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魏光汉专栏/

海南龙文化浅谈

作者:魏光汉/铁8团 发布时间:2024-03-15 点击数: 稿件来源:王云祥推送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海南龙文化源远流长,比比皆是。我到海南时间不长,足迹所到之处深感海南龙文化的氛围十分浓厚。现将我的一点肤浅感受说出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海南龙文化源远流长,比比皆是。我到海南时间不长,足迹所到之处深感海南龙文化的氛围十分浓厚。现将我的一点肤浅感受说出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海南龙文化非常深厚和丰富,由于我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只能谈些所见所闻的表面现象。在我的视野里,海南龙文化主要通过以下形式体现出来:

 

建龙。在海南各地,建有许许多多的龙王庙。龙王庙作为一种承载民间信仰和情感的具象载体广泛存在,海南很多地方都有龙王庙,如鹿回头半岛南边海路有龙王神州庙,崖城保平港有五龙大王庙,我们住地附近的海滨村也建有龙王庙。这些庙宇供奉的都是龙王。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四月初八,当地渔民会组织规模很大的祭祀活动,各家各户放鞭炮,祈求龙王保佑一年平安。 

海南龙文化浅谈(图1) 

 

舞龙。舞龙习俗,据传自殷周时代就在民间流行,历来是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福运安康的重要依托。在海南,舞龙同样是许多市县节庆、重大活动时的重要表演项目,这一习俗早已深深沉淀在百姓的生活中。尤其在春节时,祥龙在锣鼓声中腾跃舞动,送福纳吉、除邪扶正,为人们注入迈向新一年的力量和希望。

海南龙文化浅谈(图2) 

 

绣龙。绣龙被是黎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的黎族传统手工织造和刺绣的一朵奇葩。黎族的“龙被”是具有龙文化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被”是海南岛黎族妇女用棉、葛、麻、丝等材料,经过纺、染、织、绣四大工艺流程制成的黎锦工艺品,源于古代海南崖州的“崖州被”。它是黎族纺织艺术的精华,代表了黎族纺织史上的最高成就,也是织造过程最复杂的工艺,史书上称颂黎锦的“机杼精工,百卉千华”,就是指“崖州被”纺织艺术。

海南龙文化浅谈(图3) 

 

吃龙。悠久的龙文化元素早已沉淀在海南人民的生活中,成为活态“龙文化”,在海南人民的衣食住行、节庆习俗中均有着特定的印痕。在万宁的饮食文化中,也有着龙文化的身影。如吃“煎堆”,称为吃“龙珠”,吃后安粉比作吃“龙须”,吃白木耳喻为吃“龙耳”,吃炸饼叫吃“龙鳞”,吃小银鱼叫吃“龙子”,吃糯米粑叫做吃“龙肉”。 

 

称龙。寓意丰富的“龙”文化,也体现于许多海南地名中。海南岛上与“龙”相关的地名,往往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民俗内涵。据对海南汉语地区带“龙”字地名的统计数字显示:海口仅琼山区就有120个带有“龙”字的地名,文昌有122个,琼海有62个,临高有59个,万宁有40个,儋州有32个,屯昌有10个……有以龙的栖身地命名的,如龙潭、龙湾、龙江、龙塘、龙池、龙溪、龙湖、龙井、龙窝、龙宅、龙堀;有以龙的形象命名的,如龙头、龙尾、龙舌、龙唇、龙脊坡、龙脉、龙骨;有以龙有关的处所命名的,如龙坡、龙楼、龙门、龙桥、龙岩、龙塔、龙村、龙树、龙坑、龙堆;还有龙的种类,如金龙、青龙、黄龙,等等。这些地名大多是自然村名,有些是圩镇名,基本上是老百姓自己命名的。《地名词典》从36000个海南地名中挑选出4000个进行收录,其中就有不少带有“龙”字。“龙”字在海南地名中的频繁出现,凸显出海南先民对“龙”所怀有的深切敬畏崇拜及喜爱之情。


(责任编辑:沙海驼铃)
上一篇:海南灯塔亮
下一篇: 甜蜜的生活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