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朱德全专栏/

人间济楚馒头香

作者:铁四师 朱德全 发布时间:2024-03-07 点击数: 稿件来源:文稿中转站郑吉辉推荐 责任编辑:丁芳

 “二十九,蒸馒头”。腊月二十八了,再过两天就是甲辰龙年春节了,老伴像往年一样开始发面准备蒸馒头了。这让我想起了许多有关馒头的趣事,写文以记之。

  “二十九,蒸馒头”。腊月二十八了,再过两天就是甲辰龙年春节了,老伴像往年一样开始发面准备蒸馒头了。这让我想起了许多有关馒头的趣事,写文以记之。

  馒头是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加工蒸制而成的食物。是我国北方地区民间的主食。

  馒头起源于我国野蛮时期的“人头祭”,形状像人头,所以称“蛮头”“蒸饼”。馒头传说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发明。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因“馒”字与“蛮”字同音,“蛮头”随之成了馒头。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看,古代的馒头有馅,其实那是包子。到了北宋时期,馒头和包子还是不分,京城开封出现了一种灌汤的馒头,叫灌汤包子。包子的名称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封灌汤包从此名扬天下,至今仍是古都开封的一道名吃。清代以后,馒头和包子才有了明确的区分:有馅的叫包子,没有馅的叫馒头,也有地方叫“馍”“馍馍”“蒸馍”。

  馒头系是由白面(小麦面粉)发酵蒸制而成,具有暄软、绵白、筋道、方便携带、容易消化等特点和优点,食之口感软糯细腻、香醇馥郁、满口留香,人见人爱,无不令人食欲大增。我自己感觉中国的馒头比西方的面包好吃。

人间济楚馒头香(图1)

老伴过年蒸的馒头

  我的家乡盛产小麦,有小麦半年粮之说,现在是国家小麦高产区,民间自古爱馒头。在家乡,馒头除了食用外,常用作祭品和礼品。清明节上坟,人们提着篮子,里面装着冥钱、果品、馒头和 “刀头”(肉),把果品、馒头和“刀头”一起摆放在先人的坟前供奉。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提前蒸过年的馒头。过春节蒸的馒头与平时食用的馒头有所区别,做得精细,花样多,供奉用的馒头叫“花馍”,如动物馒头,像刺猬、兔子、龙、猪等动物的形状,供奉在神像、神位前,祈祷神灵保佑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在生活尚不富裕、食品工业尚不发达的年代,农村走亲戚,馒头是主打礼品。我记得小时候春节去姥姥家、舅家、姨家串亲拜年,都要擓一斗篮又大又白的蒸馍,数量成双不能是单,妈妈在上面蒙一条干净的花毛巾,显得隆重和好看。带去的蒸馍亲戚家不会全部收下,要留一些作为“回蓝”,或者在篮子里装点别的物品作为回礼,不能让空着蓝回来。

  馒头在农家的食物中,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变化多端的食物。人们把馒头做成各种花样,赋予各种美好寓意。常见的馒头有圆形、方形、长条形、塔形、动物形、水果形等,给人以美感,耐人寻味。做馒头时,加入不同的佐料,做成不同美味的馒头,如加糖、加蜂蜜做成甜馒头,或叫糖馍;加青红丝或红颜色,做成彩色馒头和红顶馒头,叫“彩头”;加稍许油和葱花,做成花卷和花馍,加肉馅、菜馅,做成素菜馒头和肉馒头,现在叫菜包子(素包子)和肉包子。

  做馒头各地有各地的高招或各有各的高招,于是,在中国诞生出了狗不理包子、开封灌汤包、杭州小笼包、河南壮馍、山东戗面馒头等地方名吃。我们家乡一带的糖蒸馍、葱油花卷、枣花馍、南瓜馒头、红薯馒头等,虽然名气不是很大,但很受欢迎。我在电视上看到一段视频,说的是青岛市崂山王哥庄蒸的大馒头,一斤面蒸一个大馒头,又白、又喧、又香,很受欢迎,外国人纷纷下单订货。馒头产业做到了国外,年产值一亿多元。

  我从小就爱吃馒头,吃了一辈子馒头没有吃够,现在年纪大了,馒头好消化,对馒头更加亲近,有“一天不吃想得慌,两天不吃急得慌,三天不吃憋得慌”的情感。

  小时候,生活困难,能吃上纯白面的馒头就感到很满足了,平时只能吃白面和玉黍面、白面和枣红薯面混合的二合面馒头。后来生活好了,天天吃白面馒头反而嫌不科学、不健康,营养专家们游说吃“黑馒头”、全麦馒头、杂粮馒头、蔬菜馒头。无论是啥馒头,黑馒头、黄馒头、绿馒头还是菜馒头还是馒头。

  我这辈子吃过的馒头数不清,记忆最深的是过年吃的“大馍”、坐席吃的“喜馍”、用戗面做的戗面馒头、在部队时吃的“杠子馍”。

  “大馍”也叫岁馍。家乡一带有过年吃“大馍”的风俗。大年初一中午吃大馍配粉条菜,寓意年年岁岁、长长久久。“大馍”一年吃一次,无论男女老少一人一个。说是吃一个“大馍”年长一岁,吃的“大馍”越多,说明年龄越长。“大馍”是用家中最好的白面精心做成的,做法有点像做花卷类似,把面发好,擀成条状,在上面抹少许盐和油卷起来,盘成塔形,象征着日子步步高,上面放一个大红枣,象征日子红红火火。“大馍”的个头比平时吃的馒头大,象征日子富有。做“大馍”的时候,家里有一个里面放硬币,说是谁吃到有钱的“大馍”谁有福气。

  “喜馍”是农村贺喜时做的馒头。农村结婚生子、老人过寿、盖房上梁,都是喜事,要庆祝一番,吃的馒头要有喜庆色彩,叫“喜馍”。老人过寿蒸的馒头叫寿馍,有的做成寿桃形,祝老人健康长寿,有的在馒头顶上抹点红颜色,叫红顶馒头,寓意夕阳红;或在馒头里面放点糖和蜂蜜,叫糖心馒头,寓意日子甜甜蜜蜜;把馒头做成开花馒头,叫“开口笑”馒头,寓意笑口常开。盖新房上粱时,撒一些小馒头叫“撒飘粮”,寓意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农村喜事多,逢喜有馒头,喜馍花样多。

  “戗面馒头”是一种传统做法、别有风味。山东这种馒头最出名。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山东人来北京开店卖戗面馒头。戗面馒头不仅色泽洁白、表皮亮泽,有嚼头,口感好,而且顶饥压饿、存放的时间也长。听馒头店的小老板介绍,戗面馒头系用面肥做为引子进行和面,发酵以后,兑入适量的碱水,再加入一定比例的干面粉进行反复揉搓,面发好了、揉到了,火候到了,蒸出来的馒头就好吃,一层一层的,结构密实,口感筋道。

  “杠子馍”是圆柱形状的大馒头。这种馒头我在当兵时在连队吃过。那还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部队供应的军粮分为细粮和粗粮。细粮只占四分之一,主要为面粉和大米;粗粮占四分之三,主要为高粱米、小米、玉米面。因为面粉少,除了节假日改善生活吃饺子外,就是一个星期吃一次白面“杠子馍”。吃“杠子馍”也是改善生活。施工连队每个战士每天供应的粮食是1.5斤,“杠子馍”按每个战士每顿的定量用半斤白面做成,按人分配,一人一个。“杠子馍”样子可爱,白白胖胖,启明发亮,形长而圆,像工地劳动使用的杠子,所以,大家叫它“杠子馍”。“杠子馍”完全是面肥发酵,手工揉面,竹笼蒸制,所以很好吃。

  小时候,我最爱吃妈妈做的馒头。妈妈做馒头完全采用传统做法,做出的馒头好吃。解放前,外公在温县的赵堡街开了个蒸馍店,专门卖馒头,妈妈从小就跟着外公、外婆卖馒头,学得一手纯熟的做馒头技艺。面发没发好,妈妈用手一摸就知道了,多少面放多少渣头(面肥)、面饧没饧好,蒸多长时间,妈妈有经验,碱大碱小,妈妈用鼻子一闻,或切开面头一看就知道了。所以,妈妈蒸的馒头特别好吃。

  馒头是家庭日常食物,我和老伴几乎天天吃馒头,但我们家很少买馒头吃,基本都是老伴蒸。老伴说,商店卖的馒头都有添加剂,自己蒸的馒头吃着放心。老伴蒸的馒头虽然没有超市卖的馒头那么白,但自己蒸的馒头里边不放增白、增筋、防腐等添加剂。有时候,老伴把山药、红薯、南瓜做成泥,与面粉揉在一起,做成风味馒头,换换口味,增加营养。每年春节前,老伴都要蒸两锅馒头,今年也不例外。

  馒头好吃,还是自己蒸的更好!

人间济楚馒头香(图2)

老伴在做馒头


(责任编辑:丁芳)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