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全站搜索:
陶福星专栏/

《学兵情怀》:别梦依稀大道河

作者:王红旗 发布时间:2014-07-18 点击数: 稿件来源: 责任编辑:

别梦依稀大道河 36年前的一段记忆 2009年国庆节前夕,受紫阳县界岭乡书记的邀请,我和三线学兵秋雨潇潇(刘亚莉)夫妇到界岭一带考察,寻找适合这里发展经济的项目,并重走襄渝线。 秋雨潇潇的丈夫孙贵勤是紫阳洞河人,他们夫妇两人的三线情结非常浓,他们两

别梦依稀大道河

 
36年前的一段记忆
  
  2009年国庆节前夕,受紫阳县界岭乡书记的邀请,我和三线学兵“秋雨潇潇”(刘亚莉)夫妇到界岭一带考察,寻找适合这里发展经济的项目,并重走襄渝线。
  “秋雨潇潇”的丈夫孙贵勤是紫阳洞河人,他们夫妇两人的三线情结非常浓,他们两人编辑的《三线追魂》令多少三线人为之落泪。
  9月22号,我们一行三人在大道河,受到了镇政府钟书记的热情接待。认识钟书记,是因为他曾为寻找我连战友郑印海烈士坟茔一事,帮过许多忙。看到我们到来,钟书记马上想起岚皋县政府的老领导正在编辑一本《大道轶事》的书籍,书中涉及到当年三线学兵修建襄渝铁路的内容,我们的到来是个采访的好机会,钟书记马上通知了岚皋县的有关领导.
  岚皋县的原财政局张局长、原县文教局的涂书记、县志办的郑主任一行三人,很快由县上赶到大道河镇与我们见面。晚上镇政府设宴招待我们。席间闲聊,我们介绍了三线学兵当年修建襄渝铁路的事迹,介绍了目前三线学兵的情况,特别提到要搜集三线学兵当年的情况可以登陆三线网站等。县文教局涂书记告诉我,他觉得我有些面熟,我也感觉到在哪里见过他,但始终想不起来。
  涂书记拿出一本他们正在编辑的《大道轶事》的书籍,我看到了书籍的下方有一张大道河街道的老照片,感到特别亲切。那是因为我1972年在学生连退场以前,参军入伍分到了八团卫生队,因业务上的原因,经常到大道河镇的卫生所帮助手术。看到这熟悉的照片,我向涂书记说:我特别记得大道河的一位病人,她在我的脑海里太深刻了,我从医39年至今还能清楚的记得。
  那是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看上去面目清瘦,她患有阑尾炎穿孔,引起腹膜炎。由于当地条件有限,转到卫生队时病情已经很严重,马上进行手术,切开后腹膜进行引流。当时我帮着患者挤压后背排脓,一次就排出两大换药碗约1000多毫升。我从医39年从没见过一次排这么多的脓,所以对这位病人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讲到这时,我发觉涂书记眼眶中闪动着泪水,他说:“那就是我母亲!”随即我们两个人都站起来,紧紧地握手,两人都很激动,怪不得我们两人见面时会有曾经相识的感觉。在场的全体人员为我们的相逢祝贺,并要求与我们合影留念。涂书记说:“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你,当时你那么年轻,刚刚20岁,穿一身军装很神气,现在老了。”他还说:“你每次换药的时候都很认真,还和我母亲讲话,鼓励她‘要多吃饭,不吃饭怎么行,你看你隔壁的那位患者,由于吃得好,才来几天病就好了,你看你有这么多人给你送来好吃的东西,你还不吃,那病怎么好得了呢?’36年过去了,许多事已经忘记了,但这件事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人的一生,是由许多阶段的经历组成的,从纯真无邪的学生时代,到激情如火的青春岁月,然后是厚重沉稳的中年时期,再慢慢走向从容淡定的人生暮年。每个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每段岁月、每段经历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我最难忘的是大道河这片热土,因为它和我的青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紫阳、岚皋、大道河,那些熟悉的地名,那片热土让我魂牵梦绕。两年多的学兵经历、13年的铁道兵生涯让我终身难忘,我深深地爱着这片热土,她是我们青春之河的源头!
  
生死战友情
  
  四十年前,我们这群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伟大号召,为了与“帝修反争时间”参加了一场异常艰苦而又危险的襄渝铁路的建设。
  那时,我们一群还是孩子的学生兵,在那特殊的年代,经历了从未有过的艰苦生活的锻炼和生死危难的考验,先后有119名战友长眠在秦巴山区。
  我们是5808部队学生十连,在“为毛主席争光”的口号感召下,我们连曾创造了月成洞30米的全师最高记录,荣获铁二师先进连队称号并荣立集体三等功。这是一群“娃娃兵”在极其困难和危险的条件下,用稚嫩的身躯,年轻的生命换来的。这里发生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作为一名连队卫生员,我亲身参加过多次施工中死伤的抢救,特别是发生在蓼叶沟隧道的一次提前爆炸事故,使我们连队六位战友倒在血泊中,那惨烈而悲壮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生死关头的战友深情更是终生不能忘怀。
  1972年5月的一天,一位浑身是土的战友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连部,喊道:“快救人,爆炸了。”我只觉脑袋“嗡”的一声,什么也来不及问,抓起药箱就飞速赶往事故现场——蓼叶沟隧道,原来是点炮手误将一支剪短了导火索的多余引炮点燃,导致提前爆炸!轰的一声巨响,大家惊呆了,片刻后马上意识到立刻会引发群爆炸,这意味着正在交接班的两个排战友的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没有人犹豫,没有人后退,没有人自己先逃出去,而是奋不顾身冲进硝烟弥漫的洞里,冲进了生与死的边缘。大家焦急万分地在漆黑一团的掌子面里喊着、摸着,摸着、喊着……一个又一个的战友被找着了:刘国志、郑宝祥、安彦斌、杨梦正、张文生、李祥文……快!滚滚浓烟中当战友们背着、抱着受伤的战友刚刚出洞,身后群炮轰响,山崩地裂,天哪!如果再慢几秒钟,几十个青春年华的生命将熔进这滚滚硝烟,生与死只有几秒之差!被抬出的战友浑身是伤,工作服被炸成筛子网,碎石块深深地嵌进肉里,真是惨不忍睹!伤员被抬上车后,战友们一路追着汽车跑到卫生队。留在工地上的战友又冲进呛得透不过气的洞里,继续寻找可能埋在石渣下面的战友。连续几个小时,大家拼命扒石渣,双手鲜血淋漓,有的指甲盖都扒掉了,直到所有石渣扒尽确认再没有人时才停止。由于浓烟熏呛,使一直在洞内坚持扒渣救人的刘福军排长患急性肺水肿,被送去抢救才得以脱险。
  这场事故传出后,其他兄弟学生连的战友们,包括女学生连的战友都纷纷赶到卫生队,争先恐后献血救人,那场面使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会终生难忘!这次事故中六位伤员最终全部脱险,这样的结果让身经百战的铁道兵首长都赞叹:这真是一个奇迹!
  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已人到中年,但四十年前的事情好像发生在昨天,生死关头的战友情,三线的忘我精神,一直鼓舞我在医疗战线上继续奋战,不断创新进取。1986年,我利用自己的一项专利技术,创办了国内第一所自动化健康检查中心。二十多年来,在为大众健康服务的事业中辛勤耕耘,终结硕果,创造了七项全国第一,健康检查中心成为检查领域中的一面旗帜,我也荣获“陕西省医疗卫生十大杰出人物”称号,并被授予“共和国功勋人物”称号,这些都是在三线精神鼓舞下取得的成果。
  我感谢三线所留给我们的这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这群“过来人”今生今世事业和生活中所有辉煌的基础。我衷心地祝愿三线精神发扬光大,三线情结永存心中。
  
瞬间陨落的生命
  
  我是在修筑襄渝线的三线建设岁月中走上从医之旅的,此后的几十年经历过无数救死扶伤、生离死别之事,然而在三线所经历的那些生命的悲壮总是让我难以忘怀,其中有一次翻车事故每每忆起,历历在目。
  那是1971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5808部队学生十连正在襄渝线紫阳县境内的蓼叶沟横通洞进行施工,横通洞一边靠着陡峭的山崖,一边是汉江,在横通洞的上方靠近汉江边一侧有两间用芦席围成的简易房,一间是炮工房,一间是炸药库,在炮工房的上方是一块约十几平方米的露天水泥堆放场。从紫阳到大道河方向有一条公路便道,途径蓼叶沟横通洞地段是一条长约一公里的约35度的斜坡。我当时任连队卫生员,每天例行上工地巡查,救治伤病员,在没有病号的情况下,还要跟班施工。
  那天下午我刚到工地,就看见一辆装满水泥的解放牌汽车从山坡下缓慢地驶来,到工地后,问旁边的民工:“给你们拉得水泥卸在哪里?”民工指了指那块约十几平方米的空地,等车停好了以后民工开始卸水泥,大约卸了十几分钟,民工觉得汽车离堆水泥的地方有点远,想让司机将汽车往后倒一点。
  司机二话没说就上车倒车,谁知汽车发动后,由于是重车,又停在陡坡上,惯性使汽车往后滑去,越滑越快,越滑冲力越大,失去控制的汽车就像脱缰的野马,顺着陡坡一路直下,冲倒了水泥堆,冲倒了炮工房,连同卸水泥的民工及炮工全部推下约30多米深的山崖,当时只听到“咚”的一声巨响,汽车咕噜咕噜地滚向汉江,水泥腾起的烟柱弥漫在汉江边,我只觉得一瞬间眼前的房子不见了,汽车不见了,水泥堆不见了,民工不见了,司机不见了,炮工不见了,一群鲜活的生命和静物都随着翻滚的汽车消失了……
  当时我们连许多战友都在洞口施工,见此情景大家大声喊:“翻车了,翻车了,快救人,快救人。”由于山崖太陡峭无法直接下到江边,大家只能先向公路的下坡方向奔去,到坡底后又沿江而上,我们一路狂奔到出事地点后,我看到滚到汉江边的汽车只剩下了车底盘,驾驶楼及汽车轮都不见了,被汽车冲下去的所有人散落在山崖下,横七竖八,血肉模糊,不成人样,司机被压在汽车车轮底下,当时就牺牲了,其他伤员喘着粗气,在血泊中不断低声呻吟……
  面对惨不忍睹的现场,我顾不得悲伤,顾不得害怕,马上开始紧急抢救和处理,给伤员打强心针,打兴奋剂,手头所有的急救包都用完了,不够用就用绷带,绷带用完了就用衣服布条,由于山崖太高,根本无法将伤员背上去,恰好看见汉江上有一条小船,大家齐声呼喊,小船很快靠岸,大家齐心协力将伤员抬上小船,搬运伤员的时候我发现,有两名伤员已经停止了呼吸,其余四名伤员的伤势都非常重,有的口中吐血,有的胳膊腿都扭曲下垂,甚至有的脊柱断裂、小便失禁,我一刻不停地给每位伤员进行急救处理,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做到的施救措施都做了,小船急速向下游的团部划去,约十几分钟后船到了团部下面的沙滩,当时女子学生14连正在沙滩上施工备石料。见此情景,女学生马上唤来三辆解放牌翻斗车,并在车上垫上草帘,一起将伤员抬上翻斗车,急奔卫生队全力抢救。
  但由于伤势过重,伤员最终无一生还,牺牲的六人中,有岚皋民工四人,其中两人年龄稍大一些,另外两人看上去年纪很轻还像是孩子,牺牲的两名解放军战士都只有二十岁左右,炮工是安徽人,司机是四川南充人,都是1971年入伍的战士。在这次事故中大家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竭尽全力为他们的生命多争取一点生存的希望,但仍然无法留住这六个年轻的生命,只留下了永远的悲壮。
  我在学兵连开始学医,又在铁道兵从事医务工作十三年,参加了许许多多的事故和工伤抢救,但是像这样一次就死亡六人的场面我还是很少见到。我在这次事故中的抢救工作给当时的部队卫生队领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许为我后来参军入伍来到卫生队留下了契机,这也算是这次事故留给我的唯一所得吧。
  在修建襄渝铁路的岁月里,像这样的生命悲歌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几乎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前赴后继,为三线建设奉献着青春和生命,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襄渝铁路是铁道兵战士、民工、三线学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一条生命之线。

    
  【  作者:王红旗,原2107工程学生10连,铁道兵5808部队学兵10连卫生员。】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Link