我格外小心翼翼,连说话都轻声慢语,走路蹑手蹑脚,一是怕破坏了这里宁静清新的环境,二是怕给老乡增添麻烦。我们站在西门附近,在老乡的指点介绍下,我看见了怀仁堂、紫光阁、西花厅和中央首长办公的地方。

能够踏进中南海的大门,我已经感到满足了。呆了一小会儿,我赶紧离开了。

离开时,老乡把两张中南海的参观券给了我。有了参观券,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南海参观了。

这两张参观券太珍贵了,太难得了,我仔细端详,爱不释手。参观券彩色印刷,上面印有烫金的“中南海参观券”字样和中南海的建筑彩色图案,正面印着“内部参观,不准转让”,并印有编号,后面印有参观注意事项。

遗憾的是此券仅供参观,不能留作纪念。中南海刚开放,参观控制很严,验票把关很严格,验票进入,出门还要验票,而且要将门票收回,进去多少人,出来也必须是多少人,一个人不能少,一张票也不能少。

拿着参观票,我和老伴步行绕到南长街的东门,作为游客进入中南海参观。那时候参观的人不多,准许参观的地方也不大,有流水音、毛主席故居、瀛台、颐年堂等。因为参观后,门票被收回了,参观不准带包,不准带相机,不准拍照,所以,没有留下任何纪念物和可供回忆的资料。

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忆起来,大脑里仅存一些零碎的记忆,具体细节已经记不清了,我在网上查看了其他游客当时参观的文章,才重新恢复了比较完全的记忆。

进入中南海,瀛台首先映入眼帘。我知道那是幽禁光绪皇帝的地方,也是我想要看的地方。

瀛台是个小岛,四面环海,风光绮丽,只有一座花岗岩的小桥与陆地相连,岛上楼台亭阁掩映在绿水翠柏之中,古建筑在绿树和湖水的环抱里金碧辉煌。从清顺治、康熙帝起,各代清帝经常在此处举行活动。“瀛台泣血”,是晚清时期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戊戎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慈禧太后幽居在瀛台,失去了权力,一住就是十年,直到离奇去世。慈禧太后晚年,也常住在这里。

瀛台的面积不大,但很精致,岛上的的布局和亭阁楼台都是无与伦比的建筑精品。在岛上转了一圈,没有停留,那些漂亮的亭、阁在眼前一晃而过,现在连名字都想不起来了,心里只留下了对建筑大师们高超技艺和巧妙构思的感叹。

 

仰望中南海(图1)

 

中南海瀛台

看了瀛台,我怀着急切的心情来到丰泽园参观毛主席故居。参观故居只能沿着参观的引导绳顺序参观,中间不准停留。据介绍,毛主席故居的陈设和物件还保持着主席生前的样子,摆放的物品都是毛主席生前使用的物品。我睁大眼睛,仔细观看每一件遗物。参观虽然只是一走而过,时间短暂,但都看得很清楚,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最让我感动和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毛主席爱看书,他的故居里的书真多,到处都是书,堆积如山;二是毛主席的生活异常艰苦朴素。他穿的、用的东西都很普通,没有任何奢侈品。

毛主席在中南海住了27年(丰泽园17年,游泳池10年),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当时,游泳池暂不对外开放,只能参观丰泽园。

丰泽园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从1949年至1966年8月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仰望中南海(图2)

 

中南海丰泽园

丰泽园很美,建筑布局合理,由几个小院落组成,“丰泽园”的牌匾端庄的挂在红色的门庭正中间。走进门庭,是个小院落,庭院里有挺拨的雪松和高大庇荫的梧桐,沿着庭院的甬道可以直接走进颐年堂。原来的政治局常委们经常在颐年堂开会,讨论国家大事,决定重大问题。从颐年堂的前廊往东走就是菊香书屋了。菊香书屋是毛主席的住处和办公的地方。菊香书屋是个非常美的小四合院,门口挂着康熙皇帝的题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菊香书屋四面都是房屋,中间是个草坪,栽有花木。房屋是老房子,古朴典雅,飞檐斗壁,青砖灰瓦。整个院落幽静别致,旁边是湖水,碧波涟漪,垂柳依佛水面,环境静怡优美。

“菊香书屋”北面的正房是毛主席的会客室,里边整齐地摆放着并不高挡的七个白布沙发,非常整洁。靠墙放了个大书架,上面摆满了线装古书。东边两间是卧室,卧室的北墙和东墙各有一排书架,摆放的书都挂有书笺。北屋的西头两间,西屋的北头三间,南屋的西头两间都是藏书室,一摞摞线装书摆放整齐,像图书馆的书库一样。

 

仰望中南海(图3)

 

中南海毛主席卧室

书房的另一侧是毛主席的办公室兼卧室。主席的办公室兼卧室不允许游人进入,只能站在门外朝里观看。主席的卧室里,一张很普通的木制大床,洁白的床单,床的里侧摆放了许多书,书占据了床的三分之一。看到他老人家打着补丁的长筒袜,一缝再缝的皮拖鞋,上面73个补丁的睡衣,不由得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卧室的另一侧是一间简陋的会议室,白布苫着的长条型办公桌,10把普通的木头椅子分列在两边。桌面上整齐的放着两排带盖的白色茶杯和烟灰缸。

毛主席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而且自己率先垂范,为全党全国树立了榜样。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的办公家具和生活用品竟是那样的简单,那样的普通。幽静的庭院,参天的大树,成排的书架,朴素的会客室,粗朴的沙发,普通的乒乓球台,就连毛主席睡的那张普普通通的木板床,让我简直不敢相信。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为人民解放事业日夜操劳的伟大领袖,竞过着如此简单朴素的生活,晚年还要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毛主席酷爱读书,故居里满是藏书,书柜林立,书积如山。客厅、卧室都可以看书,甚至上厕所也可以看书。他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不就是在书山学海中陶冶,在革命生涯中熔铸出来的吗?在我眼里,那何止是书,而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矗立在世人面前的伟大丰碑。

参观完中南海,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菊香书屋那绿树掩映中的四合院落,古朴典雅的砖瓦房舍,以及它严肃而又神秘的传奇色彩,屋主人简朴的生活陈设,让我难忘,让我感动,催我奋进!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